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lf twosouth 派大杉(咖哩飯) 北北/pei 紅塵過客--只要你幸福 奈米 安妮帝亞 LANA 野口女 sunism
more...
▲孩提的台北建成「大」圓環,台北人飲食文化的發源地
人們對孩提時代,對家鄉的記憶總是在某些時刻會特別鮮明。那一年搭長榮班機準備回台灣,在桃園機場落地的一剎那,機上突然響起了「望春風」的音樂,剛剛回到了久違的家鄉,就聽見熟悉的歌曲,心中突然好激動,眼淚差一點奪眶而出。結婚以後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選擇搬到離辦公室比較近的台北東區,也就逐漸脫離原本熟悉的大稻埕、三重地區,只有在周末假日時間,才會回到老家看看。有一天晚上將近十點左右,我開著車經過母親的母校靜修女中,附近一些熟悉的街景讓我不知不覺地放慢車速,到了一處路口停下車正在等紅燈的時候,我不經意的抬頭盯著旁邊一棟黑壓壓的建築物,突然想到,這不就是以前爸媽常帶我們幾個小孩一起來這裡吃東西的「台北圓環」嗎?天啊,怎麼變成這副模樣?十點一到鐵門立刻就拉上,吹起了熄燈號,過去那種入夜就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夜市攤販叫賣聲哪裡去了?我車上聽著電台正播放著紫薇那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國歌「綠島小夜曲」,聽著音樂看著圓環,從小在大稻埕繞著這個熟悉的圓環長大的人,我想過它會沒落,但是怎麼也想不到是如此淒涼。一個城市的某個角落開始沒落,通常下場就像是電影、運動賽事散場以後的場景,留下滿地的垃圾和不斷徘迴嗚咽的冷風。對這個地方沒有感情的人,來來去去只是走馬看花,但是更令人傷感的是,站在門可羅雀的圓環前面,儘管你努力地訴說孩提時候那種座無虛席,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年輕的孩子們大概沒有幾個人可以體會它過去的盛況。許許多多的歲月,好不容易才累積出來城市的歷史記憶,突然就這麼被立可白抹去了一段,真的讓我覺得好惋惜。你跟孩子們說「風邪斯吧」,他們搖搖頭,他們只知道「斯斯有兩種」。好像是這種感覺?同樣都是圓環,位置如果座落在如日中天的台北首善東區仁愛敦南商圈,那又是另外一番風貌了。周末假日,人們從各地四面八方蜂湧而至,每個人光鮮亮麗的在窗明几淨的高級餐廳裡正襟危坐,優雅的用餐,或是在誠品書局的櫸木地板上席地而坐,沉浸在書香的氣息當中。圓環四周歐風四溢的林蔭大道,將發展的熱火一路從仁愛路三段猛烈的竄燒到仁愛路四段底的新市府大樓。同樣圍繞著仁愛圓環周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也跟著見證了這個城市一路向東的生機盎然。有趣的是,人們天真的希望台北東區發展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到沒落的西區,讓圓環可以起死回生。許多人一試再試,在牆上架起了高科技的電視牆,打造高級的玻璃帷幕餐廳,反而讓人們更是望之怯步。嗯,也許,也許科技並不是城市發展的唯一要件,城市居民共同參與和喜好程度也許會因為區域不同而有所區隔。說白一點吧!過去在老家,我大可以穿著藍白夾腳拖,橫著走到那從外觀看似一個大碗公的圓環裡頭,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現在突然換成一個貌似精緻火鍋造型的高級餐廳,魚子醬 vs 豆豉,鵝肝醬 vs 粉肝,哇哩咧殺很大...看看斑馬線另一頭越夜越美麗的寧夏夜市,再回頭看看死氣沉沉的圓環,想要當台北市的大家長們,你們可想通了嗎?平日你們或許吃慣了魚翅、牛排配法國紅酒,偶爾也琢磨琢磨我這市井小民的滷肉飯、蚵仔煎配豬肝湯吧?
▲如今門可羅雀,兒時記憶被抹得窗明几淨的台北建成「小」圓環▲時尚的高科技,冷冰冰地隔開了人們懷舊思古之幽情▲隨著車流驚鴻一瞥,早已喚不回昔日摩肩擦踵的風華▲昔日通吃的大碗公造型,今日貌似一只小火鍋▲城區逐漸沒落與人去樓空的台北市政府舊址▲舊市府卸下台北行政中心的任務,一起和人們走進歷史中▲大稻埕的生命力重新被投射在寧夏夜市▲在攤位之間流連,尋找孩提記憶中的家鄉味▲川流不息的人們為沒落的舊城區持續注入活水▲台北城「西風東漸」的重要據點:仁愛敦南圓環▲Google Earth空照圖,傲視群倫的仁愛敦南圓環▲台北現代化的新指標,台北人的新記憶
城市的發展過程中
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取得和諧
一直是當代城市公共治理的重大課題
當原有的純粹無法因應潮流有些許調整
似乎就難免在五光十色的潮流中載浮載沉
城市的偉大無法只依靠公共部門來有所成就
唯有找回傳統精華再輔以時代新味
否則一個城市兩個光景
勢必還會繼續拉扯下去吧
台北圓環幾乎是陪伴我長大的地標,所以我的感觸也比較深。以過去台北市的中華商場來說,也許為了都市改革、鐵路地下化需要,整個中華商場必須拆除,中華商場的記憶就永遠停在被拆除之前那一刻。台北圓環其實就是一種夜市文化,當人們看見改造過後的圓環,不像以往那麼讓人容易親近了,人們就自己發展出屬於庶民的寧夏夜市。兩相比較,台北圓環的歷史圖騰正在逐漸消失,台北圓環在台北市的地圖上終將會消失的,因為寧夏夜市的夜市文化逐漸鮮明。就像西門町取代了中華商場一樣,新興的寧夏夜市也將會淹過圓環那段古老歷史記憶。
看完這篇文章,有一股莫名的激動,真想大喊:「台北市民,你們睡死了嗎?」
但;又何奈?
