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 若 英 珍惜每一次心動
2008/05/01 12:38:05瀏覽791|回應0|推薦5

我還在這裏,我很好。

唱了十多年,劉若英還在這裏,不僅繼續開心地唱,還要告訴每一個關心她的人:「我很好。」而且每一次的「我很好」,都是打從心底裏說出。

沒有「花邊」就不對?

兩年前的劉若英一度灰心失望,不想再出唱片。回憶當時,她說:「那時候大環境正在改變,我有點不適應。我覺得唱歌變得不快樂,而我不想失去這種快樂。我心想,還可以去KTV唱、在家裏唱啊;我不想為了出唱片,而讓這些唱歌以外的事,抹煞掉唱歌的快樂。所以我覺得:我可以停,沒有什麼事情比唱歌快樂更重要,我可以不出唱片。」

是什麼樣的大環境讓一個歌手變得如此不快樂?「那時候上節目做宣傳,都沒有聊專輯,也幾乎沒唱過一次歌。大家都覺得你沒有新聞性、沒有『點』啊、沒有緋聞啊,也穿得不露。他們所關心的,統統都跟我的音樂無關,而且好像覺得你沒有這些花邊(新聞),是你不對,反而會怪你;說你應該趕快去交個男朋友,然後分手一下或什麼的。我就覺得,『這是我的錯嗎?我不是來供應這個的。』難道我的音樂跟我的電影裏所提供的,不足以滿足你們嗎?那就是我不對了,所以我認為我要稍為沉澱一下。」

這些歌唱生涯裏的挫敗感,也影響到劉若英的個人生活。「去年是我最低潮的時候,我開始對人有懷疑,失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我相信一個人,就是全盤相信,沒有什麼『相信他八十五分,保留十五分』之類的;我一直都是用這種態度去面對所有的東西。是不是應該說我們長大了……我不知道,但我有一天真的哭着去跟張姊(師父兼經紀人張艾嘉)說:『張姊,我不想長大,我為什麼要長大?』沒想到張姊戴着老花眼鏡幽幽地說:『孩子,你已經長大很久了,不能再不長大了。』」

一定有它的出口

劉若英說,她的祖父從小就教導她「黑白」的世界觀,好人、壞人都是涇渭分明的。長大後,開始有人告訴她有「中間色」、有灰黑、有灰白,她越來越困惑。現在她決定:「如果我不夠聰明,沒辦法找出中間色,那我就回到黑白,只選擇喜歡我的一邊,另一邊你要討厭我,也沒辦法,我不可能取悅每一個人。」她相信,在電視上看到她而留下繼續看的人,本來就對她有興趣,彼此有共通點;若是看到了就轉台,自己再賣力演出也沒用,所以不如聚焦在她想要感動的那一羣人。「這是我的製作人賈敏恕教我的,他說你都走到現在了,那必定是有一羣人跟你一樣,你反而不要流失掉原來喜歡你的人。而且我找到了新的角度:現在一首歌好不好聽、感不感動人,或傳播率高不高,已經不只是由一個銷售數字所決定,現在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下載啦、網站啦,所以我跟自己說,只要把東西做好,一定有它的出口。」

從「抗衡」到「接受」,兩年來,劉若英逐漸找到自己與大環境拉扯的平衡點:在她能接受的範圍內,做她能做的事,純粹唱歌時,保持快樂的心情。就連媒體風行的跟監偷拍,她都做好了應對的準備:「我有時在家穿得很邋遢,到香港小住的時候,經紀公司就說:『你不要老是這樣不關窗簾』,我就很帥地說『沒關係』,但其實我第二天就去買比較好看的睡衣,第三天就把窗簾關上。」

儘管媒體不斷窺視她的愛情生活,但劉若英向來堅決保留這方面的隱私。「我都這個年紀了,會為工作全力以赴,但也不能再為工作犧牲一切。」她剖析道:「因為我的工作就是在講情感,我不可以讓自己封閉起來。我不停地在演一些情感,不管是愛情也好,親情也好,如果我在那一塊沒有成長或產生一些感覺,那我所演的不是過去的經驗,就是從別人身上看到的東西,都是二手的。所以我還是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心動。」

劉若英在影視圈的起起伏伏中,能從容自在地面對事業與感情,師父張艾嘉的影響實在深遠。有一個華語世界無人不曉的成功藝人作為經紀人,也讓劉若英擁有更多自我要求的動力。她說,張姊對她最大的影響,就是「自律」,「也即是不要丟她的臉。我也希望別人會跟她講,你的徒弟很不錯,而不是讓她覺得『好恐怖,我怎麼會有這種徒弟』。我常會跟師妹李心潔講『本公司出品,必屬佳作』,就是至少我們要有一個品質,因為張艾嘉是品質的模範。」張艾嘉編導演全才,劉若英卻沒有如此的野心:「因為張艾嘉只有一個,劉若英也只有一個;她只期許我做個快樂的人。」

劉若英無法忍受自己該做的事情沒做好。「有些導演來找我演戲,我推掉,導演問我為什麼,我說不是因為這戲不好,而是因為我會把它搞砸。我有過把戲搞砸的經驗,最初心裏就有預感自己會做不好,可是各種誘因會讓你覺得『那就去試試看好了』。因為有這樣的過程,我就度日如年,做宣傳的時候,也覺得自己在說謊,不敢講得很大聲,時間過得很漫長。此後有人一提到那個戲,我就神經緊繃,不管他說好還是不好,都覺得它是個夢魘。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事情不應再發生,唱歌也一樣。」

洗澡的時候偷笑

劉若英歌演雙棲,兩者同樣用心,但命運卻給了她一條奇妙的路程。她當年從唱片製作助理的身分出道唱歌,卻在電影方面得到不少獎項的肯定。她坦承,一九九五年第一次演電影就以《少女小漁》榮獲亞太影后時,真的不知該如何面對。「那不是壓力,根本就是不知所措,很尷尬。那時候覺得影后一定有點年紀啊,可是我是新人,就所有東西都裝成熟,裝懂;可是我又裝不了,只能盡量不要出去丟臉,躲在家裏好了。但在過程中,我還是不斷努力學習,等到再有新工作時,即使別人會以一個高標準來要求你,或者有懷疑的眼光,只要你努力去做,我相信跟你工作的人也會盡可能幫助你。」

劉若英紮紮實實磨練了四年,一九九九年再以《徵婚啟事》第二度奪得亞太影后,這個獎她拿得心安理得。

能夠以歌聲和演技兩種表演同時感動人,劉若英自己也覺得很奇妙。「我們以前住校,晚上會和朋友聊天唱歌,有時候大家很想家,唱一唱就蠻開心的。我覺得這就是唱歌對我的初衷。我唱了、抒發了感情,聽的人也接受到一些被撫慰的感覺。我現在使用電影的形式,如果別人看完也有這個感覺,那很好。其實,我每次得獎也很興奮,和別人一樣,但我比較難在那麼多人面前表現得太興奮,只會回家洗澡時偷笑。」

電影頻頻得獎,唱片卻一直與獎無緣,會不會覺得不平衡?「不會啦,我已經很知足。而且我去賭城從來都沒贏過錢,我的運氣已經在那地方用掉了。」何況,一度不想再出唱片,如今卻還可以高唱「我很好」,劉若英感恩地說:「我從來都想不到我到現在還可以唱歌。想到這裏,就會很珍惜接下來的每一步。」

張士達 撰

轉載自2008/5 讀者文摘雜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fersonlu&aid=183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