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31 17:39:51瀏覽2140|回應0|推薦2 | |
中越戰爭(越南文:Chiến tranh biên giới Việt-Trung),又稱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至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廣義上是指79年到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衝突),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境戰爭(Chiến tranh biên giới phía Bắc, 1979)。中國軍隊在短暫佔領越南北部幾個重要城市之後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佈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繼續逃亡。 戰爭背景 在與法國開戰的法越戰爭初期,中國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有著很緊密的關係。雙方都反對在越南的統治者法國殖民政權。在越戰期間,中國和蘇聯都向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美國。 對於本次戰爭的起因,中國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稱: 「越南政權三番四次挑起邊界事端,嚴重地騷擾了中國邊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國一再發出警告,越方卻置若罔聞,一意孤行,中國政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發動邊界自衛反擊戰,對越南實行懲罰。」 中國對越作戰的戰略目標,是以圍魏救趙之策,迫使越軍減輕對柬埔寨梅萊山紅色高棉基地的壓力。 而越南的河內之聲廣播電台,則指責「北京擴張主義集團」,表示: 「北寇(指位於越南北方的中國)妄圖侵佔鄰邦的領土,以遂其稱霸亞洲的狂妄野心,(越南共產黨)黨中央和政府號召全體軍民再次奮起反抗外族侵略。」 中蘇交惡 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戰爭,進入七十年代,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蘇聯在中國北方陳兵近百萬達44個師,而中美關係則開始正常化。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COMECON)。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擴張。 中美建交 1978年12月16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將於1979年1月1日建交,美國將於同一時間終止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斷交,美國總統卡特同時宣布將於4個月內撤出2千名駐臺軍事人員及廢止1954年與中華民國簽定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將於1979年1月訪問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籲兩岸三通(通郵、通商、通航)與四流(經濟、文化、體育、學術等交流)。 越南入侵柬埔寨 柬越戰爭及紅色高棉 雖然越共和紅色高棉曾經有過合作,但是當紅色高棉的領袖波爾布特掌權而建立民柬後雙方關係開始惡化。柬埔寨共產黨在1970年代中期仍被稱為「柬埔寨共產黨」(CPK),至1980至1990年代改稱為「柬埔寨民主黨」,但媒體則常以法語名稱「赤柬」或「紅高棉」來稱之。該名稱的起源是來自西哈努克親王在1950年代形容該黨的政治取向。 執政期間,試圖逐步將柬埔寨改造為無分任何階級的社會,並實行非常恐怖統治,將所有城市居民強行驅趕至農村,進行全國大清洗。1978年5月,大清洗激發了反波爾布特的起義,被鎮壓後,流亡者在越南成立了「柬埔寨民族團結救國陣線」,領導者是紅色高棉曾任師長、省委書記的高層領導人韓桑林。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訂友好同盟條約,12月25日,10萬經歷越戰洗禮的越南「志願軍」發動勢如破竹的進攻。1978年12月,越軍進攻柬埔寨,並於1979年1月7日攻佔金邊。 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入侵了中國的盟友之一——民主柬埔寨,並推翻了紅色高棉,成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此不滿,透過向聯合國的投票,仍承認紅高棉政權為柬埔寨的合法政府。這也成為日後引發中越戰爭的一大潛在誘因。 其它因素 同時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越南方面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範圍,出兵繼承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對南沙群島部份島嶼的佔領,而此前越南(北越時期)則明確錶示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衝突。中國政府方面聲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進入越南。 3B, 中國出兵29個師, 兵力60萬, 理論分析 這場戰爭是因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有的學者認為,從其發動背景來分析,可能是一場中國共產黨為了對內凝聚國家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而發動的戰爭,戰後鄧小平成功取得了國內一切權力,華國鋒被趕下台。