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天環島紀行--以長濱為中點(二)
2007/07/20 11:09:50瀏覽564|回應0|推薦1

海岸山脈恰巧從花蓮市南方延伸到台東市北方,總長一百七十五公里,約是中央山脈的一半。當公車離開市區進入濱海公路(台十一線)之後,南下的行程左手邊是大海,右手邊是海岸山脈,可謂有山有水,風光迷人。海濱的陽光由於海面反光之故,常常讓人睜不開眼睛,過去在東海岸健行時就曾特地去買了一付太陽眼鏡。此刻的陽光從右側照來,不過在部份山區繞行的過程中還是會轉到左邊(也就是我坐的這一邊),因此決定先把帽子戴上。

此行沒帶相機可能是最大的失策,不過有時太過依賴相機捕捉印象,反而會失去了心中的美景。也許正因為沒有相機的干擾,我才能盡力用眼睛去享受這一趟旅程,不會把精神錯失在快門上。

車子一路往南駛,藍色的天空上掛著白色的雲朵,藍色的大海上堆著白色的浪花,捨不得把視線離開藍白交織的窗,也沒有多餘的心思用筆記下所見所聞。在旅途的過程中還經過了表哥開設的民宿,這次以一個旅人的身份和「越牆」擦身而過,又有著一種全然不同的心情。

經過約莫一個小時後進入了豐濱,司機問乘客有沒有人要上廁所,印象中這是小時候才有的經驗,忽然有一種很懷念的感覺。又過了一個小時左右,當車子進入石梯坪前,車子又停了五分鐘讓乘客下車抽煙,或許是因為提早到達吧,我也趁機請司機讓我在長光下車。

此行中大部份的時間車子沿著海濱前進,有時也會轉進村落,在山區繞行一小段路程。因此除了太平洋的海岸風光外,還能看到一片蒼翠的山林,可以說是一種豐盛的饗宴。如果您曾看過《橫濱購物紀行》的話,應該能體會這種悠閒的氛圍和不經意出現的美景,足以俘虜人們的心靈。

一旦跨過秀姑巒溪,靜浦站就在眼前。沿途看到許多破舊廢棄的餐飲店,也許因為不是泛舟的季節,所以人氣不旺吧!秀姑巒溪泛舟是花蓮的著名景點,從瑞穗到長虹大橋,這段二十五公里的水上驚奇與峽谷風光,可是著名的花蓮八景之一哦!附帶一提,北迴歸線標也在這附近哩。

過了靜浦就進入長濱,首先會遇到著名的八仙洞,五萬年前這兒曾經有過長濱文化的足跡,直到五千年前左右才逐漸消失,興許是跑到中國大陸去逐鹿中原了吧!過了八仙洞之後,我開始留意路牌上的地名,我只知道長光村在長濱之前,並沒有真正去過。不過司機會提醒我吧!正當我留意到長光的地名時,車子竟已經開進長濱市區,時間是四點四十分!

我連忙起身問司機,長光是否已經過了,司機才驚覺他忘了通知我下車!我連忙謝過司機下車,便試著往回走,約莫走了十五分鐘,終於來到長光村。後來我才知道,長光村站牌和上課的地方不到五十公尺,真是一大失算啊!不過因此能在長濱散步,體驗一下長濱人的生活氣息,也算是小小的幸運吧!

連絡此次課程的負責人,她說會請池先生來載我。於是我就把手邊的黃雨傘打開,像個小丑似地在路旁漫步,讓開車的池先生容易認得我。在池先生的招呼下,來到了長光活動中心,先認識附近的環境,並謝謝他百忙之中開車出來接我。由於秘書長(課程計劃的負責人)和紀神父也在五點多到達,我們就一起到長濱市區的小吃店用餐。到長濱千萬別忘了點魚肉料理(如果吃海產的話),能吃到鮮美的魚湯,可說是旅途中治癒疲憊的一帖良方!

當天晚上住在觀海民宿,是一棟平常的建築在加走灣汽車旅館的旁邊不遠處。選擇這裡純粹是因為比較便宜,畢竟只是找個住的地方,用不著太高級--而我住的房間也恰恰看不到海。池先生熱情邀約我們到山上去看長濱的夜景,不過因為大家都很累,也不想太勞煩池先生,因此就早早休息。

洗個舒服的熱水澡後,打開電視,正巧是洲際盃預賽的中古大戰,當張泰山上場打擊時,我脫口說出:「打第一球,兩分全壘打。」沒想到一語成讖,中華隊後來就靠這隻全壘打超前,最後以四比三順利晉級四強決賽。不過後來我直覺中華隊不會連贏兩次古巴隊,沒想到後來也成真了!

晚上我和田大哥睡一間房。由於當天田大哥在部落有教育部長官來督導,因此中午過後他才由南投出發到台中,並坐飛機七點多到達花蓮機場。計程車司機「飛也似地」把他載到長濱,也已經九點多了。為了一路趕車,田大哥中餐和晚餐都沒吃,於是和神父借了車子,我陪他到長濱的7-11買泡麵充饑。原本自己並不餓,不過深知泡麵誘惑的威力,因此也順便暖了暖腸胃。

隔天上午起床,外頭下著毛毛雨,用過早餐,便到活動中心準備上課。接近十二點時課程順利結束,連忙吃了便當,準備乘坐十點二十分由花蓮出發往台東一天一班的客運(如果錯過了這班車,其實還有鼎東客運的車子可以坐)。不知是不是因為喜歡長濱的空氣,亦或是上課有點累了,一直不急著動身,後來在學員們不斷地提醒和催促下,才不捨地走出活動中心。活動中心外陽光燦爛,和昨天一樣幸運得讓人不可思議!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house&aid=110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