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顧維鈞談外交辭令
2008/12/05 13:30:02瀏覽999|回應0|推薦2
 轉貼劉校長文--

不久以前,我遇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負責公共事務的一位女士,她跟我說:「哥倫比亞大學有很多傑出的中國畢業生,其中一位是Wellington Koo顧維鈞。」其實哥倫比亞大學有一個傑出校友的排行榜,其中有三位中國人,那就是顧維鈞、胡適之和吳健雄。我看這位女士還是相當年輕,就跟她說:「我給您講一個有關顧維鈞的老故事。」


顧維鈞7歲到美國留學,25歲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國際法的博士學位,他回到中國馬上嶄露頭角,在袁世凱的總統府裡擔任英文秘書和翻譯,3年之後被派回到美國擔任中國駐美公使,是當時在華盛頓外交圈中最年輕的一位大使。顧維鈞年少英俊,當時和梅蘭芳、汪精衛並稱為中國的三大美男子,而且他說得一口漂亮流利的英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顧維鈞代表中國,參加1919年的巴黎和會,他傑出的口才,讓他在國際舞台上聲譽鵲起。有一次在華盛頓的午餐會上,他坐在一位漂亮的女士旁邊,在1920年代許多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瞭解很少,以為中國人限於開餐館、洗衣店和造鐵路的苦力,這位女士也不知道怎樣和顧維鈞交談,第一道上的菜是湯,喝完湯之後,這位女士終於開口跟顧維鈞講話,她禮貌地問顧維鈞,您喜歡這道湯嗎?但是她先入為主的假設是顧維鈞只會講破爛的英文,就是所謂pidgin English,所以她慢吞吞地問Likee Soupee?(喜歡湯嗎?)顧維鈞笑笑點點頭,也沒有回她的話,吃完中飯,那才是重頭戲,顧維鈞是午餐會的主講人,當他用標準流利優美的英文發表演講後,在掌聲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慢慢地問那位女士,Likee Speechie?(妳喜歡這篇演講嗎?)


我講完這個故事,這位從哥倫比亞大學來的女士傻了眼,她說你怎麼知道這個故事?我反問她,妳怎麼知道這個故事?她告訴我,她是從一位當時在場的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那邊聽來的。其實,顧維鈞這個故事流傳得很廣,不過這是八十多年以前發生的事了,這位當時在場的校友也應該是垂垂老矣了吧。


有一次在華盛頓的一個國際舞會上,顧維鈞和一位美國小姐共舞,這個小姐問他:「請問您喜歡中國小姐呢?還是喜歡美國小姐?」顧維鈞面帶笑容地回答:「凡是喜歡我的小姐,我都喜歡她。」面面俱到正是外交家的本色。


前面講過顧維鈞一生中最成功的一幕,就是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展露他的才華,當時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中國想要收回日本根據袁世凱簽訂的條款,在山東得到的特權。顧維鈞在演講裡,他說:「中國人不能夠放棄山東」正如「基督教不能夠放棄耶路撒冷一樣」,這句話打動了各國代表的心,可惜,最後在會議上,列強為了各自的利益,使山東問題仍然不能公平解決,最後中國代表因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也拒絕出席巴黎和會的開幕典禮。顧維鈞在會議的總結中,講了一個寓言:狼和羊都在河邊喝水,狼責備羊把它要喝的河水攪渾了,羊說:你在上游喝水,我在下游喝水,我不可能把你喝的水攪渾。狼改口說:你去年仿冒了我的簽名,羊說: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生。狼對羊說:即使你多會狡辯,我還是要吃了你。這個寓言就是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的實力,是外交工作必要的後盾。這句話真是語重心長。顧維鈞後來任外交部長,駐法、駐英大使,以及在海牙的國際法庭的法官,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經驗、也是最受尊敬的一位職業外交官。


讓我交代一下,我上面用過的一個詞,pidgin English,pidgin是從兩種或者多種語言混合起來而產生的一種語言,通常是由於兩個說不同的語言的族群,為便利彼此的溝通而產生,所以pidgin往往是很簡單的語言,舉例來說,和英語混合起來的pidgins,有Chinglish,那是在東南亞混合了華語和英語而產生的,有Singlish,那是在新加坡講的pidgin,有Spanglish,是西班牙語和英語混合起來的pidgin等等,所以在上面的故事中,那位女士不講,Do you like the soup?而講Likee Soupee?是把中文「喜歡湯嗎?」這句話英語化,把原來英語句子架構和發音都改變了。現在英文裡,有些詞話是源自中文(甚至是廣東話)和英文混合的pidgin,例如Long Time No see就是好久不見,Look-see就是看看,Go or No go 就是進行或者不進行,這些都是常用的例子。