戰爭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因素: 由於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共產黨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領導人認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有研究認為,自林彪、文革以來,鄧小平對中國軍隊的作風就表現出強烈不滿。鄧小平在明知文革後中國軍隊戰鬥力減弱的情況下,還決心與越南一戰,其目的也在於剎一下軍隊的傲氣,給軍隊一些教訓。 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在全球存在著廣泛的利益衝突,而中國由於與蘇聯交惡和以往輸出革命的策略,導致了其在東亞地區處於相對孤立的局面。為了與蘇聯爭奪在共產世界中的領導權,並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及拓展外部空間並援助其盟友紅色高棉政權,而美國又開始與中國改善關係之際,發動了此次戰爭。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中越戰爭,同時也是對蘇聯的一個教訓。這點在鄧小平1月訪美,2月就開戰的順序來看,尤為明顯。對於美國來說,西方國家樂於見到中國教訓一下越南這個蘇聯的盟友。中越戰爭之後,中美關係進入了近10年的黃金時期,直到1989年6月。 中國的戰前準備 1978年12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作戰命令,稱「無論戰果如何,我軍攻克高平和諒山後不得戀戰,即行撤回」。同時,與蘇聯、蒙古接壤的瀋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均進入臨戰狀態,這四大軍區的乙種步兵師補充人員裝備擴編為戰時甲種師,各野戰軍離開營區進入野戰地域(參見63軍大事記、16軍大事記)。這也反應出當時中國認為主要的威脅在北方,因此在越南戰場上投入的僅是次要兵力。 廣州軍區於1979年1月8日上午完成戰術準備:4個野戰軍、3個地面炮兵師和高射炮兵師、鐵道兵3個團、1個通信團、1個防化團、航空兵13個團另6個大隊全部進入待命地點。(另空軍高炮和地空飛彈部隊也同時完成戰術部署;海軍南海艦隊在川島以西各港口集結各型艦艇一百二十餘艘和作戰飛機一百七十餘架。) 昆明軍區臨陣易帥,楊得志司令員1979年1月7日中午抵昆明上任,8至10日軍區擴大會議研究作戰部署預案。12日總參、軍區、軍、師各級領導赴邊境調研。同時參戰的11軍、第13軍、第14軍和雲南省軍區邊防部隊,以公鐵輸送緊急開進,至1月10日凌晨完成戰役展開,2月9日深夜完成了作戰準備。2月15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過期失效,2月17日,中國發動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在越南北部與越軍展開了戰爭。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評論文章,正式宣告將與越南方面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規模「進行自衛反擊、保衛邊疆的戰鬥」 戰爭過程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西線雲南省和東線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臨時調任的熟悉越軍戰法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29個步兵師(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廣西軍區獨立師、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廣西軍區2個邊防團、雲南省軍區5個邊防團)、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以及鐵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種部隊近56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例如,戰前準備中各個甲種步兵師、乙種步兵師都擴編為12000人以上的臨戰編製),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突襲,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16個地方團及4個炮兵團,總兵力約100,000人應戰。越軍剛經過越戰洗禮,全民皆兵,使中國解放軍損失慘重。越軍用以退為攻的戰術、當中國部隊撤退時越軍進行小規模反擊戰、這使中國部隊傷亡人數增加。 中國解放軍戰役部署: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欠149師)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志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東線5個軍10餘萬人分14路進入越南境內,3小時後,北集團突破莫隆,殲敵獨立營,向通農前進,助攻部隊正在茶靈方向與敵激戰,呈膠著狀態,一線尖刀部隊陷入苦戰。同日,西線5個軍約10萬餘人在楊得志指揮下,從雲南邊境攻入越南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 中國政府稱:中國雲南、廣西邊防部隊發動了對越南軍隊的自衛還擊戰;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國境警備民兵。但中國解放軍傷亡慘重,僅2月17、18日兩天陣亡人數就達4,000餘人。2月17日,中國突襲越南,戰爭開始,中國佔領孟關鎮。 2月18日,佔領清水,越軍在高平戰線以坑道頑抗,諒山、同登一帶的飛彈陣地被摧毀,雙方於老街激戰,萊洲越軍退守黑河南岸。 2月19日,中國突襲並佔領河鹿縣長白山,中國空軍轟炸海防。 2月20日,攻陷老街、同登,雙方於包樂激戰,越南空軍轟炸河口以西的中國增援部隊。 2月21日,中國解放軍佔領高平。 2月22日,中國解放軍佔領包樂,越軍開始抽調駐柬埔寨與寮國的精銳正規部隊回防,防守河內的2個師試圖對高平發動攻擊,萊州的中國部隊展開反擊,無功。 2月23日,諒山附近的高馬山爆發激烈攻防戰,中國軍隊佔領河江。另有兩個師在空軍掩護下,進攻芒街、祿平。 2月24日,越軍反擊,與中國部隊在高平、老街發生激烈巷戰。