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10 11:55:05瀏覽1722|回應0|推薦10 | |
王大閎建築劇場.王大閎書軒.DH Café(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53號 )位於圓山台北市立美術館園區內,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於2017年在北美館南側美術公園內,摹擬重建王大閎自建於1953年的住宅(現已拆毀),並捐贈台北市政府。現場有劇場、一所簡潔風格的王大閎書軒DH Café,作研究與推廣教育用,以紀念國寶級建築師。 要瞭解王大閎建築劇場的可貴,需先瞭解這位建築師的背景:王大閎,1917年出生於北京,成長於蘇州、上海,就讀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系(碩士),在哈佛師承現代建築大師、前德國包浩斯校長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葛羅培斯因受納粹迫害移民美國,進入哈佛大學建築系教書,1937年擔任系主任;他是現代建築的倡導者,早在1920年代,為提高平民居住的質量,就研究並生產預鑄建築,因此,許多各國學子慕名前往哈佛就讀。王大閎是第一代接受西方教育的華人建築師,那時候也深受在芝加哥教書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Rohe)影響。戰後,王大閎來台,引領台灣建築風格,並思索如何融合西方現代主義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可說是一輩子致力於此,故其作品融合了東方文化與西方現代建築,並能在形式與空間上呈現建築之美。〈摘錄自維基百科:包浩斯學校(德語:Staatliches Bauhaus,Bauhaus由德文Bau(建築)和Haus(房屋)組成),通常簡稱包浩斯,是德國一所藝術和建築學校,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在現代建築、藝術、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戲劇、美術等領域都影響深遠,包浩斯已不單是指學校,而是統稱其倡導的建築流派與風格。該校由建築師Walter Gropius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創立,歷經三任校長葛羅培斯(1919~1925)、漢那士梅耶(1925~1930)、密斯凡德羅(1930~1933),1933年在納粹政權壓迫下關閉。〉 王大閎創作高峰期在1960~70年代,重要作品如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淡水高爾夫俱樂部、陽明山林語堂故居、虹廬、亞洲水泥大樓、登月紀念碑計劃案、外交部,以及堪稱其代表作的國父紀念館(1963年競圖獲選、1972年落成),其作品在台灣現代建築發展史上具標竿性,曾於1967年獲選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之一(同屆獲獎的有陳仁和、陳其寬、修澤蘭、沈祖海、楊卓成、張紹載等人)、2009年獲頒第13屆國家文藝獎、2013年獲得行政院文化獎,可謂榮耀等身。 〈按:王大閎作品許多已登錄為台北市歷史文化資產建築,如國父紀念館、張群故居(1977)為台北市定古蹟,或如林語堂故居(1963)、虹廬(1964)、亞洲水泥大樓(1966)、外交部(1972)等為歷史文化建築。〉 我們於5/12,第一次到圓山造訪北美館王大閎建築劇場,走進南側美術公園,在樹叢、綠蔭環繞內,找到一堵別致的木製揭示板,指向「王大閎建築劇場 王大閎書軒.DH Café」入口;林蔭深處,現身的是大片玻璃和實木所構築的「王大閎書軒.DH Café」,簡潔明亮,引人注目,可正角兒「王大閎建築劇場」在何處?正納悶時,回頭一望,劇場就在書軒對面紅磚牆裡。尋覓劇場過程,感覺直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大閎於1953年完成建國南路自宅,係業界推崇的台灣現代建築經典作品。當年,單身業主建築師為自己打造了家屋,自建自用,所以無論空間設計、家具擺放,都完整呈現其建築理念和個人風格,公認是最能代表王大閎的建築作品之一。因原建築物已拆毀改建,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經多年奔走募款、在此地原樣摹擬重建完成,而得以北美館建築劇場型態於2018年推出,作為認識王大閎建築師的基地,並成為推動台灣建築史及引介建築美學的展演實驗平台。 是日參觀,只見書軒對面、紅磚圍牆留有一扇半開的鐵門,露出一條綠意蜿蜒小徑。從鐵門進入,先看到平房的大片落地窗及前頭庭園,但需走到房子側面進玄關,再轉回頭到客廳;客廳通透,只擺放簡單桌椅茶几家具,再就是格狀大片落地窗帶進來的庭園風光。想到臥室瞧瞧,需自另向牆壁左轉再左轉,立刻,漂亮的圓月形窗和窗外風景就抓住了目光,誰還管臥室內只有簡單的床舖呢。 