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各走極端狀況感厭倦!
很多反佔中者愛稱佔中學生為廢青.
很多佔中者愛稱反佔中者為五毛.
欠缺的就是理性.
何謂民主?
說得白些, 就是小數服從多數.
大聲嚷著的公民抗命.
有幾多個香港公民支持這抗命.
我的一家, 我的家族所有人,
我與丈夫98%的朋友,
根本對所謂的普選框架沒有甚麼異議.
大抵就是因為是"小數" 非出來抗命,
非說出自己的訴求不可.
這是沒有問題,
香港是有言論自由, 遊行自由,
甚至乎理性合法集會都被官方接受.
最佳例子是我們每年都有六四晚會.
這些自由是不能在新加坡找到的.
但集會過後, 表達訴求過後,
仍不離開, 作出非理性行為,
每一次都要找一個地方來衝擊,
是為求警察最後要動手控制場面,
這才有所謂鎮壓相片嗎?
歷史是很清楚告訴我們,
從來沒有非暴力的抗命!
就算自己本著是非暴力,
能確保身旁的人同心嗎?
在我眼中,
"非暴力抗爭"是一個美麗詞語,
用來挑起年輕人的激情.
但願一切快些結束.
我們眾人對他們能成功推翻普選框架,
實在不太在意.
反而是希望一切都能在最和平最少損傷下結束.
亦希望大家擔心學生安危時,
也多一份心意關心警察!
他們太辛苦了!
他們也是人, 也有家人!
我家族中當警察的孩子, 他昨日辛苦了一天.
他也心痛, 學生為何不理性些.
港人民主 先講質素 (19/08/2014 ) :
「佔中」、「反佔中」議題形成兩大陣營,雙方應否考慮中間溫和務實方案,一人讓一步?
支持「佔中」、反對「佔中」的討論在周日反佔中遊行後再熾熱起來,兩者都自稱為普選,都自稱為「民主」,但須留意,選舉並非民主政制的全部,更非民主社會的全部,講民主,要先提升港人的民主質素。
民主質素並不是指建制或泛民之間配票對決後所影響到的政黨政治,而是真正民主社會的質素:在「民主」名牌之下,港人是否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聆聽,互相包容,從而互相妥協以替社會取得最大利益?任何一方不要奢望或要求對方會接受自己全部意見,而任何方案都不能令所有人百分百合意。如果兩大陣營要妥協,就要各自犧牲了某些利益、原則,以至信念。
在這「佔中」、「反佔中」的議題上,無疑已形成了兩大陣營。即使兩陣營各有100萬支持者,共計亦只有200萬人,而香港有700萬人,那其餘500萬人的意見又如何處理?任何一方的100萬人固然不可代表持相反意見的那100萬人,但又可否代表其餘沒有發聲、沒有任何行動的500萬港人?我們當然不會奢求人人發聲,也不會天真地要求一定要取得那500萬港人對政制發展的意見,只想指出兩個陣營哪一方的「100萬」,並不能代表全部港人的意願,亦是昨日本欄所說,「大多數」人不能犧牲「少數人」,更何況試圖以那少少的100萬人去代表全部港人?
中央分別在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同意讓香港的兩個選舉辦法向前推進,甚至在2007年承諾2017年普選特首,並讓立法會緊隨其後,全面由普選產生,「循序漸進」其實就是要淡化政治一直存在的精英階層影響力,加強港人的參與。過程中,阿爺又有香港以至國際政治形勢的考量。
全世界意見兩極——激進的和保守被動的都佔少數,社會中絕大部分是溫和派,即「沉默的大多數」,以今時形勢,我們應否考慮一些中間溫和的務實方案,兩大陣營一人讓一步?協商是從政的藝術,今時爭議點是提委會過半數提名才可入閘,泛民自知是「弱勢社群」,堅拒收貨,那麼技術上,如要過49%提委又如何?這樣街市買菜式的爭拗,決不是政治的藝術,更遑論政治智慧,何況降低了提名門檻,愈多候選人,哪怕多至一千個,是否就意味着選舉愈民主?說穿了,泛民不外是關心他們支持的候選人能否入閘。能入閘是否能被選出?能被選出又是否一定好?如果建制派屆時又效法今時泛民議員掟蕉掟杯,開會打拉布,使你「泛民特首」施政難行又將如何?
傳媒「揭露」周日遊行人士中有不少是因利益而來,即使屬實,人數是否過半?如只有三幾個、三幾十個,以至三幾百個,對比遊行及簽名的整體人數,也是少數;又有人質疑個別省份的同鄉會參與遊行,只想問:那些同鄉會在港創會幾十年,其會員就不是港人嗎?怪只怪個別傳媒小題大做,枉作小人。
在紛紜的事實與意見中,港人仍要冷靜看清真相,也要自問有沒有聆聽、包容和妥協等民主的質素,如有,才配追求真正民主,一家人定必想家和萬事興,這應是一眾港人所盼的。
http://www.skypost.hk/column/石老師工作室/007001004070/%E6%B8%AF%E4%BA%BA%E6%B0%91%E4%B8%BB%20%E5%85%88%E8%AC%9B%E8%B3%AA%E7%B4%A0/1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