越軍曾試圖滲透進入中國境內,但遭擊潰。中方佔領柑塘。 2月25日起,戰情膠著,越軍死守邊防要地諒山。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 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3月1日,諒山爆發激戰,越軍自河內增援精銳的首都防衛軍第308師向諒山展開反擊,並使用化學武器。42軍被迫後撤,中國緊急將後方砲兵師拉至前線進行壓製既拼刺刀(解放軍砲兵所謂拼刺刀是指接近前綫,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拼刺刀),兩方皆損失慘重。3月1日9時30分集中300門火炮,30分鐘落彈幾萬發,當時許世友十分憤怒,親自下令「拂曉攻擊開始後,諒山一間房子也不能留。」參戰的解放軍士氣亦受到鼓舞。 3月4日,越軍308師遭中國兩個師由側翼突襲擊退,解放軍攻佔諒山。 3月5日,中國宣布已達到目的,開始自越撤軍。越南宣布全國總動員令,誓言抵抗到底,越軍自柬埔寨與寮國抽調回國的正規部隊正式抵達,已就戰爭態勢準備就緒。蘇聯開始增兵中蘇邊界,中蘇大戰一觸即發。東歐共產國家掀起一片聲討中國侵略的聲音。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 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此期間中國解放軍運送大批民生工礦物資回國(其中包括大量中國無償支援越南的物資),此後越南工礦業基本癱瘓。 3月7日起,中國正式撤軍,並開始運送此前援助越南的民生工礦物資,利用補給車輛載回中國境內。多處越南工礦業設備癱瘓。 3月13日,中國繼續撤軍,並在撤退路線上鋪設地雷,以火箭與長程砲火掩護撤軍。越軍無大規模追擊行動。 3月15日22時20分,最後一輛軍車回到中國領土。 3月16日,中國宣布完成撤軍行動,戰爭結束。 中國官方未發表傷亡人數。越南官方亦未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僅於官方《人民日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佔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破壞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廠礦等。 結果 根據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廣西、雲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 根據越南國防部軍事歷史院編的《越南人民軍50年 (1944-1994)》(軍事譯文出版社有中譯本),2月17日,中國出動6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裝甲車,數千門大炮,在廣寧至萊州的整個北部邊界全線對越南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經過30個晝夜(2月17日至3月18日)的戰鬥,越南消滅和重創了中國3個團18個營,擊毀和擊傷550輛軍車(坦克裝甲車280輛),擊毀115門大炮和重型迫擊炮,繳獲了大量武器。越南方面稱中國傷6萬餘人,還有2萬被擊斃。 中國的戰後檢討 戰爭期間中國軍隊並無可咨識別之軍階、軍銜制度,導致指揮體系嚴重紊亂,戰後中國軍隊全面恢復文革前軍階、軍銜制度。 越軍善用曾經造成美軍大量傷亡之詭雷埋設,再度使中方傷亡慘重。 越南方面的抵抗強度超乎預期,而中國方面由於缺乏戰車、步兵、砲兵間的協同作戰經驗,導致戰爭期間傷亡慘重。 前線通訊能力不良,砲兵因常發生誤擊友軍事件而無法充分發揮支援效果。 59式與62式坦克不利於在山嶽叢林地帶使用,常遭到越南士兵以反裝甲武器攻擊,損失慘重。62式戰車裝甲太薄,防禦力不足。 步兵缺乏裝甲運兵車或步兵戰鬥車輛輸送,全靠步行作戰,機動力過差。 醫療設備、醫護人員不足,造成兵員死亡比例過高。 工兵設備與技術都不足,尤其缺乏現代化渡河工具,影響攻擊速度。 空軍支援不夠,且缺乏夜戰能力。 前線指戰員無法適應現代化戰爭,仍然使用老式戰術,導致兵員重大傷亡。 後勤補給情況不理想,補給車輛不足,常靠人力進行運補。 部隊訓練不足,且缺乏山地、叢林戰與夜間戰鬥的訓練;與長年在山林與美軍作戰週旋的越共軍接戰,倍感吃力。 影響 此戰曝露出中國解放軍在歷經文革十年後,戰力受到嚴重損毀的種種問題。「紅而不專」造成熟悉馬、列政治教條的指戰員領導專業軍人,軍階制在文革期間被廢除又導致軍隊在戰場上不能層層領導亂成一團。鄧小平藉此機會,於此戰後大刀闊斧改造軍隊。 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尤其是對越南方面來說。中國軍隊在撤退回中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物資,使越南的村莊、公路、鐵路遭到巨大破壞。 邊界衝突持續了整個1980年代,包括1984年四月的一次大規模衝突,兩山戰役。1999年,在經過多年談判之後,中國和越南簽署了邊界條約,雖然具體分界線仍然被保密。這次的條約中包含了較小的邊界調整,一些土地被歸還給中國。越南官方媒體報導新邊界事實上於2001年8月左右實施。 中越戰後鄧小平在國內成功獲得了黨、政、軍一切權力,華國鋒被趕下台,但卻開啟了往後長達十年的老山邊界戰爭,中越兩國海軍並於1980年代初在西沙群島爆發數次海上軍事衝突。這使越南更徹底的向蘇聯靠攏,甚至將戰略要地金蘭灣借給蘇聯作海、空軍基地之用,此舉為中國所始料未及。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繼續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之中很多人被迫成為船民逃難,而最終移居到澳洲、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也有部分華裔回到中國境內定居。 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越南失去蘇聯支持後,中越關係才開始走向正常化。兩國政府和人民也較少提及當年的軍事衝突。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龐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擔憂。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