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展抱登山活動集錦~1 金門御風行
2017/09/04 14:22:00瀏覽740|回應0|推薦3

     臨退休前三年,2006年秋天開始參加展抱登山活動,起初,心裡只想著健身、親近自然、仁者樂山等念頭,單純地健走爬山。就這樣跟著走了一段時間,週復一週,忽然,有一次起心動念,何不記錄下青山綠水、林木蒼翠的美麗山林呢,於是帶著相機,隨意拍照留念,倒也沒想過認真製作專輯之類的。直到退休以後,整理爬梳過去的生活點滴,經營起部落格,展抱登山活動累積的照片資訊自然也佔了一席之地,在部落格「行腳台灣記遊蹤」項內,列有「展抱登山隊」子目,第一篇「展抱登山隊活動~1」(http://blog.udn.com/jkt19813/9013053)發表於20130731,目前已發表7篇。以每週一次的活動,那麼多年來只有7篇紀錄,可見著墨不多,乃於養傷期間興起就手頭資料,製作「展抱登山活動集錦」的想法,輯錄於后:

‧金門御風行(20080426~28)

     都都夫婦和鴻耀是展抱登山隊的靈魂人物,每週活動都由他們策劃、壓陣。都嫂是金門人,這回帶領我們於2008年4/26~28間遊金門,健行加上騎腳踏車兜風,和之前幾次金門行的經驗大大不同,等於重溫金門貫穿明朝、明鄭、清朝、民國、兩岸對峙、戰地政務時期、以迄於今的故事,是開心又印象深刻的一趟旅程,也是本人有關展抱活動攝影記錄最完整的一次。

    第一天,抵達金門尚義機場,先赴水頭碼頭附近拜訪老同事,之後就近踏上茅山塔,步道蜿蜒於綠林與巨石間,塔旁設有觀景平台,可俯瞰水頭村及美麗的碼頭海景,遠眺后豐港、建功嶼及金城市區,展望視野極佳。園區內展示一幅「明代金門千戶所城圖」,述說明代積極防範倭寇與海盜進犯騷擾的故事,緣在島上建立金門城,致古地名浯洲嶼也隨而改名金門明代,茅山塔與文臺寶塔、倒影塔三塔鼎立,同為航海的標誌,但古塔已遭炮火摧毀,目前所見則為原地依原貌、以花崗岩重建的新茅山塔,卻不失樸拙古色。

 〈按:金門城遺址位在金門島西南方的高台上,只剩下夯土層與部分地基可供憑弔。資料記載,「金門守禦千戶所城」是明洪武25年(1392)江夏侯周德興所建,城周630丈、城寬1丈、城高2.5丈(約2016、3.2、8公尺),北、西、南門外加築半圓城牆,東門外築護城河,易守難攻,擔負著海疆長城的使命,以防範隨季風北下的倭寇、南上的海盜。周德興並依其勢,以「固若金湯 雄鎮海門」命名。惟清康熙年間,總兵陳龍遷建總兵署到後浦(金城鎮古地名),金門城因而荒廢沒落。〉

      接著,轉往金門東北端的西園鹽場、馬山觀測所和金門民俗文化村。西園鹽場(金沙鎮西園里西園1號)位於西園村海邊,自古以來即為金門重要的鹽產區,目前鹽場已因曬鹽業式微而停產,但留下一座西園鹽場地方文化館,呈現當年經濟活動的風貌。

     馬山觀測所(金沙鎮光華路二段)位於金門島東面最北端,與福建的角嶼、大小嶝島最近距離僅2公里多,係由濱海小山丘開挖坑道築成,相當隱密。兩岸軍事對峙時期,裝設有大型望遠鏡,觀測監控對岸海空動靜,一直是心戰喊話、空飄文宣、戒備森嚴的軍事設施,而有「天下第一哨」之稱。要進入觀測所,須穿過一段森林掩映的長長林道,左側中段有昔日心戰喊話的馬山播音站,末端則立著「還我河山」標語。觀測所大門就在左側,跨入之後,還得通過一段長長的戰備坑道,兩旁設置槍堡等防衛設施,亦掛有當時的相關照片。走過坑道,抵達濱海的觀測站,備有幾台高倍率望遠鏡,可清楚觀察對岸上的行人動態情況。步上海灘岩礁,可肉眼觀看對岸漁村,遙想當年駐守第一哨弟兄的艱辛,不免又是一番噓唏感嘆了。

