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超連結在出版中的運用
2013/03/18 21:52:06瀏覽393|回應0|推薦1

2013.1.23 《出版發行研究》2012年第12期/劉東風

hyperlink with publisher

文本之間透過超連結的聯通,構成互相關聯的知識網路,打破了線性印刷文本對人思維的束縛局面。恰當運用和借鑑網路超連結技術,適應「碎片化閱讀+超連結閱讀」的變化,紙媒產品必將更加符合閱讀方式變化的需求。

所謂超連結是指從一個網頁指向一個目標的連接關係,這個目標可以是另一個網頁,也可以是相同網頁上的不同位置,可以是一段文本或者是一個圖片以及音訊和視訊,一個電子郵寄地址,一個檔,甚至是一個應用程式。

超連結是網路的核心價值之一,文本之間透過超連結的聯通,構造成互相關聯的知識網路,更加符合人類的思維模式,打破了線性印刷文本對人思維的束縛局面。於是,網路時代的年輕一代在超連結內容呈現面前,其「超連結閱讀」已經成為習慣,而「碎片化閱讀+超連結閱讀」模式,更是讓傳統的出版方式越來越不適應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因此,在新媒體和電子閱讀時代,突破傳統定勢,按照「海量專業資源的結構化聚集」的特點,恰當運用和借鑑網路超連結技術,使紙媒產品適應年輕一代的新閱讀方式與需求,實現「紙媒與數位媒體的無縫互動」,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命題,同時也是傳統出版編輯技術與時俱進轉型的關注點。

一、超連結技術在紙媒出版中借鑑與運用的價值
超連結技術培養了年輕讀者「超連結閱讀」模式習慣的形成,讀者從頁面的一段文字點擊所連結的名詞解釋或相關知識介紹,點擊所連結的音訊與視訊,或是點擊進入社區互動頁面,同樣,從音訊視訊的閱讀也可反過來點擊所連結的文字。這種超連結閱讀已經徹底打破了單品種圖書的閱讀模式,超連結的存在滿足了閱讀者加強資訊之間的聯繫,獲得更多的資訊和知識的目的,「使人們擺脫了傳統的線性閱讀的束縛」,從讀者閱讀的角度,我們會發現為什麼紙質圖書離年輕讀者越來越遠的的原因。因此,改變紙媒的出版方式,打破原有編輯模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1.提高內容的知識拓展性,滿足讀者閱讀需求
超連結閱讀的編輯方式早在十年前就有編輯關注.比如一些教輔讀物的編輯,編輯將正文中各章節的知識點專門提煉出來,便於學生對各知識點的拓展理解。而2004年中華書局《正說清朝十二帝》大獲成功,成為當年的暢銷書,其功勞有一部分屬於該書的連結設計。為了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拓展讀者的知識面,責任編輯在描寫每一位皇帝的章節最後,都會附上「個人小檔案」及「相關閱讀書目的推薦」,這樣的編輯設計,豐富了讀者的知識,拓展了讀者的閱讀視野,也為讀者的深度閱讀提供了連結的方向。應該說,在出版編輯中,編輯有意識地在不傷害作者原文的基礎上,借鑑超連結技術對原文進行有效的知識拓展延伸,能有效地激發並保持讀者對閱讀的興趣,拓寬讀者的知識面,並促進年輕讀者深閱讀的欲望。

2.超連結編輯方式為紙質出版向電子出版轉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超連結是網路的核心價值之一,電子出版物的主要傳播介質就是網路,因此它當然也繼承了網路的「超連結」功能。應該說,當前的電子書簡單地將紙質圖書的文本轉化為數位形式在閱讀器上閱讀,這僅僅是電子出版物的初級階段,成熟的電子出版物一定是基於網路平臺的集文本、圖片、音訊、視訊於一體的閱讀形態,同時,優秀的電子出版物一定是經過編輯加工的智慧產物。因此,圖書編輯借鑑並運用超連結技術去編輯紙質圖書,恰恰是為優秀作品轉化為電子出版物提供了良好的編輯方塊架,可以使電子出版物賦以更大的創意力量。

hyperlink with publisher01

二、超連結技術運用對傳統編輯的素質與技能要求
在碎片化閱讀和超連結時代,傳統出版編輯首先應成為一個成熟的網路閱讀者,以此研究網路閱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特性,同時,必須具備超連結技術的相關知識。

1.深入研究讀者的閱讀特性和習慣
習慣於網路閱讀和超連結閱讀的讀者的思維方式是非線性的。我們可以這樣形容這種超連結閱讀:

「一次源於超連結的行程,是一列不知開向何方的火車,起點雖然確定.但終點總是未知。」而網路文本閱讀將成為一種碎片化閱讀,讀者以超連結為紐帶順利實現了在不同資訊碎片之間的閱讀切換。因此,如果我們不去深入研究這種閱讀特性,我們便無法編輯出適應讀者閱讀的讀者。比如,這種資訊碎片的閱讀切換有何特點,一般在哪一個資訊或是知識關鍵點切換,需要哪種樣式的呈現,希望切換成怎樣的知識拓展面和層次等等。

