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8 16:43:07瀏覽880|回應0|推薦7 | |
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8 春 第三樂章 謹按: 今天閱讀《世界遺產之旅》﹝The World Heritage﹞有關德國科隆大教堂的簡介,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的德國波昂及科隆之旅。 Cologne Cathedral seen at night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Rhine at Deutz.﹝From:wikipedia﹞ 那一年秋,到德國西部萊茵河畔的小城波昂開會,為期兩週。每天趁著休會期間,我都喜愛到波昂舊市區閒逛一下,看一看當地市民的生活作息,若時間更充裕,就搭乘地鐵到科隆這個繁華的大城?遊覽。科隆也在萊因河畔,在波昂的下游,它的地標就是科隆大教堂。幾乎每天黃昏,我都要去那兒走一趟,除了欣賞兩城之間的田野風光外﹝離開市區,地鐵就行駛在地面上﹞,就是去朝拜高聳入雲的科隆大教堂,到教堂內外巡禮一番。 科隆大教堂前廣場是地鐵及往返巴黎的火車站出入口,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光看行人的衣著打扮就很有趣了,廣場上還有各種街頭藝人表演﹝那時台北還不時興這個玩意兒﹞。記憶?,街頭藝人有兩種,一種是裝扮成埃及法老王的立身像,全身金光閃閃形象逼真,讓我如劉姥姥進大觀園;另一種就是拿著顏料蹲在地上作畫,很大的一幅,完成後遠觀,構圖完美,比例尺寸恰恰好,圖案都是以大眼睛高鼻子的洋人人像為主,令人賞心悅目。 科隆大教堂前廣場與鬧區夜市相連,一路上的徒步區,人們悠閒踱步,吃食百貨店家令人目不遐己。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德國豬腳及路邊小吃炸薯條,後者經濟實惠,常去光顧;前者不便宜,份量又多,一次吃不完,僅吃過一次。德國豬腳有兩種:烤豬腳和水煮豬腳,都是配著德國啤酒及酸菜吃。寫到這?,讓我想起愛爾蘭薯條。台北101街頭有一家專賣愛爾蘭薯條的店家,店門口招牌寫著:Ireland's proverb says: There are two things in the world that can't be joked: 1 此外,科隆有一座博物館,我甚喜愛。裡面陳列有許多古羅馬帝國時代的遺跡遺物,引發人思古之幽情。只可惜當時對古羅馬帝國的歷史及文化所知有限,否則參觀起來更是興味盎然收獲多多。如今,記憶都已模糊了,連博物館叫什麼名字都不復記憶,只記得考古出土了不少羅馬公路建設的里程基石﹝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還有馬賽克殘跡等。萊因河是羅馬帝國北方國土擴張的邊界﹝另一條是多瑙河﹞,邊界外就是所謂的蠻族。帝國沿邊軍事設施不少,科隆應是一個重要據點,故帝國遺跡不少。 好了,不多說,回憶到此為止。今天,只想對科隆大教堂作進一步的瞭解,以下是閱讀筆記。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大事紀: 1248.8.15 舉行奠基儀式 1164 東方三聖王的遺骸運抵﹝ the reliquary of the Three Kings或稱 "Three Wise Men",它奠定科隆大教堂的精神地位與資歷,由科隆大主教加冕的德意志國王首先要朝拜的就是這些遺骨。﹞ 1311 擁有104席的唱詩班席,為德國之最。 1322 唱詩班席落成典禮 1355 157公尺高的塔尖動工﹝台北101高度:508公尺﹞ 16世紀上半葉 完全停工﹝達3個世紀之久﹞ 1774 歌德首次造訪大教堂﹝他感嘆道:科隆大教堂是一個“創造到一半還未結束就已凝固的宇宙”“又一個宏偉的構想未能實現!”