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出版研究在歐美
2007/02/23 20:23:38瀏覽607|回應0|推薦2
2002年 《出版科學》楊貴山



摘要:20世紀3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逐步認識到開展出版研究的重要性,創辦了專門研究機構,以應用研究為重點,相繼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研究工程;同時理論研究也開始起步,其中出版行業期刊與出版專著一起構成反映出版研究成果的陣地;並致力於發展高等出版教育,培訓出版研究人才。

從全球範圍來看,出版業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行業,出版發達國家尤其如此。作為主要資訊載體的出版物不僅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教育的普及,有助於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的進步。而開展出版研究正是為了解決圖書出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探索出版理論和出版規律,研究如何促進出版的繁榮與發展,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版物的兩個效益,因此,開展出版研究的重要性已經得到歐美各國出版界的普遍重視。在歐美,出版研究的起步是非常早的,但把圖書出版業作為一種商業行為系統地進行研究則始於20世紀30年代。這便是切尼(O H Cheney)於1931年發佈的著名的《切尼報告》(The Cheney Report)。此後,有關圖書出版業的研究與調查紛紛以包括專題討論會、座談會在內的多種形式進行。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書業研究集團(The 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的出現標誌著歐美出版研究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這是因為該研究集團基本上囊括了歐美頂尖的出版研究人員。

一、創辦專門機構,開展出版研究
20世紀3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逐步認識到開展出版研究的重要性。為了把分散於出版界、學術界的出版研究專業人員組織起來,系統地開展出版研究活動,在出版界一些有識之士和書業行會的支持和幫助下,一批專門從事出版研究活動的機構相繼創辦,如德國的圖書市場研究所、美國書業研究集團、英國圖書市場研究公司、英國出版學院、法國書業學會以及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等。這些機構的創辦有力地促進了出版研究的深入和發展。

由於圖書出版具有商業和文化雙重屬性,這些國家在開展出版研究時一般注重兩個方面,即出版應用研究和出版理論研究。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應用研究顯得更為重要。所謂出版應用研究就是分析和解決圖書出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比如新技術對圖書出版、編輯、印刷帶來的影響,圖書結構調整和市場調查,以及出版統計分析等,並根據研究結果進行出版趨勢預測,為出版商制定編輯方針和出版決策提供可靠的資料,發揮出版指導作用。美國書業研究集團自1976年成立之後立即接納美國出版商協會(AAP)、美國書商協會(ABA)和美國大學出版社協會(AAUP)等出版行業組織為其研究夥伴,其目的在於充分利用這些組織多年來積累的出版統計資料,開展市場調查和分析,預測書業趨勢。該集團自1977年起每年推出一本有關美國書業的年度統計調查報告《書業趨勢》,深受美國出版商的歡迎。這份報告根據市場構成和圖書分類,對一年內的圖書銷售情況從數量和金額上加以分析和預測,同時也包括對圖書館購書以及讀者購買力的分析。到目前為止,該研究集團已出版的專題調查報告有《關於書業資訊需求的報告》、《美國的圖書發行:問題與觀念》以及《對1983年讀者閱讀和購買圖書的研究》等。在1983年進行的這項研究中,該集團首次把青少年和老年讀者的購書和閱讀習慣作為專門的市場加以剖析,同時,還對妨礙和有益於閱讀的當代休閒活動進行了全面的探索性分析。這些研究成果對於出版商根據市場行情制定出版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研究集團擬訂的在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課題有國際圖書市場開發、大學圖書市場、兒童讀物出版以及出版與新技術等。

成立於1987年的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是一個集研究、教育、資訊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究中心。在出版研究方面,中心首先是搜集出版統計資料,整理出版社的檔案與記錄,然後再進行一些基礎性研究。到目前為止已進行的研究課題有:圖書市場調查、新媒介對圖書的影響以及新技術給圖書出版帶來的革新等。

德國圖書市場研究所成立於1961年。該所致力於圖書貿易和市場行情分析與研究,已出版的課題報告有《圖書市場研究所報告》和《圖書市場研究所文集》等,這些研究成果已成為德國出版商必備的參考文獻。

二、歐美主要的出版研究課題
現今,出版界人士對書業的研究大多把重點放在網路、電子閱讀工具及其對版權所構成的威脅之上。可以說,這些關注的焦點與早期所關注的問題已經迥然不同。在過去,書業所擔心的還是有文化的人不買書、不讀書,擔心圖書館體系以及它在圖書編輯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擔心收音機、電視機和電影等新媒介對出版構成的競爭。這些出版研究的主題包括:

