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加州鹿野苑 : 家族團體治療
2011/07/05 10:18:56瀏覽446|回應0|推薦1

在梅村的禪修中,有個非常特別在其他佛教道場應該都不會有的活動,那就是「佛法分享(Dharma Sharing)」,一組人圍坐分享修習的心得,這個分享活動有幾項原則 :

1.      只分享自己的經驗,不著重經文內容,除非跟自己修行有關係

2.      仔細聆聽他人分享

3.      不插嘴、不回話也不給意見

4.      分享的內容不能外傳,保持小組的安全感

5.      說話前與結束,合掌送蓮花苞給大家

初接觸這個佛法分享活動的時候,我感到非常驚訝跟自由,因為在道場總是有師姐們告訴我這個可以不能做,或這樣做錯了,我理解師姐們互持道場莊嚴的苦心,但那真的不是我來學佛的原因,尤其幾年累積起來的學佛建議,反而讓我覺得修行道路越來越艱辛更遠離學佛的初發心,當然,不是「佛法分享」就可以解脫痛苦,而是這個方法很適用生活在這個當代的年輕人、特別是初學佛的人。分享的時候,我們可以練習表達痛苦、修習傾聽,更重要的是感覺到團體的支持,那是在台灣總是孤單來去道場的我難得的經驗。

在梅村的禪修營中,會將禪修者分組成幾個家族(Family Group),這些家族可能有共同特質(種族或年齡分)或是混合,他們要共同進行工作禪修(掃除整理等工作)、正念用餐、佛法分享跟表演(Be-In),是五天的禪修(或者更多天)中要互相支援的小僧團成員。在今年四月梅村來台灣的禪修活動中,因為個人因素我逃離佛法分享小組,這次佛法小組我分到laughing Turtles (笑笑龜組,圖二),成員們都是四、五十歲的美國夫妻檔,只有我跟一個伊朗裔女生是單身(但是她帶了媽媽來),雖然我跟小組的成員們這麼不同,也沒有親子困擾可以拿出來講,但仍想要好好的參加這次禪修,補足四月逃走的遺憾。

這次笑笑龜組的工作禪修內容是清潔餐廳跟廚房,夫妻檔們加上我將近20,出家眾法師Brother Phap Hai (從澳洲來,精通越南文跟台灣中文)跟在家佛法老師Mr.Kenley是小組領頭,他們將工作分成兩梯次人,並且宣布我們就固定在大禪堂外的樹下聚會分享(圖一)。老實說,參加第一次後我又想要逃走,當大家分享著親子困擾的時候,我真的沒有小孩可以拿出來說,逃走很容易只要不要出現就可以,梅村傳統不會有人來責問或強迫參加,如果我沒有準備好要分享現場保持沉默也可以。

即使佛法分享不想去,工作禪修還是要做,那是身為禪修營中唯一的台灣人的責任感: 不能丟台灣的臉。分配到的工作時段一定準時出現,後來看到組內有些夫妻因為小孩生病或小孩鬧情緒不能來幫忙,不分時段只要需要小組清潔的工作我都會去,過去兩年照顧乾女兒,我知道照顧小孩的心情跟身體的勞累,而這是小組成員的我可以幫忙的。

第二天、第三天的佛法分享我都有出現,即使不能分享親子問題但也許能分享參加禪修的感想,其實發現也不是每個人都會講親子問題,有的媽媽講夫妻問題,有的爸爸講很感動學到「好好照顧自己」的方法,透過正念呼吸與走路面對當下憤怒情緒。我在這些夫妻與父母的分享中,回想到自己在花精療法中總是不斷出現的母女問題。在禪修營中看到美國媽媽們細心地呵護自己的小孩,吃飯的時候她們總是坐在小孩的身邊,總是先讓小孩吃第一口然後才是自己,也看到一位媽媽分享擔憂不愛社交的兒子而落淚,漸漸地自己的母女問題好像也鬆開了一些,就算現在真的沒有什麼話可以跟媽媽分享,內心深處我也一定記得小時候媽媽有這樣照顧過我,即使意識表層不記得了,我鼓起勇氣把這份感觸分享給大家,那個帶高齡媽媽來的伊朗小姐,有一次行禪走到我身邊來跟我說: 「謝謝妳的分享,我跟我媽有十二年都不說話,她總是不停的嘮叨要我信仰伊斯蘭教,但這次很驚訝她竟然願意跟我來禪修,而且很高興著吃著素食、跟著大家行禪」,我們兩個單身女生並沒有說太多細節,彼此笑說如果說太多細節可能會哭出來。

家族治療有許多專業層次,借用這個用法來表達家庭禪修營對於了解與改善親子關係,這次Dharma Talk曾經提到這麼一段: 「家長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有能力照顧你的伴侶跟小孩。」這段話對許多第一次參加梅村禪修的父母似乎很有影響,他們總是聽到哭鬧中就奔過去,忘了先呼吸安穩自己,也許才能真的理解哭聲的原因。

台灣的禪修活動總是分成成人禪修營或兒童營,但其實有個像這樣家庭親子的禪修,有分開與共同參與的活動,對親子的關係應該有很大的幫助。我也看到這樣的活動需要非常大的出家法師跟志工人力,必須要照顧成人與兒童的活動狀況,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情緒穩定,尤其當小孩哭鬧的時候,必須是整體的人都正念呼西跟微笑,支持那個家長不用責罵而正念的安撫自己與小孩的修習。

 

 


共修資訊:Mindful Bloom

臉書社團:美妙的覺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harna&aid=539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