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藝術教育館.科學教育館~台北植物園系列
2017/06/13 13:41:38瀏覽4355|回應0|推薦2

     南海學園內,匯聚了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與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原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人文薈萃,又緊鄰植物園,素為台北文藝活動重鎮。但許多人到南海路,好像就只是衝著歷史博物館和植物園去的,幾乎無視於台灣藝術教育館和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的存在,錯失了認識文史據點和中式建築工藝的機會,其實滿可惜的,只要由南海劇場往裡頭多走幾步路,就別有洞天,踏入南海書院範疇了。

       南海書院和南海劇場屬於台灣藝術教育館(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7號)兩大建築主體,另外包含周邊的南海藝文廣場、南海戶外藝廊等,原稱國立藝術教育館,是由前教育部長張其盷先生規劃,於民國46年3月29日成立,74年更名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為台灣唯一以推動藝術教育為核心業務的政府機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如果再推溯到南海書院的前身,是日據時代於1928年落成的建功神社,則另有一層跨越時代的歷史意義。緣日據時期,總督府在植物園內陸續興建武德殿、商品陳列館、建功神社等建築,使植物園區成為多元化的公眾活動空間;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植物園,於1950年代陸續將這些建築改造成傳統中式建築,分別作為歷史博物館、藝術教育館、科學教育館、中央圖書館(後移交教育資料館,再轉交台灣藝術教育館)等用途,跨入文藝重鎮時代,展現新階段的功能與任務。〈按:光復初期,國民政府遷台後,亟待扭轉日據50年皇民化的影響,建立中華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場所」,遂由蔣中正總統責成張其昀教育部長於植物園南區,規劃興建歷史博物館、教育資料館、藝術教育館、科學教育館及教育廣播電台等社教機構,一群中國宮殿式的建築,統統稱為南海學園,成為彰顯中華法統及推動藝術、文化、科學等現代化教育的象徵。〉

     參觀台灣藝術教育館時,從南海路進入左方是南海劇場(原藝術教育館),右邊是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科學教育館,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所在位置正是當年建功神社鳥居前的左右兩側,之間的柏油路則是神社的參道。兩棟建築物都建造於1957年同樣富於中式建築風格,蘊含著時代的歷史記憶,如今都已登錄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再往內走,是南海書院,現場所見的建築外觀,是經改造後的黃瓦圓形攢尖頂、如天壇造型的樣貌,至於代表日本神社的鳥居、石燈籠等都已遭拆除,卻保留了神社內部主體結構,不過,是將本殿的圓形穹頂,外罩於中國宮殿式的建築裡。南海書院前、後兩棟,加上旁側增建的兩層樓建築,整體形成四合院的格局,目前作為藝術教育館行政中心、展覽室、圖書室、研習教室等場所。後棟展覽室裡,陳列著「原建功神社建築特色」、「主體建築特色」等解說牌,可詳細瞭解當初神社的建築史料;細心的話,參觀時仍可發現當年建功神社的遺跡,如前棟前方的小水泥橋、後棟前面連接左右兩側建築的古樸石欄杆等,但穹頂頂上那個大大的國徽,當然是整修加蓋的新生事物了。〈按:照片是20160731參觀時所攝。〉

篆書‧聞笛 

     建築既然係傳承而來,不妨探本溯源,回顧那段歷史吧。建功神社為台灣總督府所建,用來祭祀因公殉難、且對治理台灣有貢獻的日、台籍人物,當年入祀15691位,包括3530位台灣人被供奉於此。建築計畫由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總其成,他大膽融合西洋、和風、漢文化建築式樣於一體,尤其是「鳥居」採中式牌樓,舖上鶯歌出產的青瓦,取代日本神社固有的形式規範;主體建築因考量到台灣風土氣候容易滋生白蟻,以及興建成本的考量,也改採鋼筋水泥拜占庭式的圓形穹頂,日本傳統木結構意象則收束於拜殿之內;前方採取伊斯蘭長方造型水池,再增建噴泉和水手舍等加以調合。他在當時「日日新報」撰文:「因為使用近代耐久建材,所以主要部份採西洋式,也加上臺灣式。.....也就是說,經得起嚴酷氣候風的建築式樣為外裝,經不起風雨的日本式在內部保護」。這段為設計理念辯護的發言,正足以反映建造之初的爭議不斷,也正好顯示井手薰富有務實、理性的實驗精神,在那個威權保守的時代,敢於大膽創新,因地制宜,挑戰傳統,令人欽佩。〈按:井手薰(いで かおる)終老於台灣的日本人,日據時代許多官廳建築均出自其手,曾提出「臺灣建築地方化的主張」,設計時注重建築物與當地氣候風土的關係,提倡鋼筋混擬土建材以對抗地震、白蟻等問題

     南海劇場是一個中型的劇場,曾經是台北市最熱門的表演藝術場地,如膾炙人口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表演工作坊.1985)就在此地首演。對我來說,藝教館還是早年開始接觸京戲的所在。

      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也冠上彷如天壇的圓頂,外觀與南海書院的黃瓦圓形攢尖頂似相呼應,頗能引人注目。這棟完成於1959年的建物,自科學教育館遷移士林新館後,由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規劃為開放式工藝、文創、設計、文化等美學展演廣場,標榜「百工思維 一手作職人新美學」,想認識台灣工藝、創意與設計的現況,此地應許是適當場所,且可免費入場。對我來說,這棟建築的圓形屋頂綠色琉璃瓦、屋簷下方鋼筋混凝土的仿木椽條、成圈環繞大樓外供步行上下樓的緩坡廊道和仿木鋁窗、連接2和3樓的迴旋樓梯等呈現那個年代的建築工學,都非常值得參觀即使今日來看,仍很有可觀,就算把這棟建築本身當作參觀重點亦不為過。如有興趣,不妨搭乘電梯到最頂樓,從大樓廊道逐層往下參觀,既可近距離欣賞建築工藝,也可觀賞窗外美麗的景色。大樓外另矗立著一座新建的景觀電梯,可直達5樓蕃薯藤自然食堂台北植物園店,累了,在此輕鬆享用有機蔬食料理自助午餐或喝杯咖啡,也是不錯的選擇。

    荷花池是植物園的嬌點,尤其是荷葉亭亭、荷花點點綻放的季節,水鳥雲集、遊客穿梭若市,更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如此熱鬧繽紛的時候,永遠不缺愛好攝影人士爭搶鏡頭,可也有一些愛好寫生的畫家在靜悄悄地專心作畫,看他們游於藝,氣定神閒,而美景已躍然紙上。這樣的情景不管任何時節,都會出現在植物園,悠然旁觀作畫,自然也是動人的風景之一。當荷花數大為美,吸引眾人目光時,長廊上同屬夏季開花的凌霄花和使君子不免黯然失色。下回經過長廊時,別只顧著看荷花,何妨舉頭望一望,看那橘紅色漏斗形狀的凌霄花和紅色穗狀花形的使君子,它們始終努力地以小搏大,和史博館的綠瓦紅牆相互爭輝,企盼獲得關愛的眼神呢。

〈荷花池也曾因清理水芙蓉,出現光禿禿的鏡頭,連長廊也是,顯得蕭索。照片由歷史博物館2樓咖啡座往下拍,攝於20110208。稍遠處,是教育電台。〉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kt19813&aid=10444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