A. 購書者的需求。
大眾品味/大眾文化/大眾傳媒。
競爭性媒介(電影、電視)的影響。
讀者群與非讀者群。
讀者的動機。

B. 出版社和圖書。
書是否會帶來利潤。
是不是出的書太多。
審查制度。
編輯流程。

C. 出版業的商業運作。
出版社的管理。
暢銷書和圖書俱樂部。

D. 圖書出版系統。
圖書銷售通路、書業趨勢、利潤的變化、發行趨勢、變化及其影響。

20世紀70年代之前,歐美進行的主要出版研究活動包括《圖書業經濟狀況調查》、《人與圖書:閱讀和圖書購買習慣的研究》以及《公共圖書館對書業的拷問》等。此後書業研究集團肩負起圖書出版的研究工作,相繼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研究工程,其中包括《閱讀和購買圖書的消費者調查研究》和《趨勢》等。

《圖書業經濟狀況調查》(Economic Survey of the Book Industry)受美國書商協會委託,由切尼負責實施,因此又稱《切尼報告》。由於切尼沒有出版從業背景,因此他的報告顯示出異常的理性。《切尼報告》最大的意義在於對出版發行的研究。切尼在描述發行通路時,尖銳地指出它只不過是生產的一個末端:一端是通常在製作商的庫房擁有圖書的出版商;另一端則是購書者:兩端之間可以說是圖書出版業的悲劇。在出版公司兼併聯合的影響下,這種狀況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改善。裝訂廠生產出的圖書已經有多種通路可以到達購買者的手中,其中包括發行者、批發商、零售商、圖書館、圖書俱樂部以及新近出現的網路。但就當時而言,發行仍然是整個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一名業外人士,切尼對圖書編輯過程作了頗有爭議的評論。他說:每年出版公司都提出上百種非文學圖書選題,他們相信這些書意義深刻,因而圖書館是必定要購買來進行收藏和保護的。但實際上,出版公司每一年都大為失望因為結果往往是一些優秀的作品被擱置一旁,公眾根本就接觸不到它們。由於《切尼報告》關注的是整個出版行業和出版經濟狀況,所以它沒有對讀者和購書者(真正意義上的最終的使用者)作過多的研究。到了二戰之後,出版研究力圖回答的問題就變成了圖書業是否依然會繁榮

《人與圖書:閱讀和圖書購買習慣的研究》(People and Books: A Study of Reading and Book-Buying Habits)始於1948年,受圖書生產學院書業委員會(Book Industry Committee of the Book Manufacturers Institute)的委託,由林克亨利(Henry C Link)主持並撰寫。這個書業委員會出於對是否有必要冒大風險將大量資金投入擴大生產規模的疑慮,委託林克亨利做了這樣一個市場調查研究。在該研究報告的前言中,書業委員會的成員認為:在圖書行業中,沒有人對出版業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清晰的了解……哪些人在買書?買什麼樣的書?他們在哪兒買書?人們對於圖書包括書的內容和外觀都有什麼樣的要求?……究竟哪些資訊才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疑慮和不解,丟棄那些隨心所欲的計畫?直到今天,儘管出版業已經做了很多這樣的調查,這些疑慮依然存在。

4,000個被訪者作為樣本,經過研究表明,樣本中50%是積極閱讀者(在上個月內讀過一本書),21%是消極閱讀者(在一年以內讀過一本書),其餘29%是非閱讀者。

《人與圖書》關注的很多問題在後來的讀者調查研究中成了慣例問題,比如教育程度與讀者屬性(積極的、非閱讀者等等)、年齡與讀者屬性、閱讀時間與其他娛樂時間的對比等。根據有關統計,20世紀40年代末期相互競爭的媒介在公眾生活中所占時間比例如下:

圖書8%
報紙21%
雜誌11%
電影11%
收音機49% 

本報告的調查者還很認真地對一些出版商、經銷商和發行商進行了非正式的、開放性的訪談。不過,與此同時,另一項調查研究也處於實施之中。二戰期間及之後,大眾讀物的市場需求量急劇上升,因此補充、發展《切尼報告》就有了必要性。不過這次委託研究的項目資助人並不是出版公司。

