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寬恕不是應然,是實然
2018/08/19 14:35:02瀏覽293|回應0|推薦1

我們談到寬恕我說如果不能寛恕自己就無法寬恕別人你說不懂 寬恕自己與寬恕他人有何關係?我說能寬自己就是為自己貼上一個叫做加害者的標籤你不能寬恕的理由不正是我傷害了他們我怎麼這麼壞」;不能寬恕別人就是把自己貼上一個叫做受害者的標籤你不能寬恕的理由不正是他傷害了我我怎能原諒他」。

我們以為加害者跟受害者是對立的道德標準但其實所有的關係都是一體兩面加害者的面具下經常藏著受害的小孩,依據我習慣性的說法:「今天的加害者往往是昨天的受害者」,或者「今天的受害者往往成為明天的加害者」。談到孩子最近發生的一些問題,你想幫助他,孩子卻不友善的拒絕你的介入。我說每個孩子都必須有一段探索自我的過程,這時他需要的不是意見是陪伴。你說「以前我爸爸就是這樣對待我」、「我媽媽以前也是用這種方式」。總是如此,們自認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卻在婚生關係中把相同的模式加害在孩子身上,所以你看見這個宿命的循環了嗎受害加害受害加害 中止宿命循環的方式便是對被預設的角色喊停,這就是寬恕的意義,停止繼續成為加害者

可是明明做錯了,為什麼可以寬恕呢?你說:那樣不是逃避嗎?鄭捷難道可以寬恕自己?我懂你的意思,怎麼可以用寬恕讓所犯的錯一筆勾銷?剛好相反,寬恕是讓自己停止繼續成為加害者,並非停止承擔行為責任。我們是自己的主人,鄭捷要不要寬恕自己當然可以由他決定,但同時他也必須承擔行為責任,也就是贖罪。寬恕是停止自己繼續加害,贖罪是為了停止他人繼續受害。

所以寬恕並非你以為的那麼簡單吧巴觀說不要輕言寬恕因為寬恕和認錯都一樣如果是道德層次的應然」,那就失去了真實。常見一些人把「對不起」掛在嘴上,一轉身卻依然故我。我身邊就有一位不斷製麻煩、傷害我們的家人,每次大家幫她收拾善後時,她總是愧疚的說:「對不起」,然後繼續扮演加害者。另一位家人氣不過,抱怨:「她不是認錯了嗎?為什麼還繼續犯錯,難道說假的。」我說她認為自己已經說了「對不起」,所以不用再做任何事,包括改變。因為道德層面經常是對別人交代,她的「對不起」是為了應付我們,不是對自己負責。

因此,寬恕是存在的議題不是道德。寬恕才能讓自己從「我怎麼這麼壞」走出來,看見「我有可能做好」。停止加害才能讓自己從「我傷害他們」走出來,看見「我要停止傷害他們」。不能寬恕的結果是,你說的「我怎麼這麼壞,我傷害他們」的事件,明明發生在過去,今天如此內疚的你,明天按理不會再繼續傷害他們。結果呢?你不是發現那個昨天做了承諾的你,到了明天還是繼續讓加害事件發生,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寬恕自己的你沒有停止加害者的角色,所以無法終結宿命循環。

即然寬恕不是說聲「對不起」就算數,該怎麼做呢?曾經看到有位網友生氣的回應媒體:「寬恕跟放下是二回事,別混為一談。」寬恕的確不等於放下,但寬恕和放下並非二回事,寬恕是一個過程,放下是寬恕所要到達的目標之一。寬恕首先要做的是接受,接納自己以及發生的那個事件接受的重點是處理情緒如同巴觀所說:「情緒過不去理性出不來」。重覆事件現場,去檢視那個過程,回顧必然湧現情緒,我們可能怪罪自己,也可能埋怨別人,可能興起悔恨、自責、憤怒、怨恨、羞愧種種情緒,這些難過難堪的感受必須藉著情緒釋放跟宣洩,才能淨空,這也是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所說的「清掃煙囪」。

宣洩的過程我們可以狠狠罵自己,也可以惡毒罵別人,動手動腳捶打砸踢,但這些過程都必須在一個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的原則下進行。換言之我們要幫自己準備一個秘密花園反覆進行情緒按摩。對,就像按摩一樣按的時候很痛,按過之後卻神清氣爽,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反覆按摩情緒最後就能清空情緒看見事件裡真正的事實。才有理性的空間對每一個事件做出正確的詮釋,包括真心認錯。我們才能在這個自覺裡好好說再見,然後將事件放下,讓它留在彼時彼地。

放下,我們才有機會重新出發。因為我們選擇停止繼續加害,才有能力改變,並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別人。寬恕自己表示我們可以改變「我怎麼這麼壞」的過去,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寬恕自己表示我們可以停止加害,讓「我傷害了他們」的宿命不再發生,在體貼中懂的溫柔待人。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mmy412&aid=1142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