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20 04:46:26瀏覽1416|回應14|推薦82 | |
穿越賓州樂園鎮的30號公路是交通繁忙的主幹道。如果車流忽然緩慢下來﹐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前面有慢行的馬車。 樂園鎮所屬的Landcaster郡是阿米希人(Amish people)﹐特別是最傳統保守的Old Order Amish族群聚集的地方。 阿米希這個族群源自16世紀在歐洲的新教改革而衍生出的一個運動。有人稱他們是重洗派(Anabaptist),但他們並不認同這樣的稱呼。 其緣由是羅馬天主教會習慣為出生的嬰孩施浸,他們長大後自然就是教會的成員。改革宗的路德會依然承襲這樣的傳統。 但一些更激進的信仰改革者認為,相信與跟隨耶穌基督,應該是個人受聖靈感動後的抉擇,清楚了才接受施浸;也唯有這樣的成員才融合為教會。最初接受這理念的人因此會選擇再受洗,(認為早先的嬰孩洗是無效用的。) 這少數的族群在歐洲受到不少排擠。18世紀初許多阿米希人移民到美國,定居賓州,然後慢慢遷移到其他各州。如今阿米希居民最多的州是俄亥俄州,其次才是賓州。 從18世紀至今三百多年,這個族群依然保持原先大部份的生活方式,住家沒有公共的水電系統;但他們並非排斥用電,而是用瓦斯或是柴油發電,來供應洗衣機,抽水機,冰箱,農耕機械,乳酪設備的用電需要,也可以用電池供應馬車車燈和手電筒的使用。 之所以不用一般電路的供電,是為了杜絕外界的不良影響進入他們的社區;也因此他們家裡沒有收音機,電視,電腦。電話通常是架設在屋外,幾個家庭共用一支電話,其目的是為了緊急需要,而不是讓人用來聊天,以致減少出去與鄰舍的互動。手機則是為了開店的人業務上的溝通用。 他們使用銀行,收入也繳稅,但不交社安基金稅(Social security),也不買保險。如果有醫療支出,或是火災、風災的受損,則是從社區的共同互助基金得到幫助。 他們有自己的學校,所有學生集中一個課室,孩子們上學只到8年級,學習他們日常的語言(德國的一個方言),英文,數學,閱讀,地理等學科。曾經有州教育局提告他們應該讓孩子繼續上學,但1972年美國最高法院裁決他們可以如此。 然而阿米希人認為課室學習的,只是知識領域的一部份而已。還有更多是來自家庭和社區的教導。從參與家事、農牧、商品交易,每個孩子跟著父母和族人有持續的學習。 他們不排斥搭汽車等便捷交通工具,但選擇不擁有,認為會助長虛榮浮華的心態;寧可駕著馬車,一方面保有那緩慢的生活節奏,一方面也讓族人駐留在自己的社區裡。 然而他們真正的凝聚力,應該是信仰。阿米希人是照字面意思解釋聖經,也照聖經所教導的而生活。他們沒有禮拜堂,而是在個人家中聚會(大約20個家庭成為一個聚會點)。孩子們到青少年期,決定是否信從基督,才成為教會成員。 這些資訊,是有次在一個阿米希人開的餐廳,和其中一個顧客談話而得的。 她說:無可否認,外界的誘惑對於年輕人仍然有其吸引力,但他們可以選擇,是否繼續留在這樣的生活方式裡。 然而看美國人口普查的結果,這個族群的人數不斷增長,從20世紀初期的5千人,到現在的28萬人,顯然離開的仍然有限。 每次去探望紀老師,總是要經過阿米希的社區。蜿蜒的路,大片的農地,高高的穀倉,馬拉著犁在田間忙碌,房舍外晾晒著洗好的素樸顏色的衣物,那情景,總讓我想起小時候花蓮鄉間的景觀,我們沒有馬,而是牛。 我希奇的是什麼讓這個族群能夠持續如此生活? 他們並非極力抗拒、故意抵制這些科技產品,因為抗拒仍然把人與拒絕的東西縛束著,形成牽扯的張力。 他們是選擇不用。 而若是要使用,其衡量,是以能否對整個社區有助益的前提來決定。 沒有電視、電腦、手機,不要說加州矽谷那些科技研發的新產品不影響他們,連3個小時車程外的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報導對他們也無關緊要,而再稍微遠一些的華府,有什麼政治異動,似乎也不干擾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動靜起坐。 網路使得天涯若彼鄰,多數的人鎮日透過各樣媒體、社群網站,不斷在更新資訊的獲得,不斷與多人有浮泛聯結,但是否形成深入的互動與關懷,減少人們之間的疏離?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無從比較,分出好壞。 達達的馬蹄也許無法行遠路,但想飛翔的心仍是無法拘捆。隆隆的汽車也許可以跑長途,但心不一定想要出去奔波。 也許,對阿米希人而言,生活環境雖然簡單樸素,他們不覺得乏味,是因為生命本質的豐富。 他們知道自己生命的根源,不但與之緊密相聯,也以這樣的生命力來彼此互動。 我們未必願意過他們那樣的生活;但也許,不時的,我們可以撥開攪纏我們的驅策潮流(compulsive trends),暫歇那多目標的追尋、競逐的忙碌,誠實去檢視:若是沒有生活裡那些擁有物,自己的生命本質是完整的,還是殘缺不全?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