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所謂的高科技公司---之十 中國地大利薄&可怕的經驗
2010/04/30 18:58:02瀏覽289|回應0|推薦0

老沈今天可開心了, 遇到幾個台灣朋友, 居然在這裡會遇到真是有緣囉. 他鄉遇故知嘛, 中午就去市中心的餐廳吃飯, 大家心情真好, 離開台灣好幾個月, 圍著圓桌聊聊家鄉很是愉快.

有時去大公司拜訪客戶也會遇到同鄉, 畢竟大家的目標都一樣, 做生意. 例如說某大公司在上海吳江, 所有的衛星廠都會在附近, 都想做它的生意, 一個產品要用的原料上百種, 從賣電容電阻的到機殼廠, 都不能離這公司太遠, 如果廠商們離的太遠, 產品的運輸費會高的嚇死人, 因為光兩地的過路費就付到手軟. 等到交貨一算成本, 根本不賺錢.

與其說中國地大物博, 不如說中國地大利薄

所以大公司的會客室是眾台商最常碰到的地方, 如果剛好辦完事, 一起吃個便飯是常有的事. 就算在附近並不表示車程近, 台商有時出去一整天也不過拜訪兩個客戶, 跟台灣差很多. 當然啦, 中國各地的酒店也是眾台商常常不期而遇的地方.

老沈看大家都吃飽了, 就去結帳. 他不想讓朋友出錢, 畢竟在這裡吃飯是小錢, 吃什麼不重要, 聊天才是重點. 他回坐後宣布大家一起到對街的咖啡廳去, 繼續有趣的話題. 大家都盛情難卻, 都說沒問題.

正當大家站起來的時候, 陪同老沈來的一個中國幹部急忙阻止大家往外走, 他說, 坐車去, 大家坐車去. 我馬上去叫司機開車來. 大家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很狐疑的坐下來. 有人發話了, 不是就在對面嗎? 走路去就好啦. 還要坐車?

那個中國人衝了出去, 大家的疑問也沒答案, 老沈看看這情形笑笑說, 那就坐車吧. 車子一迴轉就到對面, 大家又從車子爬了出來, 走進咖啡廳. 點完了咖啡大家也不說話, 好像在等那個中國人的答案. 老沈也幫他點了一杯咖啡. 中國人入座後, 大家還是很不解的看著他, 好像他是外星人一樣.

中國人說了, 你們不知道啊, 有強盜. 大家一聽臉都綠了. 這? 大街上有強盜像話嗎? 老沈出來打圓場說, 是有聽過一個台商被當街搶劫. 因為那台商是老沈的朋友, 所以知道的比較詳細.

原來不久以前有一個台灣人在街上被十多個中國人追, 就是要搶他的勞力士金錶. 他好不容易擺脫了那些渾蛋. 回到公司的辦公室. 他回想起來, 在那些人中, 有幾個其實蠻眼熟的, 好像是當地的公安. 搞了半天是有牌流氓籌畫的, 他想到這就拿起電話打給公安隊長, 說要請全部的公安吃飯.

在筵席上那台灣人把他的勞力士手錶巴了下來, 交給隊長說,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誠意, 給大家加個菜, 謝謝大家照顧. 他這麼做的意思是說, 勞力士金表都給你們了, 別再來找我了. 這樣做至少免去一頓好打, 破財消災囉.

還有一件老沈沒說的事, 就是這個餐廳怪怪的, 有台灣人開心的吃飯, 卻眼睜睜看見眼前的手提包被人飛快拿走, 搶匪衝出門外, 台灣人跟出去卻被夥計擋在門口, 說是 要先結帳. 氣的台灣人七竅生煙也無可奈何. 有人懷疑餐廳跟匪徒有勾結, 但無法證明. 台灣是海霸王火災逃難先結帳, 中國是要追搶匪先結帳. 真是一絶啊. 想想看台胞證以及其他證件, 信用卡, 現金都沒了, 台商實在是倒大楣.

所以老沈席間眼睛特別溜, 也吩咐中國幹部注意一下周遭環境, 不讓閒雜人近身, 不然高高興興吃一頓飯, 卻損失慘重的丟錢包, 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 雖然是這樣他仍不說出來, 免得壞了大家的興致.

聽完這典故台商們都變的沉默起來, 這種請當地人吃飯的局面他們多少都遇到過, 也主動邀請過, 卻沒聽說這種版本的. 他們在這裡常常請海關, 稅務單位吃飯. 說穿了就是公司又觸犯了什麼鳥不拉屎的規定, 不然就是在審查資格時能夠寬鬆一點, 事實上不來這套台灣廠商的原料根本進不來, 所謂的來料加工廠, 料來不了, 加工就別做了.

老沈也陷入沉思中. 他在想其實上次過舊曆年, 他全家從香港坐飛機到內地過年的經驗, 其實也蠻可怕的. 因為下飛機後已經接近傍晚, 上了公司來接機的巴士, 司機就加足馬力前衝. 希望在天黑以前趕進城裡.

要到城裡途中要經過山路, 司機也不減速一直趕路, 老沈全家在車上嚇的驚恐萬分, 一來是司機的表情不像是開玩笑的害怕, 二來是想到台灣遊覽車翻車事故的慘狀.

老沈跌跌撞撞走到司機旁請他開慢一點, 那司機只是喃喃自語的說, 有土匪啊. 好家在他們在夜色降臨前趕到城市, 那時剛好華燈初上, 一家子才鬆了一口氣.

老沈現在還是覺得那真是可怕的經驗啊.

http://blog.roodo.com/giovano7382/archives/5514675.html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e0930&aid=399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