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日本元素的背景【可能有雷】
2017/12/02 01:08:25瀏覽3276|回應0|推薦6

電影講述22年前(1995年)發生了5宗連環兇殺案,由於過了日本的時效令到兇手逍遙法外,今時今日卻忽然有自稱「兇手」的人(藤原龍也)高調現身,甚至出版自傳描述殺人紀錄,引起當年追查事件的刑警(伊藤英明)注意…

其實電影原著是2012年的韓國電影《星級殺人犯》,但就算不知道有韓版原著的存在,依然能夠看得津津有味,因為電影到第一個「真相揭曉」高潮位之前節奏快又流暢,而且有條不紊(得不像一般日本電影[喂])地交代細節,配樂及鏡頭運用亦很出色,還很花心思地把1995年及2010年的畫面用4:3,對照「當下」是16:9闊銀幕,區別過去與現在(雖然這種處理手法也在中國電影《山河故人》出現過);雖然在第一個高潮位之後,真兇現形之時為了交代他的背景及殺人原因時節奏被拖慢,細節亦有不少破綻之處,令整個故事有點頭重腳輕,但整體上仍然值得在大銀幕上回味。

不過看了原著的故事大綱,發現雖然有幾個關鍵轉折與原著十分相似,但日版特別添上幾個本土元素,令電影更像「日本出品」,而且為故事深化潤飾背景--

1. 時效廢除

有看過刑事類日劇的朋友應該聽過「時效」,就是指刑事檢控期限,以殺人罪來說,以往日本的公訴時效是15年,即是當殺人犯逃亡15年後仍未被捕的話就算已脫罪,即使犯人被捕或自首,法律上無權再起訴。不過到2010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例廢除時效,代表只要殺人被捕就會被起訴,但廢除時效前的殺人事件卻不可追溯起訴。

《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安排連環兇殺案發生在1995年,就是為了讓案件剛好處於2010年「時效廢除」前後的尷尬時間,當一班刑警於時效屆滿前仍未能抓到真兇,然後再跳接7年後真兇「大模斯樣」地在大眾面前出現,那種忿恨就更清晰立體。

2. 神戶大地震

1995年日本關西發生黎克特制7.5級大地震,為日本的國家級災難,甚至可謂世界知名,而因為電影把連環兇殺案設置於1995年,故此這一年最能夠影響小市民的日本大事被引用到電影當中,與故事中的關鍵人物聯繫起來,更是高潮位當中的重要轉折。

3. 東京鐵塔

身為日本著名地標之一,東京鐵塔對觀眾來說絕不陌生,而每晚0時關燈的習慣被挪用為電影破案關鍵,對觀眾來說會更易理解及消化當中的推理前因後果。

題外話:SNS及粉絲文化

雖然並非日版獨有,但電影提到熱捧殺人犯的粉絲如何透過社交網站(如推特及niconico網上直播平台)傳閱殺人犯的圖像、與書籍封面自拍的照片,甚至利用推特傳播感想好評,還有LINE stamp等等,造成整個社會陷入瘋狂追捧的狀態,這樣社交網站形態對2012年來說應該也是不可思議的。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sfongpk&aid=10926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