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23 10:34:14瀏覽1095|回應0|推薦11 | |
我們於4/5路過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時,發現預定4/20開放參觀的場所,1樓咖啡廳、販賣部已經開放營運,於是,臨時起意入內喝杯咖啡。入口左手邊咖啡櫃台,有幾位客人坐在吧台圓凳上,右側幾排木條長板凳,和一般咖啡廳佈置的舒適座椅大不相同;大廳通透,再往裡頭看,是一大片明亮的販賣部櫃台,貨品琳瑯滿目,佔去約2/3空間,裝潢雖簡單清爽,卻也博人好感。 在咖啡廳、販賣部稍事瀏覽,見其他房間、二樓樓梯等並無禁止入內標誌,且已有遊客在場,我們也就跟著先睹為快。首先,到天井參觀這棟原為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辦公室的歷史建築。該會社於1896年受命台灣總督府,來台經營日本至台灣及台灣各城市間船運往來業務,在台北、基隆、台南、高雄都設有支店,對於台灣近代海運影響極大。其台北支店位於忠孝西路及懷寧街口,起造於1936年,次年10月31日竣工,為鋼筋混凝土三層樓建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整體呈L型,黃褐色磁磚外牆,立面三角窗樓頂設有塔樓,具現代主義風格。時值日本即將進入二次大戰全面物資管制之前,此係日據後期建造的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戰後曾先後由台灣航運有限公司、台灣省公路局使用,且有整修增建;2013年公路總局遷移後,撥交文化部。台北市政府因其屬於日據時期留存的西洋式樣建築,具建築史之價值,而於2014年指定為市定古蹟,但相較於同時期鄰近的鐵道部、台北郵便局、新文化運動館等,台北支店顯得樸實多了。文化部於2017年開始古蹟修復,回復落成初始時的外觀風貌,2019年工程完工,交由台灣美術館籌設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開館使用。(請參閱:「20200614參觀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八斤所咖啡8 Jin Café http://blog.udn.com/jkt19813/148410050」、「20201119老友健行中華路西門北門段.參觀古蹟鐵道部 http://blog.udn.com/jkt19813/154260953」) 〈按:文化部2015年開始推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台灣博物館、台灣美術館共同參與,而由台灣美術館統籌執行。其主要工作在籌設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使成為台灣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和發展的專業機構,又以設置「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為核心,軟、硬體並進,典藏、研究、展示、推廣,期推動攝影文化資產之搶救及保存修復、攝影及影像藝術之研究及推廣、維修護人才培育等工作目標。〉 台北館整棟建築外觀如堡壘,類似新文化運動館,頗具當年的時代感,卻座落繁華緊湊的台北車站區塊,反而更容易引人注目、而不禁多看它一眼。攝影作品以歷史性、政治性路線為主,安排於2、3樓展出,各樓層都有3~4個展間展出不同的作品,每件作品都附有QR Code,可以手機掃描,從中觀看作品介紹。是日,走馬看花,簡單瀏覽幾間房門洞開的展間,感覺像開放式書架的圖書館,白色系裝潢佈置,簡潔、乾淨、舒適,室內空間動線規劃清楚,文藝氣息濃厚,有人埋首沉浸其中。古樸的建築,透過攝錄影像老照片連結起幾代人的歷史記憶,古蹟活化,穿越時空,讓人緬懷流連,除了突兀的天井室外透明電梯和塗上綠色的室外安全樓梯。〈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於4/19舉行開館典禮,資深攝影家莊靈、張照堂、全會華、黃明川、謝春德等出席見證,4/20即對外開放參觀。資料報導:首檔展覽推出林宏璋教授策展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一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覽企劃總監David Campany策劃的「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及記錄臺北館文資修復歷史的「跨、交、通」常設展。林教授策展的台灣攝影首篇,涵蓋20世紀中期的台灣攝影史、逾600幅珍貴的早期台灣影像,包括出生於英屬殖民地的St.Julian Hugh Edwards拍攝的系列原住民肖像(1869~1870)、英籍John Thomson和香港開業的華人攝影師賴阿芳(Lai Afong)留下的19世紀初台灣印象,還有甲午戰爭後、1896年出版的「臺灣和澎湖群島的回憶」(呈現滿清時期台灣傳統生活與社會樣貌)、記錄台灣各地風土民俗的「台灣寫真帖」(大正3年、1914發行),日據時期各地開設的「二我寫真館」、「林寫真館」、「金淼寫真館」等留存作品,以及戰後台灣第一代攝影家郎靜山、彭瑞麟、鄧南光、洪孔達、張才、李鳴鵰等所拍攝的地景和常民生活影像等,豐富多元,足堪瞭解台灣社會的時代變遷。何況光上述展覽索引,已十分足以勾動人心了呢。〉 不料因新冠病毒肆虐,三級警戒下,臺北館亦自5/15起被迫休館,如此精彩動人的台灣攝影歷史首篇展覽,本人也只能寄望於疫後重新開放時前往一觀。有興趣的看官,何妨列入記事本行程,專誠一遊。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