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談我所認識的台南古蹟(一)~延平郡王祠.台南府城南門段城垣遺跡
2020/02/01 00:13:34瀏覽1487|回應0|推薦6

  一府二鹿三艋舺,大家耳熟能詳,是台灣由南而北的發展軌跡,台南可說是台灣開發最早的城市,引發思古幽情的地方自然不少。老台南市區不大,通常步行就可以走到目的地,尤其是我比較熟悉的範圍,大概從台南火車站(-中山路-)、民生綠園(-南門路-府前路-西門路-)到西門路圓環的中西區塊,可說是處處古蹟,安步當車,邊走邊看,才是旅遊台南最適合的方式。早年去台南,用傳統相機、底片,雖拍下不少照片,可惜整理得費時費力,近年用數位相機、手機,相片存入電腦,確實方便整理多矣,且記憶鮮活;加上住宿嘉南農田水利會台南休假中心(台南市中西區慶中街13)的機會較多,此處屬郡王里,近臨五妃廟、台南大學、台南女中,離全臺首學(孔廟)、延平郡王祠都不遠,設備雖非新穎,但簡潔明亮、寬敞舒適,尤其是經濟實惠,回首本人的台南遊,很多時候就從此處起頭,踏步走向各個角落呢。

  本人第一次到台南是民國45年初中畢業旅行時,當年面臨升學考試壓力,鄉下小孩渾渾沌沌,對行程已經沒留下多少記憶,就只是跟著走,又沒有相機,還好有買了幾到此一遊的照片存念,整理舊照片時被翻出來,是約4公分見方小小的黑白照片,標明台南孔子廟、台南赤崁樓、台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安平荷蘭城、台南安平城、台南運河等字樣,與現況頗有出入,卻是手頭上最早的台南印象

民國55年大學畢業後,服空軍預官役,上班在台南古蹟(今台灣文學館)裡,經常在鄰近的古蹟圈裡轉(如孔廟等),可是,竟然沒有留下任何一張照片來,恐怕也因為沒相機吧。一直到成家立業,岳家在台南,尤其是有了小孩以後,才在台南留下多彩多姿的旅遊記錄。今年庚子金鼠春節,我們到台南過年,還是住宿嘉南農田水利會台南休假中心,曾沿著南門路-民生綠園-開山路-樹林街、五妃街等範圍內行春,走訪若干處古蹟。以下介紹我所認識的台南古蹟,就從比較熟悉的中西區起頭吧。

  說台南的故事,不得不從鄭成功到台灣說起。話說鄭成功於明永曆15(1661) 4月進攻台灣時,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統治著台灣,為其海上貿易的重要據點。鄭成功率領25千大軍、4百艘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過澎湖,在鹿耳門登陸,直攻普羅民遮城(今赤崁地區),圍困大員(今台南)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長達九個月後,趕走荷蘭人,設承天府,寓兵於農,推行屯田政策,允許官兵圈地成家,並招募大陸沿海居民來台開墾,積極建設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雖然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在台灣只有短短14個月,但他引進中國的典章制度,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設一府二縣,在普羅民遮城設承天府,轄天興縣、萬年縣,穩定經濟與社會,影響深遠,漢人社會能在台灣生根,首推其功。鄭成功經略台灣,獲南明皇帝賜姓朱、封延平郡王,後人感懷其功業,特地立廟奉祀,尊稱為「開台聖王」和「開山王」,且多以「國姓爺」稱呼,後世崇拜其為民族英雄,永垂典範。

    延平郡王祠(俗稱鄭成功廟或開山聖王廟,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主祀台灣開山始祖鄭成功,配祀鄭氏及所屬各部將,立廟於西元1662年後,係府城居民感念鄭氏驅荷開臺、表彰其開疆拓土的功績而設,後因顧慮清政府,而以「開山王廟」稱呼。清同治13(1874)欽差大臣沈葆楨奉命來台辦理防務,推崇鄭成功建設臺灣的貢獻,上書朝廷,奏請改正鄭成功為「明室遺臣」,進而為鄭氏立祠,擴建開山王廟,改建為「明延平郡王祠」(1875)並親自撰寫:「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刱格完人。」這幅對聯描述鄭成功悲壯際遇,明知不可而為,引人欷歔,相信會隨著郡王祠流傳於世

