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爾蘭】國寶級暢銷書作家梅芙.賓奇病逝
2012/08/30 21:12:38瀏覽1222|回應0|推薦2
2012.8.3  晶報/陳一吒編譯

maeve binchy

愛爾蘭女作家梅芙.賓奇(Maeve Binchy, 1940-2012)於當地時間730在都柏林病逝,享年72歲。賓奇不僅是愛爾蘭國寶級暢銷書作家,也是整個英語世界頂級暢銷書作家,擅長溫婉且戲劇性的言情小說,被媒體稱為「愛爾蘭瓊瑤」。她的作品已在全球售出超過4,000萬本,被翻譯成37種語言。愛爾蘭總理肯尼痛惜愛爾蘭「失去了一個國寶。」

在以色列踏上寫作旅程

賓奇於1940528出生在都柏林郊區達爾基。她是家裡四個孩子中的老大,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一名護士。「在我的記憶裡,我有一個快樂的家庭,那裡充滿了歡聲笑語,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快樂。我的母親很能幹,比如能取出卡在喉嚨裡的骨頭。」賓奇在個人官方網站上寫道。

孩童時期,賓奇曾在都柏林一家修道院學校學習。回憶起那段時光,賓奇說:「我們都去都柏林上學、工作,我們的房子離那裡大概10英里。那時我充滿熱情,愛做白日夢,迫切希望出名和成為一名「聖徒」——安安定定的「聖徒」,不需為信仰受罪或赴死。」對於學習,賓奇表示自己很幸運能夠相對快速地學到老師所教的知識,但可惜自己對那些並不感興趣。「雖然每次考試我都可以通過,但我並不能取得老師的歡心。我長得有點胖,對遊戲一竅不通,這對一個小女孩而言太不可思議了,但我依然很開心,很自信。原因很簡單,我的父母親在家教我,他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棒的。兒女在他們眼中,即使是鵝也都是天鵝。對我而言,這是比美貌和財富還要貴重的禮物。」賓奇說。

1960年,賓奇獲得都柏林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多所女子中學教授法語、歷史和拉丁文。教書期間,學生的家長對賓奇的教學工作十分滿意,贈給她以色列的機票作為感謝。生命中永遠充滿了不可思議的轉折,正是由於這份禮物,賓奇從此踏上了寫作旅程。她在以色列的集體農場找了份工作,這期間,她每星期都會給千里之外的父母親親寫信,傾訴在這個瀕臨戰火的國家的所見所聞。「在以色列時,我經常寫信回家,向他們描述那些華麗的冒險,但特意刪去了一些他們沒必要知道的事情,比如和外國人戀愛。父母親對我這些信件感到震撼,他們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打出來,寄給《愛爾蘭時報》,這後來也促使我成為一名作家。」有意思的是,賓奇的父親將其中一封書信投給《愛爾蘭時報》,獲得了18英鎊的稿費,而那時的賓奇在學校教書月薪僅16英鎊。

maeve binchy01

受丈夫鼓勵寫小說

從以色列回到愛爾蘭後,賓奇繼續教書,但也為報紙撰寫遊記。1968年,她進入《愛爾蘭時報》,成為記者、編輯和專欄作家。

後來,賓奇遇上了作家戈登.施奈爾。1973年,為了追隨未來的人生伴侶,她申請調至《愛爾蘭時報》倫敦分社,四年後,她幸福地嫁給了施奈爾。「母親曾希望我將來能嫁給醫生、律師或者會計師,結婚後住在都柏林。但她發現其實這遙遙無望,我過於吵鬧,根本不是當職業好太太的料。我喜歡在偏遠的地方度假,那裡不會遇上那些未來社會上的領軍人物(醫生、律師、會計師),不會在廉價船隻的甲板上度假,也不會在以色列的集體農場工作。為了我的幸福,母親後來只好放棄了這個想法。」賓奇說。

施奈爾給予了賓奇很大鼓勵。「他相信我能做好任何事情,就好像多年前父母親對我的信任那樣。我開始寫小說,回響還不錯。」在早期的寫作中,賓奇將故事背景設在都柏林和倫敦,透過尖銳而又不乏幽默的筆觸描寫居民的生活。1982年,在施奈爾的鼓勵下,賓奇出版處女作《點一根廉價蠟燭》,該書成為暢銷書榜的第一位。賓奇隨後出版的《回聲》和《丁香公車》兩部小說,曾被拍成電視。《朋友圈》拍成一部由明妮.德賴佛主演的電影;其他作品還包括《螢火蟲夏天》和《庫柏海灘》。1996年問世的《晚間課程》,在《星期日泰晤士報》十部暢銷書排行榜上,曾連續17週排名第一。1999年,《塔拉路》被美國脫口秀女王歐普拉.溫芙蕾選為每月推薦好書後,賓奇在美國的聲望開始大增。

maeve binchy02

一度宣布退休

2000年,賓奇曾宣布《斯嘉利.費瑟》為自己最後一本小說,導致超過800人寫信到《愛爾蘭時報》抗議。可她說,「許多出版商寄希望於小說的色情描寫,我不能那樣做,也不會做。」

2002年,賓奇又出版了小說。同年,由於患上心臟疾病,醫生嚴格限制了她的活動。在醫院候診室的那段時光,她傾聽患者們的談話,並於2009年據此出版了小說《心靈與靈魂》。

最近幾年來,儘管深受關節炎和心臟疾病困擾,賓奇仍堅持寫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位流行作家,人們常在度假時買我的書。」賓奇曾在採訪中說,「很幸運,我生活在平裝書有大量市場的時代。」

