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3 14:08:10瀏覽2685|回應8|推薦87 | |
我們的「七州車旅」以紐奧良為終點。在預備搭機回返西雅圖這天,適逢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週年紀念日( MoLiYo早早就整理好行李,堅持要到外頭走走。艷陽的八月天,只見滿路掛滿了旗幟,車水馬龍,熱鬧的氣氛令我訝異。一路上只見滿路的警車和警察。 原來美國總統布希昨晚就抵達紐奧良,參加一連串的紀念儀式。今天一早更是行程滿滿,其中之一是到「紐奧良世貿中心」附近(見「在紐奧良市區隨意走走」),發表演說。因此警力部署森嚴,周邊道路禁止停車。布希總統抵達後,更將設立路障,禁止車輛出入。 行人並不受限,因此我們仍然一路閒逛,卻因為路障的設立,不時繞路而行。這是希爾頓飯店和「河步市場」(見「在紐奧良市區隨意走走」)附近的牆繪。 颶風過後,建設百廢待舉。 市中心的店家櫥窗,陳列的爵士樂手玩偶。紐奧良的爵士樂依舊,許多人的命運,卻因這場風災而完全改變了。 我們買了當地的報紙 The Times Picayune。當天的報紙為了完整呈現週年紀念報導,報紙的頁數多達68頁,售價仍是美金50分(新台幣15元)。該報因完整詳實追蹤報導風災,而獲得2006年的普立茲獎;所出版的書籍「卡崔娜」(Katrina),詳細報導紐奧良因颶風所受到的重創和重建。根據該報的報導,這場風災造成路易斯安那州有1,464人喪生,大多集中在紐奧良地區。整個紐奧良市,有140平方英哩(363平方公里;紐奧良的面積是907平方公里)泡在水裡,整整長達6個星期之久(台北市的面積也不過只有271平方公里)。 該報以多頁篇幅,報導6個在颶風中喪失家園和親人的家庭,以及颶風後的生活。有些人的房子因浸水而完全被拆除,徒留殘餘的水泥台階。而喪失親人之慟,更是無法抹去的記憶。該報提到摧毀的房屋共達16萬;而因為這場風災而永遠遷移,不再回到紐奧良的人口,多達24萬(相當於整個台東縣的人口)。 該報也以彩色照片,對照風災一年前後的數個地點。例如左圖最熱鬧的運河街(Canal Street),現已恢復原貌,一年前卻在颶風的肆虐下,成了不折不扣的運河。曾容納3萬人避難的「超級圓頂」球場(見「在紐奧良市區隨意走走」),花了1億9千3百萬美金(將近60億新台幣),才恢復舊觀。紐奧良北方的龐恰特雷恩湖(Lake Pontchartrain,美國第二大鹹水湖),在颶風過後一個月,湖水依舊高漲。紐奧良機場更是擁擠不堪。 報紙也提到布希總統 朋友建議我們提早離開到機場,因為朋友的住處附近,即將因為布希總統的到來而封路,朋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封路,因為總統的抵達時間,永遠是最高機密,確保總統的安全。朋友更不能開車送我們到機場,因為回程的時候,可能已經封路,只能大嘆有家歸不得。於是我們叫了計程車,在班機起飛前3個半小時,抵達路易斯阿姆斯壯國際機場(Louis Armstr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這是機場的壁畫,圖中人物都是來自紐奧良的知名樂手和歌手。 在機場看畫、逛逛商家、吃東西,漫長的等待時間,倒也打發了將近4個小時的等候,於是通過安檢,到候機室等登機。過了一陣子,原本安靜的候機室忽然熱鬧起來,只見到一大群人簇擁著,朝向同一個方向的機場落地窗戶,我也好奇地跟過去。此時,機場廣播響起:「各位旅客,因為美國布希總統即將離去,很抱歉目前將暫停登機作業數分鐘,待『空軍一號』起飛之後,就會馬上恢復登機作業。」大家都擠在玻璃窗前,把握難得機會,看著美國總統座機滑行,直到進入飛行跑道。只是始料未及:為了閃避美國總統,提早到機場,反倒讓他捷足先登(飛機)了。 在許多的風災週年感言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紐奧良專欄作家克里斯羅斯(Chris Rose)的一段話:「然而我們繼續往前走,往上提升。我們對政府的信心,隨著所有的洪水,沖刷到大海裡;重建的希望,植根於我們互相的信賴,以及靈魂的勝利,這是我們最好的機會,也是唯一僅有的機會。」無論重建之路有多漫長,紐奧良居民的勇氣、樂觀、堅忍,是讓紐奧良的爵士樂繼續悠揚傳頌的最大動力!而來自世界各地的持續支援和關心,也將讓紐奧良的重建更為迅速!(照片是紐奧良的機場懸掛的標語:「您的光臨,讓我們振奮!」) 在回到西雅圖後,將近 *** 敬請繼續關心和支援四川賑災。在美國的朋友,只要以 China Earthquake Relief 或 China Earthquake Donation搜尋,即可找到接受捐款的單位,可參考以下的捐款網站-- 國際美慈組織(Mercy Corps)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