  都嫂帶領著翻過小山頭步道(忘了名稱),從山上俯瞰山后聚落、金門民俗文化村(金沙鎮山后村中堡),綠野山陵環抱著一整片紅色閩南式村落,煞是好看。步道上散落鋪陳的木麻黃柔細枯葉,柔軟舒適,走起來舒服極了;都嫂說,小時候就是撿拾這些木麻黃枯葉當柴火燒的。民俗文化村俗稱十八間大厝,是經典的閩南式二進雙落古厝,紅磚屋院、燕尾飛簷,是旅客最喜歡穿梭流連、取景拍照的代表性景點。

       第二天騎腳踏車遊覽北山古洋樓、雙鯉濕地自然中心、慈堤、延平郡王祠、金水國小、得月樓、文臺寶塔、翟山坑道、浯州陶藝等金門島西半部地區。首先直奔北山古洋樓(金寧鄉古寧村北山),當年共軍登陸金門時,充當北山指揮所,斑駁的斷垣殘壁,彈痕累累的外牆,可以想見古寧頭血戰的激烈。殘樓佇立,見證金門保衛戰歷史,古厝、洋樓、戰地風情,無不引人發思古幽情,應該是最具戰地金門的景點縮影了。

       順路騎往南山聚落的雙鯉濕地自然中心參觀,看見金門人保護生態環境的用心。濕地和慈湖一帶連成一氣,營造出一處候鳥棲息的優良場所。

     慈堤是昔日駐軍在南山及慈湖間修築的一道長550公尺長堤,慈湖與外海相通,隨著潮汐漲落,外海潮間帶及慈湖周邊經常可見水鳥群聚,湖畔的木麻黃樹林是冬季候鳥鸕鶿的主要棲息地,秋冬時鳥況豐富,因此是金門賞鳥、看海、觀夕照、賞夜景的極佳代表處,設置有落日觀海平台,可以看到小金門,也能眺望對岸燈火通明的廈門高聳大樓群。可我們沒這般閒情逸致,只略事停留,看海、觀景,旋又踩踏鐵馬,奔馳而去。

     金門也有一座1969年完工、仿古宮殿建築的延平郡王祠,座落夏墅村後高崗上,週邊風景清幽,遊人不多,可視野遼闊,欣賞海景,遠眺建功嶼及廈門,地點極佳,難怪鄭成功選為海上觀兵之處。明末清初,鄭成功由廈門轉進金門,駐守長達15年,留下很多歷史遺跡,但民生建樹卻不多,而且在決意東征台灣時,大肆砍伐樹木以造舟渡海,故在他離去之後,留下一片童山濯濯,嚴重風害,致古來所稱海上仙洲不再,居民飽受風沙之苦。都嫂說,相較於台灣人,金門人對鄭成功這位明末抗清英雄是冷淡的,其實是有點感冒。

兩岸軍事對峙時期,幸賴駐守國軍辛苦植樹造林,比如家兄當年戍守金門,每日一臉盆水,盥洗之餘還得顧樹,才造就森林蓊鬱的今日金門。歷史輪迴,是否能算是冥冥之中,老天爺藉駐守國軍之手,還金門人一個公道呢。

