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17 15:34:18瀏覽1072|回應2|推薦2 | |
對不少人來說,《山田孝之的康城電影節》最矚目或最吸引的,當然是那個不走尋常路,看似發瘋但又自由自在得令人羨慕的山田孝之,但個人最感興趣的,還是劇中那些模糊真假界線的訪談紀錄。 雖然同樣是「偽紀錄片」,但與《Byplayers》及《住住》以演員「扮自己」的風格完全不同,《山田孝之的康城電影節》有大量業界人士(=非專業的幕前演員)的訪談,當中談到有關電影業界的事宜「真實度」比其餘兩部高得多,所以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它也是一個「專題節目」、「訪談紀錄」,主題當然是「不惜一切要在康城拿獎下的電影界心態」,透過山田孝之的「金棕櫚白日夢」,會帶出很多觀眾平時未必注意的看戲細節及角度,饒有趣味。 從頭幾集日本本土的學術理論派人士、商業機構(電影公司、遊戲公司)前線人士,到第6集與康城淵源極深的法國電影人,他們反覆強調一個事實:所謂康城電影大獎,也只是一個有明確規則的遊戲比賽而已。某程度上,所謂「影展電影」及「商業電影」,本質上並無分別,皆是「為目標觀眾服務」 ,但為了應付這個奪獎目標,電影人應該怎麼辦呢? 為了在康城電影節奪獎,電影需要擁有怎樣的內容、特質、個性…細節至以菲林還是數碼拍攝,配樂當中如何呈現出人情味…要迎合怎樣的規則才能夠得獎,當中的計算並不比以票房為目標的商業電影少,亦同樣要評估、衡量「目標觀眾」的受落程度。 到頭來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專業電影人潑山田孝之冷水:例如瑞士盧卡諾電影節的委員建議「這部電影的風格不太適合康城,反而適合盧卡諾(以發掘新人才及新趨勢為宗旨[by wiki]畫風清奇[劇中的委員所言])」,法國導演會說「就算只有少數人賞識我的作品,只要他們熱衷於此,我就很開心,比被一大群人觀看後卻被遺忘好得多」,河瀨直美甚至問蘆田愛菜「為了拿獎,像道具一樣被利用也沒所謂?」跟山田孝之說「如果你作為演員認真演戲的話,絕對能夠在康城拿獎。」 究竟山田孝之是真心「被打擊倒」,還是劇情安排(之後他會以演員身份跟河瀨直美合作拍戲)?似乎並不重要,作為觀眾,卻是在反思「身為觀眾」的看戲心態--懂得看劇本巧思、演技、細節…過度的讚賞或分析,又或者高人一等地吹毛求疪…可能是其中一種觀賞態度,但跟尋找它們的目標觀眾的戲劇一樣,或者我們也可以尋找符合自己期待/目標的戲劇。 跟著山田孝之「金棕櫚白日夢」的腳步一直走,彷彿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看戲態度呢。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