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06 00:00:00瀏覽4239|回應3|推薦81 | |
老家的四合院
農曆年前,大哥傳來報導家鄉頗有名聲的部落格「金門部落」的一篇「後浦東門境洪氏古厝」的文章,打開一看,頗感驚訝,這不就是老家的大厝嗎?文中依據「金門縣志」所載,提到幾個聚居於老家附近的姓氏及周邊道路的變遷。附了數張老家大厝的照片,其中一張附有一小段文字說「現今後浦東門境內洪氏唯一僅存的二落古厝」,讀後讓人不勝唏噓。
閩南式大厝的格局,有「前埕後厝」的特徵,也就是屋前有一塊空地,一般稱為門口埕。台階是一長條一長條石材打造成的、紅磚頭砌的牆堵、大片紅地磚鋪的地面、百年不易腐朽的福州杉架起的樑柱,紅瓦覆蓋的屋頂。當多間大厝形成的聚落,那壯觀的屋脊起伏如波浪潮湧,燕尾凌空如展翅。儼然的屋舍,舒緩的空間,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昔日,家鄉隨處可見這樣的聚落,可惜近年來已破壞損毀殆盡了。
就以老家周遭大厝為例,右側的閩南大厝我們稱之為「當店」(當鋪)的,是九叔公家族的住所。一座兩落大厝,前後屋脊成燕尾脊,斜斜指向天空,與老家的馬背屋脊各具美感。四合院兩邊有護龍,右邊的護龍可通至屋後的另一落屋舍,直達舊時的巴剎。屋前有圍牆圍成的一個大院子,兩邊角落各有一座兩層樓高的槍仔樓,牆面留有射口。院內一邊種著一棵龍眼樹及一棵石榴,龍眼長得茂密,經常結實纍纍。石榴樹越過圍牆,鮮豔的紅橙石榴常常引來路過的孩童扔石子,想將果實擊落。另一邊是棵玉蘭,開花時節一樹白色花朵,夜晚暗香浮動,悠悠芳香瀰漫附近幾條巷子。院子有一口井,水質甘甜,井口由石材砌成,童年曾隨母親前往汲水。可惜,這麼美的房子,在家鄉房地產節節攀升時,擁有大厝的族人後輩,自新加坡返鄉將房產售給建商。一時,一百來年的大厝被摧毀於一旦。取而代之,是四、五層樓高的鋼筋水泥龐然巨物。原來巷弄間的透氣、怡然、開朗再也不見了,被壓迫的巷道更顯狹仄。緊鄰「當店」東北側是十三叔公家族居住的大厝,同樣是一棟四合院,屋前立面明亮清爽,方方正正的格局,也在一夜間改建成樓房。
老家另一側的閩南大厝是馮姓鄰居所擁有。大門的兩側牆面貼著琉璃圖案磁磚,昔時屋況明亮,是棟比老家年輕的大厝。多年前,馮姓家人陸續遷居台灣就少回來。房子長久缺乏照料,屋頂已多處坍塌下陷,屋後雜草叢生,已不堪使用。目前房子租給菜販囤積貨物。
隔著老家小紅磚門口埕,前方的一排房舍,正前方是堂叔的一落兩櫸頭。堂叔的隔壁是清朝舉人林豪的故居,林曾修「金門志」,撰有文集數種。舉人故居原也是一棟四合院,大門上方立有一匾,寫著「文魁」兩個大字,屋前左右兩邊各豎立有以兩片石材組成的旗杆座。這一排其餘房舍為低矮的瓦房,有打鐵店、補鍋舖等。屋前原是一條土路,有一條排放污水的大水溝佔去了大半,人稱「漕水溝」,水溝以長石條零落覆蓋著。後來,道路開闢成莒光路一段後,舉人故居及堂叔的房子相繼改建成鄰街的水泥樓房店面。舊時,老家門前道路算是城區的「通衢要道」,往年一年一度農曆四月十二日的迎城隍大遊行都從家門口經過,自此,交通移轉至新闢的莒光路一段,老家大厝悄然淹沒於水泥樓房中。
幾次返鄉,才驚覺老家有了大改變,居住的族人或外面置產或移居台灣,屋內已是空蕩蕩沒人住了。往日,住著幾戶人丁的熱鬧場景不見了,孩童嬉笑聲消失了。歲月無情,房屋終將如置於空氣中的鐵桿漸漸銹蝕剝落而傾頹崩毀。這些年,金門縣文化局及金門國家公園搶救閩南古厝不遺餘力。經三弟費心與族人協調溝通獲得首肯,向文化局提出古厝鑑定修繕補助申請,獲得通過。這是深具意義的,使得「東門境內洪氏唯一僅存的二落古厝」可以保存下來,持續彰顯家鄉曾經有過的民居風華及面貌。
左邊是老家的邊牆,隔著窄巷,右邊是馮姓鄰居的屋舍 前落馬背 後落馬背
大門
天井兩邊石板上的盆栽花草 天井角落有一口井
進入後廳(落)的石階 後廳的窗櫺
後廳的大門及門上方的雕飾
屋後的植物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