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01 08:52:59瀏覽9424|回應3|推薦7 | |
知道《白色巨塔》下檔已久,熱情減退,只是仍想為這部劇集留下一個總結,因為《白色巨塔》近年難得看全的台劇,何況一直少接觸台灣的時裝正劇,感覺很新鮮,雖然除言承旭及吳孟達外,大部分演員都不認識,不過因為看過原著,看得挺投入,而且就算中間有些不滿意,還是瑕不掩瑜,整體來說是很用心的製作。 最驚喜的是硬件,實景拍攝,滿有質感的佈置,尤其是手術場面,拍得住港劇《妙手仁心》,還有不少極有心思的電影鏡頭拍攝手法,用得上蒙太奇、平衡剪接,加上配樂營造出迫力,畫面感覺很精緻,值得一讚。 軟件方面,有原著「先入為主」的概念,對劇本的情節安排自然有不少的挑剔,不過整體而言,在適當的時候蠻有張力,只是仍有點龜毛的挑刺,作為對這部劇集的「愛之深責之切」吧。 感情戲太濃是拖戲主因 作為連續劇,《白色巨塔》最明顯的毛病時前重後輕,後面給人拖戲的感覺挺嚴重。前段以原著「總統女兒手術」及「醫療失誤」兩條大主線來展開劇情,還好穿插少量單元式醫療故事,佐以原著已存在的醫療體系內的權力鬥爭,在中段大高潮前的節奏不算太慢亦不促。 但後面大高潮發生後,除了直接將小說中收受紅包的風波搬來演出之外,竟然一直在感情糾紛打轉,似乎完全忘記了醫生的工作職務。尤感刺眼的,是把原著中關欣的舊情大篇幅去加鹽加醋。 本來連續劇談情說愛無可厚非,但一味憶舊情,欲拒還迎,徐翠鳳的第三者危機,甚至令「邱慶城下台」也變成輔助關欣不信蘇怡華的導火線,似乎有點喧賓奪主。其實當中是否同樣可以加插醫療故事的單元,就如劇集開始時小嬰兒難產之類? 小說改編犧牲了關欣 既為影視改編,原著與小說差異不用強調太多,但始終對小說版有感情,對於某些人物設定始終有感而發,尤其在ptt或官網討論區中,看到關欣被捱批,對於喜歡小說中的關欣之筆者,就心有戚戚然。 究其原因,不只是劇中的關欣感情路上太過三心兩意、優柔寡斷,而是小說中討喜的關欣,實際上已結合成劇中的蘇怡華。對醫生工作有熱誠,有理想,易衝動,敢於挑戰權威,甚至被稱為「白木」的言承旭版蘇怡華,其實是小說中那個爽朗短髮的關欣。 他不只替代了原著中關欣與邱慶城的情誼,甚至是最後跟舊情人講「再見」,都由關欣跟莊銘哲心裡說,換成極催淚的蘇怡華向關欣說,最有性格最有象徵的戲都被奪走,難怪剩下來的「關欣」如此單薄易招人怨,唉,就如此被犧牲掉了。 可以理解,是因為原著的蘇怡華太單薄,作為小說中的facilitator,有理想卻欠勇氣,想衝破醫院倫理而不敢,具人性的沒性格,對小說情節的推展沒多大影響,但在電視劇的男主角就不可以了,與言承旭無關,是戲劇衝突需要一個簡單的男一,去對比有城府的男二邱慶城。 永恆的雙雄模式 邱慶城的「反派」「小人」形象,其實在劇中已經被收斂了,但對比劇中蘇怡華的衝勁熱情,仍然是明顯的二元對立,或可稱之為「雙雄模式」。這種模式常見於不少影視作品中,連日版《白色巨塔》同是走一奸詐一理想的「雙雄模式」,反而原著中從沒有強調這二元對立,雖然相信製作人不是刻意「模仿」日版,只是這種二元對立對影劇觀眾更易投入接受。 所以原著中,邱蘇二人從未有學長後輩之情誼,但在影劇中的改動,不只加強言承旭與戴立忍的對手戲,而是深化這種「雙雄模式」。就劇集上當然好看啦,尤其是在原著終結站後衍生的「死人」故事,蘇怡華如何強忍傷痛,為學長的過世女兒提出心臟作移植,互相受影響感化(或ptt戲稱的「去魔化」:p),不是不好看,但要記得,劇中蘇跟邱的情誼,基本上也是從原著中的關欣手上奪去。 基本上,也不太喜歡最後硬生的意外,感覺似是為加戲而做,也可以說是扭轉了原著侯文詠中的悲涼,37集成了「唐國泰第二」的蘇怡華,怎能輕易的把魔塔變成「有希望」?一兩集的篇幅太少,要不再加長吧,好令這個本是對體制控訴的結局,易轉折成光明希望的尾巴。 演員部分,要說的早就說了,而且最重要是各守本份,連本來不太滿意的張鈞甯,也看在劇本實在對關欣不公,而添上同情分。《白色巨塔》是部精緻的中產劇集,收視不太高屬意料之事,不計言承旭對海外市場的吸引力,相信以網上討論的風潮,對劇中所有植入式傳銷(Product Placement)大有幫助,收視點數為面子,廣告收益為穩賺入口袋,口碑為心裡有數的水準,三者取其二,其實《白色巨塔》的成績已相當不俗。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