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哉,兒子不愛看金庸,女兒倒喜歡得很。看完射鵰、神鵰,那天找倚天屠龍卻遍尋不著,問老爸無忌哥哥那兒去了?做爹的遙指書架邊角,一套書型印刷都十分另類的「殲情記」。小妮子大惑,好好的倚天屠龍,怎麼成了殲情,作者又改名叫司馬翎?![懷疑 懷疑](/jscript/tiny_mce/plugins/emotions/img/e-14.gif)
原來當年遠景版未出,金庸二字 ,一度被現在小孩子沒聽過的警總列管,不得拋頭露面。於是盜版橫行,換個不相干的封面書名,作者最常見的便寫個司馬翎。倚天還好,只換了面皮;有些連人物姓名,都來個張冠李戴。像鹿鼎記,有個盜版叫小白龍,通篇的韋小寶,都改成了任大同。記得好像是倪匡,提到這事兒時還啐過一句:真是任他奶奶個大同!![不屑 不屑](/jscript/tiny_mce/plugins/emotions/img/e-11.gif)
這部冒牌倚天,是入手的第一套金庸小說,也是唯一盜版。學生時代手頭拮据,大都站在書店,或後來的遠景門市看書。看久了,或攢夠錢了,便出手買下一套,免得吃老闆店員白眼。如此這般,直到大學畢業後兩三年,竟也買齊全套。最後幾冊是遠景瀕臨倒店,跳樓大拍賣時買的。後來搬遷遺失、出借未還漏了幾本,有個書店老闆,居然肯讓我買零冊補缺,所以在一整排遠景白色書背當中,雜了幾片遠流版黃皮,好似一列貝齒鑲上幾顆金牙。
前幾年金大俠再度改寫舊作,我卻沒有興致去找來看。畢竟作者對自己的作品,可能永遠不會滿意;但是對讀者而言,原來的人物情節,就像是私人典藏的記憶,改過,味道就變了。假使有人出於比較文學的興趣,想做點研究分析,請便;我自己,應該是不會去看金庸3.0版的。附帶一提,我手頭的遠字號版本是v2.0。更早以前的1.0版,就我所知,台灣沒正式出版過。年輕時出於好奇,曾經到租書店翻找(那些司馬翎什麼的),只是盜版改名換姓之餘,往往慘不忍睹(好比語嫣換了于晏,像話嗎?任他奶奶個大同!)。v2.0出版時,老一代金庸迷頗多不以為然;那種心情,現在我大概比較能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