《公共圖書館對書業的拷問》(The Book Industry: A Report of the Public Library Inquiry),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主持並撰寫。米勒的研究工作受到美國圖書館協會(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資助,同時得到了卡內基公司(The Carnegie Corporation)的支持。米勒在報告的開頭就做了一個總括性的概述,在概述的末尾,米勒哀歎大眾讀物出版在不斷地向大出版社集中,他引用《紐約時報》的話說:現在的狀況決定了集中將進一步加劇,而不是造成分化(或者成立新的出版社)。在詳盡討論編輯決策的時候,米勒又引用了諾頓出版公司(Norton)經理的話說:實際上,我認為在市場中站住腳跟的小出版公司比大出版公司更具優勢,這些小公司能夠較容易地拋棄陳規陋習、避免支持沉重的機構負擔以及避免產生大公司錯綜複雜的組織關係。事實上,大出版公司列出的暢銷書並不比小出版公司書單上的暢銷書好賣多少……但還必須承認的是,小出版公司並不是都很好地利用了這些優勢。

米勒警告出版界人士:大眾讀物市場重要性的提高,其原因在於它把暢銷書確定為出版中心,同時還與圖書俱樂部、相對廉價的重版、電影以及發揮輔助作用的代理機構加深了聯繫。另外非常有趣的是,該報告提到了百貨公司的圖書銷售額在整個圖書銷售額中占到約40%的比率。

《閱讀和購買圖書的消費者調查研究》(Consumer Research Study on Reading and Book Purchasing),1978年經書業研究集團(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資助。

至今仍然活躍在出版界的研究專家馬丁李文(Martin Levin)為該研究寫了前言。他說:只要出版繼續存在下去,出版社就必須盡力去理解他們的讀者群。在相對簡單的傳統出版時期,出版人時常既做編輯,又做圖書銷售者……而現在出版人已經不太可能直接跟讀者發生聯繫了……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它表明了如果出版界願意再多花點功夫來研究出版的話,那麼業內人士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圖書奉獻給讀者。

這項研究也為書業研究集團後來的讀者研究確立了指導原則,其中包括現在每年都發行的《圖書購買消費行為調查研究》(Consumer Research Studies on Book Purchasing)。跟《人與圖書》一樣,這項研究也涉及讀者分佈、閱讀與年齡、教育程度、閱讀時間和花在其他媒介上的時間等相互關聯的各種問題。當然,它還討論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讀者的主觀偏好、閱讀時間、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圖書獲得的途徑(買書、藏書、贈書,以及影響購買的重要因素,比如銷售通路、價格、圖書內容等)。研究附錄還對以前的研究作了回顧。

《趨勢》(Trends),1977年至2000年由書業研究集團主持研究並撰寫。從1977年開始,美國出版商協會統計的出版業資料被拿來同製造業普查的資料進行討論與比較,以求分析得出美國出版商協會報告中缺少的某些資料。這個研究系列和《圖書購買消費行為調查研究》系列一起為出版公司和其他對書業關注的人提供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反映行業最新狀況的資料資源。

60年左右的時間裡,圖書出版業已經進行了諸多反思,並從中獲益。今天,蓬勃發展的研究,針對圖書購買和圖書銷售等問題所做的分析,極大地滿足了那些渴求資訊的編輯和書商的口味。那麼,由此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A圖書購買者的需要。
今天,如果說出版人對讀者的需要仍然一無所知那是不太可能的。

B出版公司與圖書:能賺錢是否就是好的出版行為。
編輯們已經對編輯過程做了詳盡的評述。儘管經常有個別作者對這個問題提供精彩的回答,但我們還是不清楚上面所舉出的那些研究對這個富於挑戰性的問題是否做出了明確的答覆。

C把大眾出版作為一種商業進行營運。
新圖書銷售通路的興起以及舊銷售通路比如百貨公司等的蕭條,並不能從客觀上否認CheneyMiller等人的智慧。出版公司兼併聯合的趨勢也沒有像所說的那樣改變了整個行業。60年前切尼擔心好書得不到出版,現在業內及其評論者依舊為此憂心忡忡。作者和讀者之間出現了新的媒介和溝通方式,這些新的溝通方式必然會為好的資訊提供便利的通路,但目前來看,這一天還沒有到來。

D圖書出版體系。
在大規模連鎖書店和網路圖書銷售極大影響圖書出版業的今天,傳統的圖書發行系統仍然為大多數人所接受。曾經資助諸多書業研究的圖書館至今也繼續影響著圖書銷售,不過目前的影響更主要反映在年輕人身上。