    郡王祠本體是三進合院類型,座西朝東,由山門、正殿、後殿與兩側廂房組成乍看像是一般福州式廟宇建築,實則是一處兼有古蹟、文物館、公園的三合一旅遊景點:正殿右方為中式庭園造景,小橋流水,琉璃綠瓦、紅色牆壁,襯著綠蔭池榭,莊嚴典雅,濃濃思古幽情油然而生。郡王祠內保存為數眾多的清代楹聯,包括沈葆楨手書,是豐富而珍貴的歷史文物。郡王祠右邊是鄭成功歷史文物館(昔日稱民族文物館,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1)1樓陳列先民生活相關文物,介紹鄭成功進攻荷蘭東印度公司戰爭史,以及台灣與大陸的地緣關係;2樓展覽台南歷史文物,如鄭成功、沈葆楨的畫像與墨蹟,包括鄭成功親筆草書真跡等,也展示當年府城先民的日常生活起居用品,如街牌、眠床、地契、銀票等,如小而美的博物館,蒐羅豐富,且都是免費參觀,十分值得一遊。

    延平郡王祠的名稱從開山王廟,而明延平郡王祠(清朝),而開山神社(日據時期),見證了統治者的更迭。建築本身也顯示朝代的變遷,先由開山王廟擴建為明延平郡王祠,緣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延平郡王祠轉身成為日本人在台灣最早的神社庭園裡增建了鳥居、石燈籠等日式風格建物,也是唯一從廟宇改為日本海外神社的特例。民國52年重建時,祠名再改回「明延平郡王祠」,建築亦由福州式轉為中國北方宮殿式,無論如何,皆無損其為台灣重要古蹟的身分。延平郡王祠主入口位於開山路上,祠前鄭成功騎馬石像挺拔雄偉,庭園風格莊嚴典雅,「延平郡王祠」、鳥居石坊上忠肝義膽和三川門牌前無古人」匾沈葆楨塑像,以及祠內據說鄭成功手植的古梅樹等,都很有可觀。(照片分別攝於20120112、2020春節)

  在郡王里的台南府城城垣遺跡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古蹟,因為它已經是台南女中圍牆的一段(台南市中西區大埔街97號後),遊人即使路過,往往也忽視了它的存在。這堵高聳的城牆為南門段城垣殘蹟,是三級古蹟,呈東西走向,長約80多公尺,高約5公尺,外觀上就可看出是用三合土以古法砌築,保存尚稱完好,但現場只有一面小小解說牌,稍不注意,就錯過了。倒是台南女中圍牆上的海報做了圖文並茂的簡單介紹,比較能引起人家注意。

    台灣府城於清雍正3(1735)開始築造木柵城,乾隆53年(1788),台灣知府楊廷理改為土石城垣,同治年間曾先後因地震、暴風雨侵襲,城垣倒塌數十丈,甚至約四分之一長左右(1874),惟均經修復。光緒21年(1895),台灣割讓日本,日政府藉市區改正為名,拆毀城門與城垣。南門段城垣自大東門城起,經光華街、樹林街、到大南門城,如今僅存南門段城垣殘蹟,成為台南女中的部分圍牆。

〈根據記載資料:台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當時原設計為泥土牆,後來顧慮到府城春夏多雨,才又在外部添加一層三合土以便保護,斷面略呈梯形,外牆高5公尺40公分,內牆高5公尺10公分,兩牆高差可形成坡度,以利排水;頂寬4公尺50公分,底寬6公尺,下寬上窄,可增加穩固性。 〉

    郡王里台南府城城垣遺跡附近另有兩處市定古蹟,分別在台南女中台南大學校園內:

台南女子高級中學(簡稱為台南女中,舊稱南一女,台南市中西區郡王里大埔街97號)前身為「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女學校」,成立於1917年10月「臺南高等女學校本館」新校舍完成,建築屬紅磚折衷式樣,古色古香,目前稱自強樓1922年更名「臺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台灣光復後,19479月定名為「臺灣省立臺南女子中學」,簡稱「省南女」。

台南大學(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擁有120年校史,是台南府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歷經師範、師專、師範學院時期,2004年轉型為具教育、人文、理工、環境與生態、藝術與管理等學院的綜合型大學。前身為「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成立於1899年,校舍本館於1922完工落成,紅磚折衷式樣建築,裝飾樸素,師生慣稱為紅樓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131625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