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3 11:33:28瀏覽670|回應0|推薦41 | |
看完六十八集的歷史劇「走向共和」,對於清末李鴻章有不同的認識。 在甲午戰敗後至日本談判,李鴻章不顧自己在日本遇刺後孱弱的身體,在談判會議上表示,願意用自己的血換取賠款減少,以及台灣能不割據,但遭伊藤拒絕,這種愛國的拳拳之心,回國後卻遭舉國髮指,因為人們只看結果而不知過程。 在兵敗八國聯軍的談判會議上,他不悲不亢的態度,換來八國將領的尊敬與認同,同意不割中國的地只要求賠款。 多年後,伊藤博文對清朝派往日本學習憲政的五個大臣說,多希望在座的有李鴻章... 他稱讚當時的清朝滿世界通緝的要犯梁啟超高才高論,洞若觀火,所著書"李鴻章傳"其高論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處"八個字。 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以成敗論,自然是伊藤勝于李鴻章,然以個人論,李鴻章優於伊藤博文甚也;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駐足日本之地,此乃立憲國之地,且舉國人才輩出,李鴻章大才,然何其不幸,為政于中國之地,其乃絕對專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無才,且舉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李中堂若讀得此書,當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敗於無才,豈非又死不瞑目? 這些劇情令人動容, 讓我仿佛回到了清末,我看到了令人尊敬的李鴻章, 不同於我小時候教科書裏的李鴻章。 李鴻章興許有誤,誤在他身處在那樣的時代,卻選擇效忠一個心中沒有大我只有私我的主君,看不清世界情勢及潮流。 憑心而論,這些喪權辱國的錯當然是他的主君慈禧太后要負最大的責任,至於她的眾多"功績",在此不多贅言,想必諸君亦不陌生。 時光回到一百多年以前,假若我們和李鴻章易時易地而處,又有幾個人能有孫中山先生的眼光跟勇氣呢? 忠本身不是錯,但對後世評價來說卻是誤,誤在那?誤在效忠那樣的腐敗王朝本身就是誤國,誤了國家,自然也誤了民眾。 嗟哉!如此大才卻為政于絕對專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無才,且舉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如若當時中國的主君是如同日本的明治天皇般英明,重才惜才,又或者年輕有為的光緒最後扳倒了慈禧,以李鴻章之能力,那時候的中國又何需再經歷多年的苦難... 有興趣者,請自行觀看二段皆約七分鐘片段,頗令人動容,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m_e3uCzt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fTdGh8RNL4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