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5 19:32:28瀏覽635|回應2|推薦0 | |
【經濟日報╱柯建維】2010.04.25 03:21 am http://udn.com/NEWS/STOCK/X1/5558104.shtml 19日台股受到「高盛被美國SEC控告詐欺」、「冰島火山灰災害」與「中國政府下重手打房」三大利空襲擊,開低走低,一路下殺257點,宛如濃重火山灰烏雲籠罩,被稱為「超完美風暴」。 其中最複雜、也最值得仔細探討的,就是「高盛被控詐欺案」。此案始末已有許多報導,不再贅述;高盛案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為「為何相對少數的人付不出房貸,竟會變成嚴重的全球金融風暴?」與「金融風暴中損失的龐大金錢,是憑空消失還是進了誰的口袋?」二大懸念,提供了較為清楚的輪廓。 簡單來說,包括高盛、AIG等華爾街金融機構,創造出一個超級金融賭場,莊家是像鮑森公司等看空美國房市者,對賭的另一方是應該清楚了解投資內容與風險,卻偷懶只看信評的機構投資人,以及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甚至還誤以為是高利保本債券的廣大投資人。 更誇張的是,許多原本只單純開賭場、收佣金的金融機構,也跳下去對賭。例如:AIG就與高盛在某些金融商品合約中對賭,房價跌了,高盛大賺,AIG卻輸到要靠美國政府輸血1,823億美元,才不致完蛋。 說到這兒,可能有許多受害的投資人會跳起來大罵:就是這些可惡的金融機構,騙了我們的血汗錢;那些不盡責的信評機構與監管當局也是共犯,賠我的錢來。但真的只是如此嗎? 記得2007年初,一位長輩得意地跟我說,他投資了一項很棒的金融商品,年利達7.5%,但卻說不清楚是什麼商品,我說:「現在定存利率這麼低,這種高利投資的背後一定有高風險,還是不要吧。」他說:「這是債券耶!又不是股票,哪來的風險?而且某某銀行那麼大,又不會倒,他們說不會賠錢就不會賠錢。」 我還是不死心,說:「李叔叔,天底下沒有那麼好的事,銀行放款只收3%-5%利息,卻要付給你7.5%的利息,這一定不是該銀行的債券,他也不可能為你保本,還是弄清楚的好。」這位長輩丟下一句「你不相信就算了」,就不高興地走了。事隔二年,李叔叔也成了痛罵銀行吃人的其中一員,而他辛苦多年的900多萬元積蓄與退休金當然一去不回。 由這些悲慘事件中,我們能不能學到些什麼?除了怪別人詐騙,我們是否也該更加學會保護自己。 首先,弄不懂的標的不要投資,完全不認識的公司就不要買,除非你純粹看技術面操作,否則第一,不可以重押,第二就要照技術面設停損並嚴格執行。 其次,不要隨便相信「保本」商品。要知道,債券並非無風險,難道沒聽過「垃圾債券」嗎?買保本商品要問清楚是誰負責保本?有無明確合約條文訂定,一旦賠本時銀行會無條件賠償?(幾乎不可能有這種事)還是只是在一堆複雜難懂的條件下才保本? 各位要相信「羊毛出在羊身上」,世上沒有高利潤、低風險的金融商品,除非是特權或內線(那就有違法的風險),詐騙集團與金光黨會存在,大多是利用人性「貪心」的弱點。 一旦有人報你會大漲的明牌,邀你投資一項所謂穩賺不賠的生意,或賣給你一個遠低於市價的商品,你一定要立刻問自己:「我何德何能,他為什麼要對我那麼好、讓我占便宜?我對他有幫助?還是別有目的?」我並非要各位事事懷疑,而是對一旦出問題就可能危及生活、家庭者,必須特別小心。 就像台股在8,000點附近震盪,成交量始終不足,空方能量維持高檔,若本周季報業績亮麗仍無法激勵台股攻過8,190點,甚至8,090點缺口都無法收盤站上,那麼,進入5月報稅季節,就要小心台股回檔的可能。 (作者是理財周刊投研部總經理,證券投資分析經驗逾20年) 「金融市場充滿了爾虞我詐,尤其股市更是『騙子的樂園』,千萬不要隨便相信任何人講的話,別迷信名嘴、大師,要存著懷疑的心態去檢驗,學會自行判斷投資的時機及標的。如果你做不到這幾點,在股市就會成為被宰殺的對象,不僅無從滾出財富雪球,甚至連投入的本金都可能蕩然無存!」名嘴都是只會說得一口好行情,真槍實彈地操作時,績效也是跟散戶差不多」,一位賠錢的投資人表示,他奉勸股市投資人要賺錢必須要勤作功課,不要聽信名嘴的說法,人云亦云盲目的殺進殺出,只會讓自己的荷包失血。 這樣的現像,正在讓有錢的人更有錢,沒錢的人更加捉襟見肘。幾年來的豪宅風,就讓許多中產階級無端付了過高的代價、背負了過高的房貸;還有動不動就標榜「頂級」、「奢華」的消費,也讓許多家庭多花了許多的冤枉錢。至於金融市場的激烈起伏更不必說了,那些最近在連動債,在股市鍛羽的散戶,就眼睜睜看著自己更往窮人的光譜靠攏。 眼前這種貧富的差距擴大、差異縮小的趨勢,其實是很奇特的怪像。照理說,貧富的差距與差異,是政治經濟學上的孿生子:當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愈大,老百姓生活上的差異也會愈明顯(比方說,同樣搭鐵達尼號,有錢人美美地穿梭在甲板上,窮人只能擠在雜亂的底層),反過來說也一樣,當老百姓生活上的差異愈明顯,也意味著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愈大(從東到西走一趟倫敦,或是由南往北逛一下巴黎,就能體會這種差異與差距的孿生關係)。 人類一直有個烏托邦,就是希望打破這樣的孿生關係,讓貧與富之間,差距縮小,差異擴大,讓大家都有錢,但活得更多元與多姿。今天,這種孿生關係雖然破了,但卻是完全相反的結果。有人說,這要怪全球貿易,拉低了工資,讓窮人更窮;也有人認為,是政府的失職,縱容了大財團;還有人把矛頭指向跨國企業,一方面在工廠中剝削勞工,一方面花大錢引誘消費,才使得情況如此失控。 沒有人知道要失控到什麼時候,但不等於政府可以不必負責。有些事情,是確定得做,也一定有用的。比方說,在經濟上,讓窮人與富人都能合理分配財富,而不是繼續縱容極少數的高階經理人,透過高到不像話的董監酬勞與分紅,囊括科技與生產力提升的果實;在財政上,央行那隻左右貨幣政策的手,該幫助更多老百姓捍衛資產,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以保護企業的利益為優先;在稅制上,該做而沒做的就更多了,別的不說,吵了這麼多年,幾乎沒人敢再提起的證券交易所得稅,到底徵不徵,總該有個說法吧? 更重要的,是教育。愈窮家庭,如今愈需要好的教育品質,讓窮爸爸們的小孩,有更好翻身機會;廣大的中產階級家庭,也愈需要正確的理財與消費教育,而不是任由各種暗藏高風險的金融商品,侵害無數家庭的財富;將來,財經政策到底好在哪、嘉惠了誰,政府得說得更清楚、老百姓得問得更仔細才行。否則,即便真有「九萬兆」的商機,富與貧,還是會繼續遙遙相望的。又收到渣打銀行的對帳單,65歲的馮媽媽,神情哀淒地把信拆開,因為馮媽媽辛苦存下的160萬退休金,正一點一點的流失。不識字的馮媽媽,被渣打銀行理專欺瞞,投資連動債,只會簽自己名字的馮媽媽就這樣被慫恿,以為換了一種高利息的定存方式,還拿出60萬做美金定存,沒想到通通被理專偷天換日地替他投資買了三筆連動債,慘賠近30萬。 現在,惹禍的理專離職了,銀行也不想認帳,而跟馮媽媽一樣遭遇的退休族很多,儘管串聯告上金管會與消基會,能不能獲得賠償都是問題。對銀行來說這些投資人的退休金只是數字,但卻是他們今後過活的依靠,金管會不拿出個辦法,似乎難以交代。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