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理學的著名理論
2017/07/02 23:02:28瀏覽2150|回應4|推薦34

☆證人的記憶

證人,在我們的認識裡,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 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準確性,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

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決定對這一結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為了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憶進行了比較。 他們讓被試看一個簡短的錄像,是關於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 第二天,讓被試回答一些有關錄像里內容的問題,並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後做再認記憶測驗。 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百科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識問題。 和以前發生的一樣,珀費可特和豪林斯也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上,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並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於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們對於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 因此,傾向於修改他們對於信心量表的測驗結果。 一般知識是一個數據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它有公認的正確答案,被試可以自己去衡量。 例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 但是,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 例如,從總體上講,他們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別人在記憶事件中的參與者頭髮顏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成為耶穌會粉絲 https://goo.gl/yGzJMi #基督 #耶穌 #耶穌會 #天主教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 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係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係,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 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 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週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 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係,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註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成為耶穌會粉絲 https://goo.gl/yGzJMi #基督 #耶穌 #耶穌會 #天主教

☆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 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 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 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 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

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像被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 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 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醜”。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像一樣,以點代面; 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繫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繫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 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 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成為耶穌會粉絲 https://goo.gl/yGzJMi #基督 #耶穌 #耶穌會 #天主教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 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 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 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 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 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 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 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成為耶穌會粉絲 https://goo.gl/yGzJMi #基督 #耶穌 #耶穌會 #天主教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 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 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 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

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像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 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 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成為耶穌會粉絲 https://goo.gl/yGzJMi #基督 #耶穌 #耶穌會 #天主教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 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髒,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再髒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 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髒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在地鐵裡,人人自危。 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身去紐約開會。

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乾淨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穫,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成為耶穌會粉絲 https://goo.gl/yGzJMi #基督 #耶穌 #耶穌會 #天主教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uslm&aid=76881385

 回應文章

慎卿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7/07/06 21:42

針對〝破窗效應〞去研究改善犯罪率的故事

很值得參考

我最近在工作上就用得到了

謝謝分享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jesuslm) 於 2017-07-07 18:55 回覆:
沒想到居然這麼快就有了良性的效應, 很高興看到您的分享. 

心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7/07/06 17:32

很有意思

感謝分享 大笑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jesuslm) 於 2017-07-07 18:51 回覆:
也謝謝你的回應

tt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佩服
2017/07/05 01:29
原來如此。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jesuslm) 於 2017-07-05 14:46 回覆:
生活中踫得到這些狀況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篇文章
2017/07/03 10:02
讀懂了諸多心理學效應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jesuslm) 於 2017-07-03 22:10 回覆:

看了這些效應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