     參訪水頭鄉金水國小是意外的驚喜,這所僑匯興學時代的產物,建於1932年,為島上第一座新式學堂,早年係金門知名私塾,50年經政府借用為國小,70年代因為學生數減少併校後,已不再利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考量金水國小的歷史意義和位置,將其整修規畫為水頭聚落的入口導覽館和遊客中心,以展示館名義於2005年1月27日重新開放,展示「出洋客的故事」,敘述早期金門人到海外工作,離鄉背井討生活的辛酸,以及逐漸發展成僑資僑匯回饋家鄉的僑鄉社會過程。學校仿傳統書院「回」字型的平面格局,中央是禮堂,四周為教室、辦公室及宿舍,課堂仍保留昔日原貌;校門山頭上有精美雕刻及花草、天使等泥塑裝飾,正面的紅磚圓柱、校內的遮雨簷廊通道等,增添了南洋風味色彩與民俗之美。展間裡的「洋客苦」、「閨怨」、「長相思」等貼文,委婉訴說著當年南洋僑民工作的辛苦及對家人的思念。「存德藥房」獨立成一展間,店內保存著傳統中藥舖古樸的味道,這家藥房當時還扮演郵局寄信及僑匯的角色呢。

      水頭聚落是金門的傳統聚落,以閩南和洋樓建築群著稱,盤桓其中,有處身19世紀初、時光倒置的錯覺得月樓(金城鎮前水頭45號)是最為出名的地標性建築,建於1931年,為警戒及防禦盜匪的槍樓,四面牆設有圓形槍孔,屋頂女兒牆也設有架槍口,樓高逾11公尺,外牆厚40公分,含地下樓在內共有四個樓層,全靠地下坑道與一旁洋樓相通,說固若金湯也不為過。難得的是,雖為防禦之用,但碉堡外牆上雕飾精美,線條優雅,極具美感,頗為耐看。

     文臺寶塔相傳為明代江夏侯周德興所建,由花崗石疊砌而成,塔高五層,塔身呈六角形,位居金門城南磐山頭,作為昔日金門港航海指標。塔身刻有奎星聳照及魁星踢斗圖,以象徵文昌鼎盛。由於居高臨海,氣勢壯闊,文人騷客、武將雅士登臨此處,每多感懷,因而留下如明代百戶陳煇的「湖海清平」、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國之金湯」等石刻,相鄰的虛江嘯臥碣群尤可為代表,其中又以明嘉靖年間抗倭名將、金門千戶俞大猷的「虛江嘯臥」最富盛名。

〈俞大猷號虛江,「虛江嘯臥」為其登臨時即興之作。俞大猷離任金門22年後,門生楊弘舉步其後塵履任金門,為感念師恩,刻其字於碣,且在前築「嘯臥亭」,並為文記述恩師先憂後樂的心志,傳為佳話。〉

     進入翟山坑道,迎面深邃莫測、一平如鏡的嶙峋岩壁倒影,立刻感受到心靈無比的震撼。倚著欄杆,仔細欣賞這項工程的艱鉅,鬼斧神工,壯觀而美麗,只有衷心感嘆偉大。翟山坑道位於金門島西南角落,係1963年因應戰爭所需而開挖,由阿兵哥耗時三年,一鑿一斧辛苦開挖花崗岩石,才完成總長約357公尺的A字型戰備水道坑內並有停靠碼頭,以利戰時登陸小艇搶灘運補之用。戰爭時,在金門造就許多偉大工程和英雄事蹟,承平時期利用翟山坑道辦起音樂會來,叫好叫座,令人興起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嘆。總而言之,和平真好。

     最後來到「風獅爺的故鄉」─浯州陶藝(金城鎮水頭42號),老闆創店於1992年,本著鄉土情懷,傳承塑造金門風獅爺的民俗陶藝,獨創「高粱灰釉」作品,1994年代表金門參加國際陶磁博覽會,名聞遐邇。

    第三天健走太武山、參觀擎天廳、莒光樓,是此次行程的圓滿句點。太武山(金湖鎮玉章路)位於金門島中部偏東處,海拔253公尺,為金門第一高峰,被形容為狀如武士帽,雄偉莊嚴,俗稱大山、仙山,山形蜿蜒,若仙人俯地狀,但這樣的高度、山勢,對登山隊來說,是稀鬆平常的。都嫂帶領我們走斗門登山古道上山,經倒影鄭成功觀兵奕棋「毋忘在莒」石碑,然後沿玉章路下山,路過忠烈祠、太武山公墓,轉往擎天廳

