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28 00:12:15瀏覽5661|回應6|推薦186 | |
逍遙閣啟: 如欲變更本文圖片或文字大小,請按住鍵盤左下角的 “ctrl” ,右手前後轉動滑鼠中央的輪子即可;或是按住鍵盤左下角的 “ctrl” ,同時按右上角的 “+” 或 “-” 鍵~~每按一下,可放大或縮小一階。 本文續自: 小林村•那瑪夏•觀瀑(上)小林村紀念公園(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29080810 ………………………………………………………………………………………….. 2019/8/30星期五,小林村滅村十週年,我們特地前往小林公祠憑弔,遇到一位倖存的清潔婦和她聊了很久很久。當談到那瑪夏時,她說沿著「台29線」進去約需一小時車程。 我們出遊通常都是隨興之所至,此次雖是特地前往小林公祠,但也沒有做什麼準備。對我們來說,那瑪夏是 uncharted territory(未知領域),只在路標上看過,其它完全不了解,有點像「神鬼奇航~~世界的盡頭」。 由於印象中留下的仍是十年前公路全斷的慘狀,琴有些猶豫,但經不起本老頑童的「磨」: 「才近中午,難得天氣又好,進去走一段看看吧。隨時可回頭。」(註:前一陣子大雨不斷。) 每「走一段」她就想「回頭」。老頑童則繼續「磨」。因為路面又新又平,她的風火輪不知不覺地繼續催動深入。 哪知因雨量豐富,山中蓄水充足,流出時形成一道道瀑布。大大小小的竟然數到整整三十條之多。琴也愈來愈有興趣,數度停下來玩水賞瀑。略貼幾張照片和好友們分享: 下圖2是那瑪夏住民命名的「天使瀑布」。 下圖3:雙瀑化三瀑注入一汪寶藍色的碧潭,如國畫般的意境。 下圖4:這片壯觀到令人窒息的大石壁原有整排瀑布,此時只剩右方的一條「銀線瀑」。 下圖5:放大看「銀線瀑」。 下圖6:楠梓仙溪對岸山溝的一條瀑布。左側岩壁上留著許多瀑布的流痕。 下圖7:旗山溪那都魯扎橋傍的瀑布。 下圖8:這是我們照相後,玩水的駐足點之一。 下圖9:溪邊發現的一塊奇石:下方是位歐洲古代的仕女;上方有條加利利海的「彼得魚」。不過老頑童在參透石中天後,已不再把它請回家中,再送歸溪邊,只照個相玩玩罷了。哈哈哈(見延伸閱讀) 下圖10:途中經過「錫安山」。「台29線」的全程路面都是這麼漂亮。 下圖11:「錫安山」是禁地,外人不得擅入。我們到了有門禁的入口前即回頭,只照了張「山門」的雙天使。 下圖12:「台29線」的問題很多,修好又斷,還要改道。途中正好有一段幾百公尺的道路整建,挖開的柏油路面斷片還是新的,但卻像紙一樣薄。省級公路鋪的柏油不是要15~20公分厚嗎?令老頑童看得一肚子火! 一路上玩水觀瀑停停走走,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那瑪夏「市區」。這裡真的是我們這次「神鬼奇航」所到的「世界盡頭」。這條省道原名[台21],在2014/07/16改名[台29]線,起點就在那瑪夏。從鄉公所沿路深入,到住宅區繞一個圓圈就沒路了。街道雖然狹窄,但住戶們都很用心美化,種花蒔草外,還在房屋牆壁上貼自已設計、燒製的磁磚,圖形很富創意,在在呈現出原住民的藝術天份。 那瑪夏這個「世界盡頭」的桃花源,令我們驚豔不已。 延伸閱讀: 閉關坐石上 觀得石中天(石中天之1)http://blog.udn.com/jfeng13x/111364680 雲天水瀑 & 石中天地(石中天之2)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1248970 千人眼中各有意(石中天之3)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1312016 素石•畫石•神劫(石中天之4)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1320224 黃虎 黃鶴 白石蝦 濬哲集藏(石中天之5)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1406629 山西懸空村~~懸崖上的村莊(石中天之6)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1451885 慘綠的心~~石中天在人間(石中天之7)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1507379 曾文水庫~~人在做石在看(石中天之8)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1565641 石熊籲天錄~~曾文蓄水剩7%已停止出水(石中天之9) http://blog.udn.com/jfeng13x/111601844 附錄: 那瑪夏區,是中華民國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高雄市東北部之山嶽地帶。東鄰桃源區,西鄰臺南市南化區,北接臺灣省嘉義縣大埔鄉、阿里山鄉,南連甲仙區。 維基百科 認識那瑪夏(節錄)高雄市那瑪夏區公所 http://www.namasia.com.tw/about_us.php 高雄市那瑪夏區公所 那瑪夏是卡那卡那富族群(Kanakanavu)最先居住之族群。據文獻記載卡那卡那富族是以籐包山為中心,在那都魯薩(今老人溪)一帶居住。活動範圍與桃源區界線,經過荖濃、旗山、內門、南化及大埔鄉等,和四周之平埔族互有往來,後因戰爭關係,卡那卡那富族群遂沿楠梓仙溪向北發展,居住於楠梓仙溪兩岸之河階臺地。 政府於民國58年開鑿臺21線,外省人(榮民)參與該項工程,工程結束後,少部分留下並與當地原住民女性通婚,現已凋零。民國90年後,村內少部份男士娶中國籍女性及越南籍、柬埔寨籍之女性為妻。 因此那瑪夏這百年來,除有卡那卡那富族之在地原住民,拉阿魯哇族、漢人、布農族、排灣族、泰雅族、外省族群及新移民女性的遷入,就如同整個臺灣的縮影,是個族群多種、文化多元,並且蓬勃發展、活力四射的地方。 本區有三個里(南沙魯里、瑪雅里、達卡努瓦里),南沙魯里鄰數為6個鄰、戶數為216戶數;瑪雅里鄰數為6個鄰、戶數為222戶數;達卡努瓦里鄰數為8個鄰、戶數為437戶數;總計鄰數為20個鄰、875戶數。以布農族人口組成最多,南沙魯里有布農族、排灣族、漢族,瑪雅里有布農族、排灣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泰雅族、漢族,達卡努瓦里有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