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29 12:50:29瀏覽5197|回應17|推薦111 | |
我們的七州車旅,在離開拉法葉(可見「凱真文化與美食的發源地」)之後,終於抵達最後目的地,也是我最嚮往的城市—紐奧良(New Orleans)。抵達的時候,正值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風災週年的前夕。 紐奧良最古老、也是最有名的地區,莫過於「法國區」(French Quarter)。雖然法國人最早擁有這裡的土地,然而因為一場大火,現存的古蹟建築,絕大多數建於後來的西班牙統治時期。 「法國區」被列為美國歷史古蹟,和紐奧良市中心的現代大樓並存。這裡也有不少義大利和愛爾蘭的移民。 許多人鍾愛「法國區」五光十色的夜生活,我卻鍾愛這些古舊卻風韻猶存的建築。 但最令我著迷的,大概就是這些美麗的鐵製樓台。 鐵製的美麗花樣,紋路精細,巧奪天工。這是昔日擅長手工的黑奴,付出血汗,一雕一琢換來的。 陽台上的面具,記憶著二月狂歡節(Mardi Gras)的放縱與歡樂。 「法國市場」(French Market)是著名的攤販區,販售各種各樣的手工品、紀念品、雜貨,我還在此買到一些紐奧良特製的烹調香料和調味醬。只是因風災造成的影響,尚未完全開放,有些冷清。 巷弄間的池邊雕像。 「法國區」許多餐廳不是播放爵士音樂,就是有爵士樂團現場演奏,不用進餐廳,也可以隨意坐在路邊,享受片刻的爵士音樂。紐奧良這個「爵士樂發源地」的美譽,實在當之無愧。 取名為「巫毒」(Voodoo,源於西非的宗教儀式)的藍調餐廳。紐奧良的文化融合,可見一斑。 「法國區」在風災中,未像其他地區,受到洪水的侵害,因此這裡有些商家,在稍事整理之後,即可開張營業。生蠔吧(Oyster Bar)就是紐奧良「法國區」的著名食物。 「派特歐布萊恩」酒吧(Pat O’Brien’s),即是著名的「颶風」雞尾酒(Hurricane)發源地,由調酒師派特Ÿ歐布萊恩(Pat O’Brien)所發明,據說這種雞尾酒後勁十足。住在美國的朋友都知道,若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喝酒,是犯法的(只能在特定室內場所喝酒,例如酒吧或擁有販酒執照的餐廳)。但在紐奧良的「法國區」,拿著塑膠杯裝的啤酒或烈酒,走在街上喝,是合法的,只要說一聲 To-Go Cup,就可帶著走。 「皇家頌納斯塔」飯店(Royal Sonesta Hotel)位於「法國區」最熱鬧的波本街(Bourbon Street)上,服務品質精緻。住在靠波本街的房間,即可清楚看到「狂歡節」的盛況。只是這些靠街的房間,在幾年之前就被訂光了。 在街頭討生活的小男孩,隨地站在鐵板上,以擊掌伴隨著踢躂舞,快速的拍掌和響亮的踢躂舞步,讓許多遊客駐足欣賞,紙箱中也堆起越來越多的小費。小男孩隔一陣子就清理紙箱的小費,交給另一個大男孩之後,重新踢起舞步。遊客們都喜歡小男孩的表演。這小男孩喜歡自己的跳舞嗎? 沒有一種音樂像爵士樂,樂曲揮灑不羈,讓心情跟著節拍放逐與流浪;也沒有一個城市像紐奧良,迷人、滄桑,卻又風情萬種;置身其中,理智在不知不覺中鬆防,只想歡樂今宵,毋需憂慮未來。 本文記於卡崔娜颶風侵襲紐奧良( 本文於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