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0 15:30:54瀏覽1015|回應0|推薦3 | |
印度是文明古國,西元前兩仟五百多年原住民即有高度文化,後來不知明的原因沒落,西元前壹仟五百多年前雅利安人從西北方移民印度,與當地土著發生衝突,埋下後日種姓制度的遠因。 西元前五六六年,釋迦牟尼誕生。西元前三百貳拾伍年阿育王建立孔雀王朝,印度變成一個統一的大帝國。阿育王死後印度分裂,後來雖然有兩度短暫統一,後又陷入長期分裂,佛教、印度教內鬥不已。後來蒙古入侵,曾經復歸統一,八世紀回教入侵,後部份回教徒獨立成為今天的巴基斯坦。近代成為英國殖民地,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印度獨立。 印度是文明古國,是婆羅門教、佛教發源地,佛教到今天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佛教快速與老莊合流,後來甚至影響到儒家思想,佛教在中國本土化,同時也影響了韓國、日本的佛教。 中印邊境長達壹千柒百多公里,東段,中段隔喜瑪拉雅山,西段隔喀喇昆侖山。兩國之間全是窮山惡水,氣候惡劣。兩國邊界糾紛不斷。一九六二年十月中印發生邊界戰爭,印度大敗,十一月二十一日中方宣布停火,並主動交還虜獲的武器及戰俘,此舉深獲國際好評。 中,印之間交通不便,雖是鄰國,往來不多,但是印度文明影響中國至深至遠,中國文明對印度卻沒有任何影響。中印之間因天然邊界關係,過去問題不多,與強鄰蘇、日大不同也。 在中印關係史上,唐朝曾出現過一個大英雄—王玄策。王玄策的英勇事蹟令人嘆為觀止,但王玄策在歷史上卻默默無聞,故特此一記,盼能拋磚引玉,更希望史家從印度方面的資料瞭解王玄策。 王玄策在唐太宗時代曾以副史身份出使印度。貞觀二十一年王以正使身份再度出使印度,副使為蔣師仁。 當時印度中天竺最為強大,是當時的盟主,國王尸羅逸多對唐頗為友善。王玄策二次出使印度,中天竺國王逝世,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聽說王玄策再度出使印度,派兵伏擊王玄策,把王玄策及其隨員三十人全部俘獲,把各國進貢給唐朝貢品掠奪一空。王玄策趁夜逃走,抵吐蕃國(西藏)西境,發文徵調各國軍隊、武器、糧食,吐蕃派精兵壹仟兩百人,泥婆國(尼泊爾)派騎兵柒仟餘人。 王玄策及副使蔣師仁率領聯軍至中天竺首都茶餺和羅城,大破篡位的阿羅那順軍,殺敵三千,淹死者近萬。阿羅那順棄城逃走,復集結殘部回擊蔣師仁軍又大敗,生擒阿羅那順,蔣迫擊瓦部並生擒王后和太子。天竺震動,自動歸附者五百八十餘城。 後王玄策帶領大批戰俘,包括阿羅那順,回到長安獻俘。唐太宗說:「得罪天朝萬里必誅」,天可汁之威風不可一世。 王玄策的事蹟令人不可思議,出使印度千山萬水,只帶三十人,被俘後逃亡,僅憑一紙文書便可徵調萬餘異族兵將,回師印度所向無敵,如當時唐朝有領土野心,當可征服整個印度。 王玄策出發前的職務是太子宮右衛軍長吏,長吏者七品官也,立此大功回朝後擢升王玄策為當朝散大夫,也不過五品官,王玄策的後半生不詳。 在初唐,即使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王玄策的作為比李靖、尉遲敬德、秦瓊、李勣等毫不遜色,真是英雄中的英雄。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