2.了解網路超連結應用技術
網路的超連結是指在電子電腦程式的各模組之間傳遞參數和控制命令,並把它們組成一個可執行的整體的過程,指從一個網頁指向一個目標的連接關係,所指向的目標可以是另一個網頁,也可以是相同網頁上的不同位置,還可以是圖片、電子郵寄地址、檔、甚至是應用程式。這技術雖說是程式師的工作,但我們並不是要學習程式設計技術,而是要了解超連結模式的邏輯關係,了解內部連結、錨點連結和外部連結類型,了解文本超連結、圖像超連結、E-mail連結、多媒體檔連結、空連結等連結化物件。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提煉出能夠適用於紙媒編輯的技術。

3.透過新媒體知識的學習提高整合技術資源能力
作為出版編輯,必須掌握各類新媒體知識技能,提高新技術在編輯上的整合能力。比如新近興起的二維碼技術為習慣於超連結閱讀的讀者提供了紙書閱讀與智慧手機閱讀完善結合的拓展空間。比如二維碼技術在紙媒上的運用,當下已經有一些出版社開始試水圖書上使用二維碼,其功能一是實現圖書多媒體化,二是圖書融合線下線上體驗。而二維碼內容的編輯尤其需要圖書編輯具有超連結的思維方式,將圖書內容與所需拓展的知識點以及文本、音訊、視訊集合於二維碼中。

hyperlink with publisher02

三、超連結技術運用的編輯思路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超連結技術會有不同的新呈現方式和模式,出版編輯要不斷轉變思路、拓展視野、提高技能,以應對變化和讀者多樣化、差異化需求。從當下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模式而言,筆者認為紙質圖書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超連結編輯。

1.文本空白拓展連結拓展內容
法國作家梅里美曾說:「作詩只能作到七分,其餘的三分應該由讀者去補充。」但在高度資訊化及知識爆炸的今天,我們透過編輯的智慧去提高「三分」的知識拓展內容,則會拓展讀者更寬的視野及引起發更多的思考。如《正說清朝十二帝》的編輯一般在每一章節的最後,用幾頁將前一章需要拓展閱讀的內容集中進行編輯,促進讀者領悟內容及知識延伸。

2.有效整合新技術模式資源分享
二維碼技術的產生及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普及,給紙媒產品的超連結編輯提供更大的舞臺。編輯可以圍繞圖書本身的內容,在圖片、視訊上下工夫,即編輯拓展內容的音訊、視訊,可以是作者的講述視訊,或是為圖書內容素材專門創作的微電視,更可以是為這本書製作的專有網頁,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為這本書或是這套書提供的網路讀者互動論壇,提供分享和研討閱讀體會的空間,增強用戶體驗。這些都可以集合在二維上並印製在圖書上。

hyperlink with publisher03

四、超連結技術運用的前景
隨著數位出版技術的成熟和數位閱讀習慣的形成,傳統編輯一定會向數位出版編輯轉型,兼有紙質出版編輯能力和數位出版編輯能力於一體者為優,雖說是數位出版,但優秀的作品必須是經過編輯的智慧加工才能呈現。最關鍵的是,無論是紙質出版還是數位出版將來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一定會形成出版內容集中與分散傳播並彼此互動的局面,滿足讀者最大信息量和知識量吸收的需求。

1.紙質出版的超連結只是新技術借鑑與文本拓展
紙質產品由於其載體的特質,載體的紙張是平面的,內容是線性的。而我們引用網路技術中超連結概念及技術,是滿足讀者思維的邏輯性與發散性的閱讀與思考需求,使之相互補充、相互合作的。比如閱讀一本小說的圖書,當讀到某個人物或情節時,我們的大腦自然而然就會努力調用已擁有的知識,甚至運用自己的猜測與幻想能力來輔助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紙質圖書頁面上主動提供並連結他們需要拓展的知識.是一種比較好的閱讀體驗。但是由於紙質圖書的局限性,超連結技術在圖書中的運用也只能適可而止,僅作為紙本閱讀知識拓展的手段。

2.超連結技術在紙媒與數位產品互動的模式中體現巨大增值潛力
傳統編輯轉型的關鍵是在紙本產品的整體策劃時,便將數位轉化考慮在內,達到彼此互動的目的。比如在書稿的編輯加工過程中,編輯便應有超連結加工的意識,將圖書中需要拓展的內容進行整理、尋找、增加。這種供超連結的內容除文字外,可以是圖片、圖表、視訊、音樂、圖表、網頁、社群工具等等,同時,將可以在紙質上呈現的運用到紙質上,可以在網路及閱讀器上呈現的全部編輯進數位版圖書中。同時,策劃好紙質產品與數位產品互動的介面,用「推」、「拉」的方式促進讀者兩種不同載體的閱讀與互動。在這樣的編輯模式基礎上,超連結技術在出版中的運用將會體現巨大的價值和潛力。

「每一種傳播方式造就了一種新的媒體,每一種媒體又造就了新類型的編輯。」對紙質產品的升級與傳統編輯的轉型,應充分認識到出版與科技融合的蝴蝶效應,媒介融合的催生作用,關注和研究網路碎片化閱讀和超連結閱讀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恰當借鑑和運用超連結技術,打破紙媒線性閱讀的局限,使紙媒產品更適合當代年輕人的閱讀。

參考文獻
[1]本課題組.2010年出版傳媒集團主要困難與問題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1(6)。
[2]鐘軒初.科學發展促繁榮,改革創新譜華章[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11-8。
[3]孫壽山.數字出版產業的新業績、新挑戰、新舉措[J].現代出版,2012(5)。

hyperlink with publisher04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740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