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y Sister's Keeper》避重就輕也沒有不對
2009/09/21 23:51:13瀏覽3097|回應0|推薦4

一直覺得中譯名字有問題──《姊姊的守護者》?無論小說還是電影「Sister」都有語帶雙關,如果譯作「姊妹的守護者」,會否比較準確?事先聲明,筆者只看了原著的結局,對小說的認識其實不太透徹,這一篇還是主力評電影吧。

一家五口,大女兒Kate患有絕症,父母及兒子的骨髓不合,媽媽Sara就接受醫生「建議」,特別用手術製造一個基因完全適合大女兒的嬰兒,這個小女兒Anna就是所謂「Donor Baby」。11年來,Anna不是不愛錫Kate,但每當Kate有什麼事,Anna就要第一時間抽血、抽骨髓,小小年紀要做聽起來就覺得恐怖的手術,恍惚自己就是姊姊的「零件庫」。當Kate腎衰竭,媽媽打她一邊腎的主意時,她受不了,要「控告」父母,奪回「醫療控制權」。

這就是故事主線,也是原著最具爭議性的橋段。不過電影其實沒有在這個矛盾落墨太多,反而是強調母女之愛,姊妹之間的情誼,還有姊姊的心理轉變,為故事中最大的謎團「為什麼Anna會在此時提出控訴狀?」作強而有力的解釋。

對比原著著重Sara跟Anna兩母女在法庭上的心思流轉──母女強烈的矛盾衝突可稱之為「肥皂劇的張力」,電影的處理手法則是小品式的淡淡然,妹妹正面反抗的場面不多,更多描述是作為絕症病人的姊姊如何看這個家庭,由她發現病症開始,媽媽全盤心思放在自己身上,犧牲自己,甚至忽視爸爸及哥哥的感受;還有跟同樣是絕症病人的小男友甜蜜初戀,對已經開始化療的光頭感到厭惡,如何靠家人克服心魔,跟男友約會,卻換來傷心……在改編的電影中,姊姊是絕對的主角,而不是隱藏在「敘述性詭計」背後的女主角而已。(*原著採取多人視角敘事,唯獨欠缺Kate的視角,以營造最後結局的「意外」。)

飾演Kate的Sofia Vassilieva表現非常到位,不介意剃頭弄醜,把姊姊作為病人、「失敗的女兒」,渴望像正常人一樣戀愛的心理演得絲絲入扣;至於她的主要伙伴,飾演妹妹Anna的Abigail Breslin,就將看似無理,其實善解人意的妹妹演得稱職,活潑又不太老積,非常討喜。

至於電影另一個重要的女主角,飾演媽媽Sara的Cameron Diaz,很難說她演得不好,因為這個角色充滿矛盾,愛女兒愛得過火而無視其他人等表現沒有問題,但限於篇幅及電影重心改變,總覺得媽媽的內心掙扎差了一點點。因為改編要集中在姊姊的視角,而表現被削弱的,還有爸爸Jason Patric及哥哥Evan Ellingson,甚至是代表律師、主審法官等等。

「My Sister's Keeper」不只說妹妹為姊姊而打官司,也代表姊姊為妹妹的人生出頭。以此語帶雙關的含意,電影的結局處理比較符合,筆者對電影版最有意見的,只是導演把整部電影拍成MV大串燒似的,搞得看的時候總覺得有點怪怪的感覺,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敗筆。

但老實說,原著的「巧合」結局帶給筆者有更大的震撼,到現在還是搞不清究竟是真正的「意外」,還是妹妹故意為之,貫徹自己「My Sister's Keeper」的身份?!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sfongpk&aid=333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