﹞ 1814 中世紀時西側立面另一半設計圖失而復得 1842 重新動工﹝1844年海涅曾預言:科隆大教堂不會峻工﹞ 1880.10.15 歷經632年完工 World War 2 遭到14枚空投炸彈重創 1948 700週年慶典 1996 登錄為世界遺產 科隆大教堂,144.5公尺長,86.5公尺寬,雙塔高157.5公尺,是一座哥德式﹝Gothic尖屋頂拱式的中世紀後期的建築式樣﹞羅馬天主教堂。每天約有3萬人拜訪, UNESCO稱之為 “人類創造天賦的傑出作品”﹝ exceptional work of human creative genius﹞。建造費約12.5億歐元,以1歐元對1.38美元計,相當於17.3億美元。 1880年科隆大教堂完工後,至1884年華盛頓紀念碑完工的4年間,它是世界最高建築。科隆大教堂內部有一座509步的螺旋階梯至 98公尺高的觀景台,記得當年造訪時曾挑戰過一次,爬完全程令人氣喘吁吁。 附記:有關波昂的歷史 波昂市的歷史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約西元前11年,羅馬軍隊似已派遣一小部分部隊駐紮在今日波昂的歷史城區。甚至更早一些,羅馬軍隊曾將與羅馬聯盟的一個日爾曼部族﹝the Ubii﹞族人重新安置在波昂。這個安置區的拉丁名稱,“Bonna”,可能源自這個安置區或這個區域?的許多其他安置區的原住民“the Eburoni”。The Eburoni是凱撒在高盧戰爭中最後階段有效殲滅的一個部族大聯盟的成員。 數十年後,羅馬軍隊放棄了這個與Ubii安置區相連結的小營區。於西元一世紀?,羅馬軍隊在日漸形成的市鎮北邊選擇了一個地點,即現今Bonn-Castell 的地方,構築了一個名為“Castra Bonnensis”的大型軍事設施,字義就是“波昂堡﹝Fort Bonn﹞”。【註:波昂堡是奧古斯都﹝ Augustus﹞帝在位期間﹝27BC-14AD﹞由他的繼子Tiberius ﹝在位期間:14-37AD﹞在日爾曼征戰時興建的。耶穌基督是Tiberius 在位期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 “波昂堡”最初是用木材興建的,最後用石材重建。經過擴建、改變及新建築,堡壘繼續由羅馬軍隊使用到西羅馬帝國衰亡,可能是西元五世紀中期。這個堡壘結構本身持續存在一直到中世紀,當時被稱為“the Bonnburg”。後來,法蘭克國王繼續使用,直到廢棄不用。最後,許多堡壘建築材料可能被改用來構築波昂市13世紀的城牆。市鎮中心的“The Sterntor ”乃是使用中世紀的城牆最後殘餘所重建的。 波昂的羅馬堡壘仍然是迄今已知來自古代世界的同型式堡壘中最大的,即:堡壘的建造是用來容納一整個古羅馬軍團﹝3,000-6,000名步兵和300-700名騎兵所組成﹞及外籍補助部隊。堡壘佔地約 250,000 平方公尺﹝62 英畝﹞。堡壘之內,牆與牆之間,有密集的街道和眾多的建築,從寬敞的軍團總部和軍官的大房舍至軍營、馬房及軍事監獄。在駐紮波昂的軍團中,“第一”軍團,即the Prima Legio Minervia,其駐紮時間似最長。這個波昂軍團曾部署在從現今非洲的阿爾及利亞至俄羅斯車臣共和國等地的戰場。 聯結首府科隆﹝Cologne﹞和美因茲﹝Mainz,波昂上游的萊因河畔﹞的主要羅馬公路﹝即所謂的“條條道路通羅馬”﹞穿越波昂堡,與堡內主要街道﹝即現今波昂市的Römerstraße﹞聯接。Cologne-Mainz 羅馬公路一度經過南門,繼續沿著今日波昂市的Belderberg、Adenauerallee等街道而行。就在這條羅馬公路的兩邊,Bonna安置區成長為一個大型的羅馬城鎮。 在古代末期,這個城鎮的大部分似曾被入侵者劫掠破壞。其餘平民則躲入﹝holed up﹞波昂堡與駐紮當地的殘餘部隊待在一起。在西羅馬帝國統治末期,駐軍則是由羅馬當局僱用日耳曼族酋長提供部隊充之。當帝國末日來臨,這些部隊僅須易幟就向新的蠻族統治者效忠。 From the fort, the Bonnburg, as well as from a new, medieval settlement to the South centred around what later became the minster, grew the medieval city of Bonn.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