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憶老家懷想母親
2023/03/15 00:00:00瀏覽2560|回應0|推薦44

 

    母親的遠離,造成我心裡無限失落。往日回到家鄉,目標極為明確,就是探望母親,沒多想拉著行旅箱就直奔母親住處。在一空房間住下數日,就近陪著母親。沒想到在沒有母親的日子,心就像沒有舵的船隻,找不到停泊的港灣。

 

    那日,我回到閩式四合院老家。四處闃然,很難想像昔日這裡住著三、四戶同宗親屬,充斥著一、二十位孩童的喧囂聲。隨著時光推移,屋子漸漸敗壞了,孩子長大了,有人在外置產,有人遠赴他鄉。才驚覺老家的四合院已人去樓空,沒有人居住了。

 

    進入大廳,八仙桌及供桌上仍然一如往常擺設。環顧四壁,讓人感嘆,牆上多了幾位長輩的遺像。大廳的天公爐自樑柱垂吊著,每到天公生,八仙桌上擺滿供品及金紙,祭拜虔誠而隆重。廳堂一側原擺放一張圓形木質餐桌,已不見久矣。那曾是全家一起吃飯同甘共苦度過的歲月,其時,母親總是盡其所能,在物質拮据窘迫下烹飪煮食,讓家人獲得溫飽。

 

    來到天井,磚砌的柱子上,鋪著花崗石板的花台仍擺放著陶盆,這原是母親及大嫂栽植花草的所在,此時花木已不見蹤影,僅剩花盆內硬硬的土堆。記得早年七夕,拜七娘亭,母親會順手自花盆摘下幾朵胭脂花,並準備一塊白色粉餅來祭拜,說是給月亮娘娘裝扮美容的。花台邊有一口井,水質仍清澈。母親放著大洗衣盆及搓衣板在井旁的檯面洗衣服,洗好的衣服就晾於架在天井上的長竹竿。母親經常要洗一大家子的衣物,是一項重大的負擔。

 

    看著天井周邊,前廳屋頂邊及兩旁廂房長出一些雜草。童年也曾藉著擺放一旁的梯子,上到廂房平面屋頂曬花生。廂房當作廚房用,內砌了兩座合在一塊的大灶,上頭各有一個大鼎,其中一個屬於伯母的。兩根紅土燒成的煙囪,連接大灶穿透廂房矗立於屋頂上。年輕世代已很難想像在那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瓦斯、沒有電冰箱、瓦斯爐、洗衣機……,會是怎麼樣的生活了。而此時恰恰是母親教養孩子,拉拔孩子長大最艱苦的年代。家中利用灶上的大鼎來炒菜煮食,材火買自鄉村人家挑來賣的芒草。煮食時,將芒草摺疊捆成一束束放入灶裡燒。有時孩子幫忙將乾草往灶裡送,順便放入幾塊地瓜烤著當點心吃。後來,有一種水泥做成的爐子,燃料是上頭有一些穿孔的媒球,讓廚房的煮食多了一種選擇。每當遇到連續下雨天或是濃霧連綿的日子,衣物不易乾,母親只得將弟妹的尿布圍掛爐邊烘乾。

 

    那時廚房幾乎是婦人的工作場所,除了忙碌煮食三餐,年節拜拜更為忙碌。記得母親在農曆七月以大蒸籠於灶上蒸綠豆糕,過年炊鹹粿、甜粿,正月初九蒸發糕,這些繁重的工作都落在母親一人的肩上。還記得廚房一件有趣的事,每到農曆過年前會以湯圓祭拜灶神;據說歲末灶神依例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種種;讓灶神甜甜嘴,將會多說些好話。

 

    不可諱言的,不得不佩服母親的堅忍及才幹,不少艱難,母親都能輕易化解。印象中,母親孜孜矻矻養育子女照顧家庭,未曾聽過有一句怨言。

我的新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0980

出版社說,新書《王爺廟旁的糊紙店》只在博客來網路書店出售。近日到誠品書店閒逛,沒想到實體書店架上也有販售(右邊第六本)。詢問書店人員,答稱,書全由公司配送來的。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fhung100&aid=17860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