讓我再講一個小故事,中國有名的法學家和外交家王寵惠先生的故事。有一次,在倫敦的宴會上一位英國貴婦問他:「聽說貴國的男女都是憑媒妁之言,雙方沒有經過戀愛甚至沒有見過面就結婚了,在我們這裡男女雙方經過長期戀愛,有了深刻的瞭解才結婚,那樣才會有美滿的婚姻。」王寵惠笑著說:「你們是先戀愛後結婚,我們是先結婚後戀愛,好比有兩壺水,你們是先把水燒開了再結婚,結婚之後,水就冷下來了;我們是先結婚再把水燒開,所以夫妻感情在婚後才不斷增進。」


有一個流傳很廣、有關外交禮儀的故事,一個版本是當清朝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1896年訪問英國的時候,英國維多利亞女皇設宴招待他。在正式的西方的宴會上,主菜吃完後,侍者會個別的奉上一碗洗手的水,禮儀上是把手指往水裡輕輕沾一下,再用餐巾輕輕抹乾,放洗手的水的碗就叫做finger bowl,這個故事是說,當侍者奉上finger bowl之後,李鴻章以為是飯後喝的水,捧起來就喝,英女皇看到了,也捧起她的洗手水來喝,別的客人看見了,也跟著捧起洗手水來喝,成為外交史上一段佳話,現在英文中,drink from the finger bowl就是沒有遵守在餐桌上的禮節的意思。


您有聽過「楚莊絕纓」這個成語嗎?春秋戰國時代楚莊王,有一天他宴請群臣,也請了宮內的妃嬪相陪,喝酒喝到傍晚,大家興致都很高,忽然一陣風把廳上的燭火全吹滅了,在黑暗之中,楚莊王的一個愛妃許姬感覺到有人在黑暗中摸了他一把,我想這就是所謂鹹豬手吧!許姬很生氣,順手扯斷了那個人帽子上的纓飾,那就是縛在帽子上的裝飾,許姬回到楚莊王身邊告訴他這個意外,並且說等一下點上蠟蠋,您就知道這個人是誰,就可以懲罰他了。楚莊王說,我請他們喝酒,讓他們醉後失禮,我怎能因此而羞辱這個人呢?他馬上大聲地講:「我們一起喝酒,每人都要把帽子上的纓飾扯斷,才算盡歡。」於是,一百多位大臣都把帽子上的纓飾拉斷,痛飲盡歡。幾年之後,楚國和晉國打仗,楚軍裡有一個特別勇敢的將軍,衝鋒陷陣,楚國獲得大勝,楚莊王問他:「我沒有特別對你好,為什麼你這樣為我拚命呢?」這個人說: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子上的纓飾被扯斷那個人。


英女皇喝洗手的水,楚莊王絕纓盡歡,都是一種寬容體諒的心態,不讓別人覺得尷尬難堪,做皇帝如此,辦外交如此,做人也何嘗不應如此。


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藺相如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是趙國的大臣,當秦昭王聽説趙惠文王有一塊完美無暇的和氏璧的時候,他就派使者送信給趙王,表示要用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玉。趙王派了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到了秦王的宮殿,藺相如雙手捧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之後很小心仔細端詳,非常高興,可是卻絕口不談以城池換寶玉的事。藺相如藉口說和氏璧有點瑕疵,他要指出給秦王看,當他把和氏璧拿回到手上後,他跟秦王說:大王答應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不過我一直看不到大王的誠意,如果大王要寶玉卻不肯實踐諾言,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和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秦王怕他真的把寶玉撞碎,就推拖其辭的表示自己會實踐諾言,並請藺相如先回賓館休息,回到賓館藺相如就秘密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那就是「完璧歸趙」這句成語的典故。


有一回秦王為了和趙國修好,約了趙王在一個叫做澠池的地方相會,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前往。在澠池的筵席上,秦王對趙王說,聽說您喜歡彈瑟這個樂器,我這裡有個瑟,請您彈一首曲子來助助興吧!趙王練了一曲之後,秦國的御史就在簡上寫了一個記錄:「某年某月某日在澠池宴會上,秦王命趙王彈瑟。」藺相如看到就拿著一個缶(缶是一個盛酒的器皿,但也可以用來作為樂器),到秦王面前,請秦王擊缶助興,秦王不肯,藺相如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要拚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的血。」秦王不得已,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就叫趙國御史記下:「某年某月某日,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缶助興。」筵會進行到一半,秦國大臣忽然對趙王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不甘示弱地說:「請秦王獻出成湯,為趙王祝壽。」


作為一位外交官,這兩個故事都顯出了藺相如的勇氣和機智,可是有第三個故事,卻顯出了藺相如的品格和個性的另一面。當時趙國有一位大將叫做廉頗,對藺相如因為在外交上的表現而被封為上卿這件事,忿忿不平,他覺得自己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貢獻才是更大。但是藺相如一直對廉頗很客氣很恭敬,處處禮讓他,後來廉頗瞭解了藺相如的心態和氣度,特別背了一根荊的棍子(荊是一種有刺的灌木),到藺相如家裡請罪,請藺相如用荊的棍子來打他,這就是「負荊請罪」成語的出處。


您喜歡今天的節目嗎?Likee Speechie?我們下周再見。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uslm&aid=242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