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2/03 21:46:35瀏覽922|回應0|推薦6 | |
召集人通知,11/19 9:30在捷運西門站2號出口地面層會合,預定健行中華路,先往西本願寺、紅樓走,接上西門徒步區,然後回到中華路,走向北門城、鐵道部,參觀之後,在天成大飯店百合廳吃自助午餐。大夥既驚又喜,因為從來沒想過要在車水馬龍的中華路健行啊。 其實中華路從小南門往北,馬路兩側有西本願寺、紅樓、中山堂、撫台街洋樓、北門城、北門郵局、鐵道部、海關博物館、三井倉庫等古蹟或歷史建物,有東西可看,人行道平緩好走,吃飯也方便,非常適合知性之旅,召集人突出奇招,點子不錯。 是日天青氣朗,老人家生活步調與年輕人不同,9:30開步走,到得太早了,西本願寺、紅樓都還沒開門呢,徒步區行人也不多,西門鬧區店門沒開,冷冷清清的,由得我們這群銀髮老友大剌剌地姿意壓馬路,唯我們是問,難得輕快。 西本願寺(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176號)屬於日本佛教淨土宗本願寺派, 1900年起造,歷經30餘年才完工,稱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別院」,曾經是台灣最大的日式仿唐佛寺,但建築毀於戰爭與火災,惟本堂台基、參道、御廟所平台和地窖、輪番所、鐘樓及樹心會館等殘存遺跡,經北市府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中華路側忽然出現這一座高高聳立於土丘之上的鐘樓,非常突出,一般路過的人諒想不會錯過,修復後的西本願寺廣場和建築則廁身其後,開敞、優雅,鬧中取靜,略可勾起當年台灣最大的仿唐日本佛寺風采。 西門紅樓(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建於1908年,是日據時期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亦是目前保存最古老完整的三級古蹟建築物。八角形紅磚建築為西門的主要地標,以八卦造型作為入口,取其八方雲集之意,十字樓造型如十字架,外加緊鄰兩旁的南北廣場,當下空曠無人,反而益顯示出建築對稱均衡之美。室內有展覽、茶館、市集、劇院和許多文創商品店家,已發展成台北市、甚至是台灣指標性的文創及藝文據點。 朝北門城行進,citizen店門沒開,鞦韆搖椅空置在門口,老友們童心未泯,紛紛坐上搖椅,搖搖晃晃,一個都沒漏。 台北府城北門(稱為承恩門,或逕稱為北門)落成於清光緒10年(1884),為台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完整保持著建城時代原貌的,也是台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已列為國定古蹟。北門介於艋舺(今萬華區)與大稻埕兩地的中間地帶,是大稻埕居民進出城的主要通道,亦是清朝官員由淡水河上岸,進入台北府城、直通往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等官廳的要道,可以說是台北府城的正門。日據時期執行「市區改正」計畫,拆除台北府城大半城牆,開闢為三線林蔭大道(當時通稱三線路),北門正好位於北三線路(今忠孝西路)與西三線路(今中華路)間的接點,加上其他整建或新設道路交會,北門立於圓形安全島上,成為道路交通要衝的地標。光復後,市區交通流量日增,應急架設高架橋,致使北門陷於窘迫圍困之中;2016年初,拆除北門高架橋,將周圍錯綜複雜的七岔路口調整為簡單的兩個正交十字路口,提高了主要幹線(忠孝東路與中華路)之平均車速,同時也將周邊零星綠地統合為一,於城門周圍打造成廣場式開放空間,重現清朝台北城門的真實面貌,於是,北門擁有更開闊的視野,翻身成為代表台北的歷史地標。(這該是柯P僅有的德政吧,一笑。) 古蹟鐵道部(正式名稱為「臺灣博物館鐡道部」,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園區頗大,是南廳舍、北工場的配置,包括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的台北工場和1918年5月完工的鐵道部廳舍,以及八角樓、食堂、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等古蹟範圍。這次僅參觀以博物館面貌呈現的鐵道部廳舍,典雅美麗的外觀內,一、二樓展示許多台灣鐡路路線説明、鐡道相關懷舊物品、火車種類和內裝,以及隨著時空演變的不同樣貌,每一個展間陳列的,都能和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相呼應,尤其由具體模型呈現1970~1980年間台北車站周邊的様貌、扇型車庫、擬真鐡道運行的電動模型,更讓眾人有感,興趣濃厚,團團圍觀,小朋友們更是看得興高采烈,相信對鐵路局和鐵道文化一定會有更深刻的瞭解。這回於健行尾聲才到鐵道部,匆匆瀏覽一番,走馬看花,點到而已。以如此豐富、精彩的展示內容,估計少說也得花上半天時間來觀賞吧,甚至一看再看都不為過呢。 〈本人於20200808參觀過鐵道部博物館和鄰近的三井倉庫,有些照片可作為補充。〉 午餐後就地解散,信步走向捷運台大醫院站,穿過新公園,嗯,好久沒來了,新公園依然清新可愛,讓人喜歡。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