三、出版理論研究開始起步
圖書出版是文化產業,不能游離於社會之外,與社會的各個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除了進行出版基礎研究之外,還應該探討圖書出版的社會性,從社會、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倫理、地緣等不同角度分析和探索出版理論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討如何控制出版物中低格調讀物和重複出版現象的發生,以及如何發揮圖書的社會功能等重大出版理論問題和出版規律,為建立出版學作理論準備。這是出版研究的第二項重要使命。目前,從歐美主要出版大國的情況來看,在出版理論研究方面,這些國家大都處在起步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歐美出版行業雜誌不僅是書業的資訊載體,而且能為出版研究提供豐富的資訊來源,並成為重要的出版論壇,與出版專著一起構成反映出版研究成果的陣地。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出版業的發展,報導出版業發展動態的行業雜誌日益增多。據初步統計,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加拿大等主要出版國家擁有出版行業雜誌50多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的《出版商週刊》(Publishers Weekly)和《書商》Bookseller、英國的《書商》週刊(Bookseller)、德國的《圖書報導》、法國的《圖書週刊》以及加拿大的《加拿大書業》(月刊)等。這些雜誌不僅為開展出版研究提供大量資訊,而且發表了許多頗有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文章,成為出版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外,國際出版界還創辦了一些專門刊登出版研究成果的專業雜誌,儘管數量不多,但影響很大,現主要介紹幾種:

1.《出版研究季刊》(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由美國盧特傑斯大學交流期刊集團出版,原名為《圖書研究季刊》,1991年改為現名。該刊每期分專題刊載有關歐美主要出版大國的研究性文章。

2.《學術出版》(Scholarly Publishing)季刊,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刊主要刊載有關學術著作的編輯、印刷和發行方面的研究性文章。

從學術研究專著方面來看,歐美所取得的成績是非常顯著和突出的,可以用數量多,涉及面廣來概括。據不完全統計,在國際上已經出版的英文版出版研究專著就達100多種。這些專著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論述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論述圖書出版,如《圖書出版的經濟因素》,(美)小羅伯特佛萊特著,1987年出版;有的從商業的角度來論述,如《圖書出版的商業性》,(美)伊莉莎白吉瑟著,1985年出版;有的則從文化的角度來論述圖書出版,如《二元文化:美國平裝書出版》,(美)肯尼斯大衛著,1984年出版;有的則從地緣角度來論述,如《非洲的出版與圖書發展》,(英)漢斯繹爾著。

2.主題涉及面相當廣泛,包括出版、編輯、包裝設計、印刷生產和發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
出版類:《出版概論》,(英)史坦利昂文著。該書自20世紀20年代出版以來,已經再版多次,被譽為出版聖經。本書深入地總結了出版工作的實踐經驗,論述了書籍印裝、發行以及版權貿易等問題,是一本了解圖書出版業務的指南性工具書。

編輯類:從這些國家的出版統計來看,研究編輯學理論的專著幾乎沒有,大多數著述均是論述編輯工作或編輯技巧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編輯原理》,(美)亞瑟普羅特尼克著。該書論述了編輯在實際工作中所必備的技能,以及對編輯的素質要求,並闡述了編輯與作者在出版工作中的微妙關係。

包裝設計類:《圖書的包裝設計》,(美)艾德里安威爾森著。該書是一本關於書籍包裝設計實用基礎知識的權威性工具書。

印刷類:《圖書印刷指南》(Bookmaking: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Design),(美)馬歇爾李著(Marshall lee)。該書除了論述印刷成本核算、印刷工藝革新等問題之外,還詳細說明了美國圖書的印刷標準與規格要求。

發行類:《圖書銷售概論》,(英)湯瑪斯喬伊著。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有關圖書發行和銷售的基本知識和實踐經驗,並涉及發行管理、發行規範、發行通路等問題。

四、發展高等出版教育,培養出版研究人才
從全球範圍來看,出版教育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歐洲和北美主要出版大國,如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的出版教育起步較早,發展得較快;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第三世界相對來講則比較慢。出版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內部培訓可以由行業協會、有關組織和私人機構來提供。公司可以組織新雇員進行培訓、開展調查研究、安排學院內部實習和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還可為中高級管理人員組織培訓。公司或公司支持的協會可以參與政府制定的正式培訓專案。總之,歐洲的出版培訓是以出版行業為主導的,是以正式的國家標準為基礎的。北美則是以學校為主導,培訓標準和內容呈現的形式是多樣化的。