     鄭成功觀兵奕棋處有一天然岩洞,裡頭有刻上棋盤的石桌椅,金門三大古塔之一的倒影塔立於上方。此處的觀景平台視野絕佳,由於座落金門島中部最窄又最高處,四面八方一望無際,隔海可遠眺對岸的廈門景色,居高臨下,則俯瞰金門阡陌縱橫的田園風光景致,還約略看出形似狗骨頭的金門樣貌。怡然臨風觀景,讓人神清氣爽,心滿意足。

     還記得政府退守台澎金馬後,蔣公曾發起「克難運動」和「毋忘在莒運動」嗎?運動如火如荼之際,蔣公於1951年12月29日巡視金門,應地方人士之請,題頒「毋忘在莒」四字於太武山巔,提醒軍民效法田單復國精神,鼓舞光復大陸的民心士氣。這塊勒石見證歷史,儼然成為精神指標,目前則是金門必遊的景點,也是遊客到此一遊,必定要留影合照之處。

       擎天廳是依蔣公指示,由工兵於1962年11月2日動工開,次年7月竣工,蔣公命名為「擎天廳」,題刻在岩壁上,藉以勉勵官兵弟兄人定勝天、眾志可擎天。擎天廳是人工開鑿堅硬的花崗岩坑道,說是極致的代表作絕不為過,目前仍屬於金防部管轄,深藏在太武山山腹裡,與其他坑道相連,戰時為作戰中樞,也作為傷患收容所,後來亦兼作官兵休閒娛樂場所。是日,穿梭坑道間,終於進入擎天廳,頓覺豁然開朗,寬闊的廳堂約長80、寬50、高12公尺,寬廣高大,不見有任何一根樑柱支撐,花崗石岩壁斧鑿斑斑,稜角崢嶸,紋理粗獷雄渾,顯得格外雄偉壯觀;四周岩壁鋪上白色花格磚牆垣,避免銳石傷人,也藉此吸納了洞中的迴音,紅色座椅整齊排列、拾級而上,據說可容納千餘人,此情此景,讓人嘆為觀止,感動莫名。人人都在此留下手托「擎天廳」的神氣模樣,機會難得,那是一定要的啦

     莒光樓(金城鎮賢城路1號)是位於金城鎮莒光湖旁的建築,樓高三層,建於1952年,目的在表彰古寧頭金門保衛戰和八二三炮戰中犧牲的國軍官兵,讓這棟建築代表金門「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戰地精神。莒光樓的角樓造型,對稱的十字脊屋頂形式,城牆高聳,樸實無華,但氣勢雄偉,自四面八方各種角度凝視觀賞都均衡美麗,也適合居中登高眺望,近觀金城市區全景、浯江海潮,遠眺建功嶼烈嶼(小金門)風光,乃至遙望大陸河山。因此,多次被選作為我國郵票的圖案,傳布全球,馳名國內外,是許多遊客訪金的第一站,與「毋忘在莒」勒石同樣成為戰地金門的著名地標。三樓是胡璉將軍展示櫃,陳列其青天白日勳章和證書、二等寶鼎勳章、四等寶鼎勳章和證書、二等雲麾勳章、三等雲麾勳章和證書、景星勳章、忠勤勳章和證書等等,胡將軍功在國家,與金門淵源極深,頗受金門人感念,相信鎮館之寶的青天白日勳章和這批勳獎信物勢必與金門島中央的「伯玉路」永遠共存於金門,活在金門人心中。

〈莒光樓外置有大砲和紅色公用電話亭,很有金門特色。〉

     整理照片時,好多樂趣、快意不禁重溫心頭,那回一起遠征金門的登山夥伴也一一浮現腦海,尤其已離開我們的小鄧領導和世中兄,唉,令人懷念又感傷啊。

       都嫂安排的非常軌行程,精練充實,讓人意猶未盡,回味不已;住宿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經濟實惠,還有購自市場、在地人食用的乾麵線伴手禮等,那麼多年了,到今天都還忘不了呢。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10850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