台北市先天上是一個外來移民的城市,年節時,宛若一座空城。
然而真正要命得是,我們教育體系長期以來欠缺對這塊土地的主體思考。台灣何去何從?台北如何往前邁進?你問十個人,可能只有一兩個主張留在這塊土地上發展。
然而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只能一點一滴慢慢去累積對這塊土地的關懷。
我剛剛特別查了一下台北建成圓環的歷史,從1908就已經存在了,哇,這也算是台北西區的古董了。話說回來,一個有百年歷史的地標,現在成了乏人問津的蚊子館,真的不知從何說起。上次陪母親開車經過圓環,連母親也忍不住嘆息。
每個年齡有不同的城市記憶,隨著時代的推進,舊有城市圖像會被淹沒摧毀,讓人悵然落失,也失去城市的歷史連結。
台灣傳統城市風貌或許醜陋老舊,但多少也保有城市演變的歷史痕跡。城市在現在化的演進中,一定要能保持歷史上每一時代的經典風華。
唉 ~ 不知不覺產生共鳴又陷入記憶深淵 ...ㄚ北 [ 小時候 ] 常跟娘去圓環附近批發舶來品 [ 日本化妝品 ] 回家賣 ...
你這麼一提,確實是啊,延平北路、太原路、華陰街商圈都是百貨、化妝品批發的大本營,以前常帶孩子去那邊挑玩具。即使現在,遊戲卡帶、聖誕燈飾,小到五金、水電器具,附近這一帶還是應有盡有。
圓環跟我兩年前看的模樣也不相同了~
周邊建築都蓋好了...
會不會只有我們這輩緬懷老味道? 年輕人或者根本不屑一顧?
那麼,我們對就有一切的執著有其必要?
是我們走過那麼美好年代於是不捨,小一輩接受的可是跟我們完全不同的文化。
這種都市改革真的很難定論...
歷史是某個地區大多數人的「集體記憶」,無法說丟就丟。每一個年代也許會有變革,只要文化價值還存在,就會一直流傳下去。但是如果因為年輕世代不在乎,大手一揮就讓歷史的傳承消失的無影無蹤,那這個東西就註定不應該成為地方的歷史或傳奇。
台灣有很多古老的東西,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舉例來說,以台北西區迪化街來說,許多房子因為歷史價值被列為古蹟,不可以隨便拆遷,卻因此遭來年輕世代的反彈,因為如此一來,再也沒有機會與建商合蓋成商業大樓。反過來說,如果迪化街都「與時俱進」改建成商業大樓了,那麼大稻埕的迪化街傳奇也就到此為止,那一段台北城的歷史,也就會停在古蹟被拆掉的那一刻。
我們經常羨慕日本人很善於保存他們的文化,我想那是因為他們知道珍惜。如果我們想推倒就推倒,那麼我們對於這個城市的記憶永遠都是斷斷續續,我們的城市也就失去了特色了。
雙連市場、圓環、寧夏夜市、成淵初中,曾經的我,青少年。
曾經帶兒子去看圓環,圓環蚵仔煎全世界最好吃,已經吃不到。
兒子說,蚵仔煎那比得上麥當勞。
沒有捷運站 沒有徒步區
就像是 北宜公路
沒有人潮 終將沒落
因為老家地緣關係,我看了一下附近的地圖,其實捷運中山站或是雙連站下車,穿過建成公園就到寧夏夜市了。像我是開車族,緊鄰寧夏夜市的蓬萊國小公有地下停車場,憑著悠遊卡就可以進入,我每次去都找得到停車位,很多人也都是這麼停,交通似乎不是問題。至於人潮,我很確定圓環一到十點就吹熄燈號,電視牆再這麼一關,像座陰森森的死城了。但是穿過斑馬線進到寧夏路,卻是燈火通明,擠得水洩不通,和通化街、饒河街不相上下的,儼然是當年圓環熱鬧的景象。所以當下我的感覺是,人們對圓環再生規畫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專家不抱任何希望,因為他們在當地改造出一個沒人想看,又影響車流的「大雞肋」。從小看著圓環長大的我,心裡當然是有點惋惜了,因為這個城市值得回憶的地方少了一塊。
台北東區有不少觀光夜市,台北西區比較有名的,大概就屬寧夏夜市了。我記得我念小學時,母親經常帶我們在圓環一帶逛,還會經過她的母校靜修女中,那時候寧夏夜市還沒個影子呢!專家不食人間煙火的圓環改造計畫失敗,反而促成寧夏夜市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