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快樂棋王 王銘琬
2008/03/16 17:28:04瀏覽743|回應0|推薦8

他下棋跟人生一樣,追求自由、快活。 

二○○七年六月五日,東京新橋有一項職業棋賽正舉行頒獎典禮,王銘琬在一百多名來賓前接受獎項,他擊敗了至今已拿過三十五個冠軍的依田紀基九段,拿下第二屆大和證券盃網路圍棋公開賽冠軍。快棋一向是王銘琬的弱門,能在快棋獲勝,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鼓舞,王銘琬說: 「最有意思的還是整個比賽的過程很有趣,是很新鮮的體驗!」

棋賽有不少具分量的棋士參加。比賽是在晚間八點開始,就坐在家裏電腦前。剛開始很不習慣,像天氣很熱時,就穿着一條內褲比賽,跟一般比賽時穿西裝正襟危坐相比,完全不同。

二○○六年第一屆比賽時,王銘琬家裏的電腦離餐桌不過兩公尺,王家通常開飯較晚,正好跟比賽的時間一致。家人雖然以平常心來看待此事,避免過度神經質,照常開伙,但那天殘暑逼人,不知為何卻吃起涮牛肉。王銘琬開始比賽,卻聽見妻子劉黎兒在對兩個孩子說:「今天因為減價,所以買了好肉來,要給爸爸留幾片!」又吆喝道:「電視小聲點!」三人瞬間忘記王銘琬正在比賽,熱烈地邊吃肉邊討論當天發生的一個社會事件,非常熱鬧,讓王銘琬很難不分心;幸好他不愧為職業棋士,一下子就全面投入,完全進入忘我的境界。

一般人覺得棋士的思考模式跟普通人不同,大概性格也很孤僻且難以相處,但跟王銘琬接觸後,每個人都很驚訝,他是很隨和的人,很會說話,而且很愛說話,算是把圍棋語言轉換為普通語言轉換得比較好的棋士,因此不論日本、華文世界的媒體,都很喜歡找他評論。

雖然幾乎所有的職業棋士小時候都被稱作「神童」:林海峰在二十三歲得到名人頭銜;張栩也在二十三歲獲得本因坊;或是其他日本得到三大頭銜的一流棋士,也都相當年輕就登上巔峰,但王銘琬是到三十八歲才得銜,算是非常特殊,被日本圍棋界稱為「大器晚成」,而且像王銘琬這樣沒有拜師而又拿到頭銜的,也算史無前例。他覺得這樣的人生節奏也很不錯,因為「太早得頭銜,反而有時會失去人生目標!」

王銘琬是從四歲開始,因父親教導下棋,很小就嶄露頭角;父親逼管非常嚴格,因此過了三十歲,他還沒有把圍棋當作是自己的東西,直到一九九七、九八年,都已經三十五歲了,雖然進入名人循環戰圈,但未料八盤全都輸掉,讓他對自己能否進入第一集團感到絕望,反而因此轉換自己一貫對圍棋的思維,認為反正無法在勝負上追求頂尖表現,不如不再把勝負當作下棋唯一的目的;反而覺得既然要下棋,那就更快活地下吧!因此開始研究創出許多比較自由、快活的下棋法,棋風勇悍創新,變幻莫測,自成一格,在日本有「銘琬世界」的封號。也因為這些獨創的棋風與技術,讓他成為一匹圍棋史上難見的中年黑馬,居然能那麼「老」,才贏得大頭銜。

王銘琬獨創了一種最簡單的下圍棋方法,叫作「純碁(Jungo)」,現在日本也有些電腦對局的基本程式,就是採用「純碁」,希望讓學圍棋的門檻變得低一點,好使圍棋更加普及。

他寫過幾本書,曾經從日本圍棋記者協會以及圍棋電視製作人協會得獎。他的電視棋評也非常受歡迎,連續十年是日本NHK電視棋評登場講評次數最多的棋士,也連續十年在NHK主持講解電視快棋賽亞洲盃。一位華人居然能長年在NHK以豐富而流暢的語彙、道地的日文,以及精闢的見解來解說棋局,實在非常難得。也因為長年在NHK以及圍棋專門頻道曝光,在日本,只要會下圍棋的人,沒有不認識王銘琬的。