這座四方形家屋,室內約26坪,一般在台灣常見的習慣,會規劃成三房一廳,但既是業主也是使用者的建築師,當密斯式現代主義建築的實驗場操作:藉高牆斷離外在世界,以四周圍庭園塑造內隱的園林景致,如同傳統合院與院落的空間連結;室內外以紅、黑、白色系空間和清水紅磚承重牆組成,呈現密斯式一貫的簡潔、流動風格,室內無門,臥室用簾子區隔,僅浴室、廚房稍微隔間,設在中央,其餘空間都可以互相穿透,卻也完整體現傳統居家的觀念,且運用圓形月洞室內窗,配上格狀窗櫺,自然融合了東方文化於現代建築風格中,既簡潔又典雅,既新潮又傳統。這樣子的家屋設計,是本人參觀成屋經驗所僅見,感受只有震撼、驚嘆能形容。 王大閎書軒.DH Café是長方形簡單平房,面積不大,由大片玻璃窗與實木所構築,通體穿透明亮,彷彿密斯式玻璃盒子,以呼應對面劇場的王大閎現代建築理念。書軒為綠建築,活動式半開牆壁,能引進微風與空氣,上頭方形透明鏡面玻璃窗使得自然光源充足,又可縮映出咖啡廳內部陳設,自成一幅有趣的風景畫。整面牆的書架上,除陳列王大閎作品圖集、登陸月球紀念碑模擬圖(1968),也擺放建築、藝術、文學、生活風格、設計等方面書籍,書香四溢,配上DH Café的咖啡輕食,寬敞、自在、舒適,活脫如建築師的典雅書房。書軒以複合式藝文空間經營,規劃有微型展覽、主題式沙龍講座、藝文展演等活動,提供的咖啡輕食也在水準之上,疫情過後,何妨結合北美館,規畫一日智性遊,相信能讓諸君滿意。(照片攝於5/12造訪北美館王大閎建築劇場時,書軒情況,請參閱:「王大閎書軒 DH Café@DHCafe2018 · 咖啡廳https://www.facebook.com/DHCafe2018/」)〈王大閎曾說:「國父紀念館是我最艱難的設計,而登月紀念碑則是我自許最具有深遠意義的作品。」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案(1968)是王大閎在人類尚未登上月球前,便已構思出來的作品,優美純白的紀念碑高度為252.71呎,每一呎代表1000哩,象徵月球與地球之間的最大距離252,710哩;登月成功後,美國便有建築團隊對這個紀念碑很感興趣,紛紛向王大閎爭取在他們的城市豎立登月碑,台灣社會亦曾引發熱烈迴響,各界積極推動捐贈,作為美國獨立200週年的禮物,此案若能完成,諒必是相當壯觀的偉大藝術品。可惜後因中美斷交,政治環境改變,致胎死腹中,令人扼腕。請參閱:登陸月球紀念碑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99%BB%E9%99%B8%E6%9C%88%E7%90%83%E7%B4%80%E5%BF%B5%E7%A2%91〉 王大閎的建築作品概分兩種類型,一是有宣示意涵的公共性建築,如1972年落成的國父紀念館,一是私領域的住宅建築,如1953年完工的建國南路自宅。國父紀念館之所以會是王大閎自認最艱難的設計,其中關鍵是他始終堅持著思考與探索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建築的接軌,而當時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鍾情傳統宮殿建築,亟欲用以重建法統的政治權力象徵,值此時刻,此一法統思維遂成為王大閎的挑戰與困擾,國父紀念館的設計過程相當繁複漫長,他也不得不向其所謂的宮殿式模仿建築妥協,但他運用鋼筋混凝土或鋼骨的材質及工法,以取代並延續木構築,意圖使外型有著清晰可辨、接續傳統的建築脈絡,同時喜歡採用原質樸素的鋼筋混凝土或砌磚,來呈現傳統與文化的建築意涵,讓材料與工法在地化,而砌磚實牆取代玻璃帷幕牆、RC構造取代鋼骨結構,更符合台灣在地的經濟、工業與氣候條件。 王大閎推崇老師葛羅培斯是建築和社會學上的先知和倡導者,對他極為尊敬,一生保持聯繫不輟,可是在台灣,他的建築理念卻是傳承另一位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或許是因為前者強調預鑄、工業化生產,負載了太多社會性,後者的理念多了些藝術性,有可能將西方新事物結合中國的傳統建築吧。此外,他和貝聿銘是哈佛大學同窗,但兩人的人生境遇與建築態度南轅北轍,一位週旋於國際政商與建築舞台間發光發熱,一位堅持理念,不媚俗,但隨和,優雅而不染塵埃,如頑石般據守台灣六十年如一日,是建築學人私語談資中「永恆的建築詩人」。(王大閎的建築理念,請參閱:徐明松編著「永恆的建築詩人 王大閎」乙書。) 王大閎於2018年5月28日逝世,享壽101歲。文化部長鄭麗君在追思會親送總統褒揚令,並表示:王大閎係第一代受西方建築教育的華人建築師,其思想與創作充滿對於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現代、田園和城市、手作和工業的理解與探索,「永恆的建築詩人」追求完美的自由心靈、雋永的建築作品及深富實驗性的文學創作,將永遠與台灣文化同在。(請參閱:「老同學遊陽明山國家公園.林語堂故居記http://blog.udn.com/jkt19813/20437947」、「在國父紀念館見其親題匾額有感.午後藝文饗宴輕鬆行(20151128) http://blog.udn.com/jkt19813/38940913」、「20190718老友健行國父紀念館.松山菸廠http://blog.udn.com/jkt19813/128321297」)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