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出版商以學徒、社內培訓等形式獲得出版經驗,是透過觀摩他人來學習的。由於出版既具有藝術性又有科學性,同時由於其規模小,產品品種多和持久的創造性,所以從本質上講,出版不同於其他任何工業。出版業要求眾多而穩定的雇員。其不足之處就是女性多於男性,而女性工資低,工作時間長,且職位低,一半從事編輯助理、發行助理、銷售代表和秘書等職。實際上,這是一個無人想做而且也不會致富的行業。不過,經過一代又一代,這種培訓方式還在發揮著作用,像麥克米蘭、法伯斯、斯克里布納斯和麥格羅希爾等商業出版社,大學出版社如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和多倫多大學出版社都成了全國性的培訓基地。

到了20世紀70年代,圖書出版開始經受外部因素的影響,有技術的、經濟的、離心的和向心的。一方面,技術帶來了小出版社數量的增多。電子出版和辦公影印設備降低了 開業投資成本,原則上使得每位作者和每家機構成為潛在的出版者;另一方面,為了從經濟方面考慮,許多大型出版商裁員以便節省一般管理費用,增加了對社外力量的依賴,尤其是在編輯和設計方面。支撐社內培訓的機構由此受到削弱。

與此同時,資訊網路的潛在商業性使得向心力開始發揮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一股前所未有的收購、兼併和合併出版社的狂潮席捲歐美,新資本進入出版領域。電腦進入了從作者到發行的出版的每一個環節。電腦還衝擊著圖書:電子出版物與印刷品、資料庫、CD-ROM光碟並肩同行,出版專案在規模和成本上都擴大了。出版和出版實體隨著跨國企業的增多真正變成全球性的了。隨著出版業規模的擴大以及外部投資的進入,出版業逐步成為資訊產業,結果必然是更多地追求利潤,而忽略了作者隊伍的培養。出版業也開始和其他產業一樣好大喜功:公式化出版擴大,圖書連鎖店隨之擴大。預付版稅直線上升,編輯走馬燈似地從一家出版社到另一家出版社。

近年來,國際間兩個不同的國際組織相繼建立,兩者以不同的方式但都專門致力於出版培訓。19894月,來自加拿大、美國、英國、澳洲和法國的教育工作者和出版商在加拿大西蒙弗雷瑟大學召開了首屆國際出版教育大會,與會者一致同意籌備成立國際出版教育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ublishing Education, IAPE),並於次年正式宣佈成立。它以教育工作者為主,是一個由教育工作者、編輯、設計人員、出版商、圖書館館員和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促進和加強與教育和圖書出版有關的個人、學術機構和專業組織之間的資訊交流。

歐洲書商和出版商培訓組織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Bookseller and Publisher Training Organizations in Europe, ABPTOE),是一個區域性的出版培訓機構,會員主要來自英國、法國、德國、波蘭、荷蘭和西班牙。其宗旨是協調歐洲國家培訓組織之間的出版培訓活動,加強出版培訓合作,幫助尚未建立培訓組織的國家,尤其是東歐國家建立培訓組織,致力於歐洲國家出版高等教育的發展,促進成員組織之間就培訓課程內容和出版教育研究進行的資訊交流。它舉辦的項目包括有關合作出版、法律問題、銷售和發行等問題的研討會和為出版社經理開辦出版課程。

從出版教育開展的形式來看,出版教育大體有3種模式,即法國式、英國式和北美式(美加式)。所謂法國式,其特色就是政府積極參與。法國的出版教育是在出版界、綜合性大學、技術學校和政府機構的共同努力下發展起來的。所謂英國式,是指非正規與正規出版教育並舉的特色。英國的出版教育經歷了一個從非正規出版教育到正規出版教育(高等出版教育)的發展過程。而所謂的美加式則是指以學校為主導,培訓標準和內容多樣化的一種辦學模式。

從課程設置來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大學出版(圖書)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特徵。理論與實踐這個問題,具體到出版教育當中,就不僅僅是指把實踐作為理論來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把出版理論在出版實際工作中加以運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方面,法國巴黎第13大學出版專業開設的高級出版專家研究證書課程具有顯著的特色。該課程是出版專業研究生課程,學制為1年,開設10門課程,共500個課時,其中理論教育占總課時的60%,出版社實習占40%。這樣一來又強調了出版理論的教授與掌握具體技術相結合的重要性,兩者基本上保持平衡,使學員能夠學以致用。

綜觀歐美各國開展出版研究活動的情況,應用研究成績突出,理論研究有些不足。此外,由於圖書出版已經成為國際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出版研究勢必要國際化。目前歐美出版界有關人士已經開始醞釀組建國際出版研究協會,並提出21世紀的出版研究方向:出版史研究、版權研究、出版國際化、出版經濟學和出版社會學。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76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