到底他的圍棋有什麼不同?會如此吸引人?他很謙虛地說:「那是圍棋本身很吸引人,圍棋有很容易理解的部分,也有一輩子無法理解的部分。這也是圍棋迷人之處!」

王銘琬對圍棋有他喜愛的一面,也有他想逃避、不想面對的部分。他自幼必須花很多時間面對棋盤,看到別人在玩,實在羨慕,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圍棋奪走;一直到拿了本因坊之後,他才開始把圍棋當作是自己最佳表現法,圍棋不再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玩意了。

但他對於過去曾有的疙瘩與矛盾並不悔恨,他說:「什麼事會沒有矛盾呢?對圍棋有矛盾的感情,並不表示有什麼不好或缺陷,潛意識裏有逃避圍棋的感情,雖不是最理想,也可能是促成另一種突破的原動力。」

王銘琬說:「我的人生與圍棋,都是以人為主的!」

王銘琬表示,「下棋」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邊是「下」,一邊是「棋」。我們過去所學的,其實是把下的部分隸屬於棋,也就是說,我們認為要「下」出「好棋」。「下」是為了對「棋」服務,因此才會出現有好棋跟壞棋的客觀標準。似乎人下棋的目的,是為了要下出那最完美的一手,認定在棋盤上一定會有「最佳的一點」的存在;追求那點,就彷彿是在追求某種圍棋的真理。這是以「棋」為本位的思考模式。

但是他的主張則是人在下棋,「下」就是以人為主體而下,這是人本位的思考;王銘琬開玩笑說:「我是提倡圍棋的人本主義呢!」就是要讓「棋」為「下」服務。下棋時以人為本,重點在於「為什麼」而下,在於每一手棋背後的推理跟思考,每一手棋都具有其被下的獨特意義。

一般棋士都是從想要尋找一個局面裏的「最善手」來推理,而且推理的方法是從結果反過來推算哪手是好棋、哪手不是好棋,亦即把圍棋完全當作客觀事物來了解,忘記在下棋的是人了。王銘琬以人為本位的思維,放棄絕對客觀的立場,而從「尋找自己該前進的方向」來推理,以自己對這盤棋的想法,及自己的喜好為優先,也就是自問是否可以接受下這一着棋的理由。

 王銘琬關於圍棋的想法相當特異,但他說:「電腦計算能力越來越厲害,將來很輕易便能計算出所謂的『最善手』;很會算的人價值降低,反過來個人對棋解釋的價值相對提高,因此重視主觀的人本下棋法,才能維持圍棋世界的價值與繁榮。」

他說:「大家都覺得圍棋是客觀、理性的遊戲,理科系的人比較擅長,可是這不過是圍棋『易解的部分』。圍棋另一方面需要邊處理一些未解決的問題,而且邊前進,因此文科系的人也很適合下棋。」 

王銘琬覺得,下棋要是不好玩,便等於失去了下棋的意義。在日常生活裏,他也對所有好玩的事物都感興趣,包括打球、電玩、電影、飲食,不過,就如同下棋,他對事物所包含的理由與意義,有一股強烈的好奇。 

王銘琬喜歡反過來用圍棋的思考看世界,不過他很警惕自己,把這個方法局限於自己的趣味。一些大師往往會用自己專門的眼光去衡量世界。他覺得畢竟圍棋只是圍棋,用圍棋的思考法要實際解決一般問題,大概會發生問題。因為圍棋是允許失敗的遊戲,而現實往往是連一次失敗都不允許。 

他說:「圍棋下輸不表示失敗,因為贏棋必然會產生一個失敗者,是一個零和的現象。但在下棋過程中的內容、意義,和對手的切磋琢磨後的連帶感,可以達到雙贏的結果。」                

 

 

 劉黎兒 

照片由劉黎兒提供

轉載自2008/3讀者文摘雜誌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ffersonlu&aid=17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