2010年,《小心法蘭克》面世,同年,她獲得「愛爾蘭圖書獎」終身成就獎(1999年她還曾榮獲英國圖書獎的終身成就獎)。她的新作《冬季裡的一週》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出版。

兩年前接受採訪時,賓奇曾表示自己喜歡處理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如果我遇見希特勒,我想我會寫些正面的故事。」賓奇還透露:「我曾打算寫一本有關復仇的小說,這是我唯一沒有完成的故事。我無法想像出一個復仇的人是怎樣。」

如果要給年輕作家些建議,賓奇說:「哦,別自以為是。」

maeve binchy03

愛爾蘭痛失「國寶」

近期,賓奇曾在網站上寫道:「這些天,我感覺身體不太舒服,我不能像以往那樣四處和人們見面。但收到讀者的來信,我依然非常開心,儘管我得花一些時間去回覆。」她最近的一次露面是在上個月的達爾基圖書節上。

730,賓奇在都柏林病逝,當時丈夫陪在他身旁。愛爾蘭總理肯尼沉痛地表示:「我們失去了一個國寶。」愛爾蘭總統希金斯也說:「賓奇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專欄作家,全世界數百外人為她的作品著迷。」

731早上8時,好友們紛紛在社交網站「推特」上哀悼。愛爾蘭演員艾米.赫伯曼寫道:「梅芙.賓奇,一個真實的、出色的、有才能的、鼓舞人心的女性。」美國當代暢銷作家哈蘭.科本表示:「聽到賓奇去世的消息,我非常悲傷。」

maeve binchy04

鏈結:賓奇筆下的浪漫愛情故事

賓奇共出版了16部小說,4部短片小說集,一部戲劇和一部中篇小說。《朋友圈》是她早期最具國際影響的作品,也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敦實、善良的鄉下姑娘班妮,敏感、淩厲、寄身修道院的孤女伊芙,漂亮但工於心計的都柏林女孩納恩,以及英俊但感情游離的白馬王子傑克,聚首都柏林大學,他們不同的出身塑造了各異的個性與人生追求。班妮寬厚的稟性吸引了傑克;愛情的溫度溶化了伊芙內心的堅冰;欲躋身上流社會的納恩主動向貴族維斯特華德投懷送抱,奉子成婚的招數失敗後,她轉而引誘曾經傾心於她的傑克;不明真相的傑克決定放棄班妮,承擔責任,與納恩完婚……在賓奇的筆下,成長是一段色彩斑斕的歷程;愛情、友情、親情,給人的,不只是煩惱,更多是溫暖與感召。

一張機票改變命運——從中學老師到暢銷書女王梅芙.賓奇1940528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外一個小村莊,其父任律師,其母為護士,家有一兄兩姊,童年時代在小鎮達爾基(Dalkey)生活,這段成長經歷對她有著深遠影響,在後來的許多作品勾畫鄉郊生活的描寫中都能看到烙印。孩童時期,賓奇在都柏林基利尼(Killiney)聖子修道院學校學習。1960年獲得都柏林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之後的八年,她在多所女子中學任教,教授法語、歷史和拉丁文。在一所猶太學校教書期間,學生的家長對其教學工作十分滿意,贈與以色列的機票作為感謝。生命中永遠充滿了不可思議的轉折,正是由於這份禮物,賓奇從此踏上了寫作旅程。她在以色列的集體農場找了份工作,這期間,每星期都會給千里之外的老父親寫信,傾訴在這個瀕臨戰火的國家的所見所聞。賓奇的父親將其中一封書信投給《愛爾蘭時報》,獲得了18英鎊的稿費,而那時的賓奇在學校教書一個月的薪水僅16英鎊。賓奇預感她創作的年代到來了,那年她23歲。回到愛爾蘭後,賓奇繼續教書,但也為報紙撰寫遊記。1968年,她成為《愛爾蘭時報》女性專欄主編。

1973年,追隨她未來的人生伴侶,賓奇申請調至《愛爾蘭時報》倫敦分社,四年後,她幸福地嫁給了戈登.施奈爾。賓奇繼續在《愛爾蘭時報》供職,同時也進行戲劇和短篇小說創作。1976年,《我的第一本書》出版,收集了賓奇的報紙專欄作品。賓奇的短篇小說集隨後分別於1978年,1980年出版。1982年,出版處女作《點燃一支小蠟燭》(Light a Penny Candle),該書位列十部暢銷書中的第一位。43歲時,梅芙.賓奇已經成為了聲名遠揚的小說家。她依然保持著通俗小說的創作,以普通人為主角,描繪友情和小城鎮生活。隨後出版的《丁香公車》The Lilac Bus1984,紫色公車)和《回聲》(Echoes1985)兩部小說,曾被拍成電視。《朋友圈》(Circle of Friends1990,她們愛的故事)拍成電影;其他作品還包括《螢火蟲夏天》(Firefly Summer1987,螢火蟲之夏)、《銀色婚禮》(Silver Wedding1988,銀婚)、《庫柏海灘》(The Cooper Beach1992,銅椈)和《鏡湖》(Glass Lake1994,玻璃湖)。1997年問世的《晚間課程》(Evening Class,夜間班),在《星期日泰晤士報》十部暢銷書排行榜上,曾連續17週排名第一。《塔拉路》(Tara Road,泰拉路)1999年出版,被美國著名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歐普拉選為每月推薦好書後,賓奇在美國的聲望開始大增;該書的全球銷量也突破百萬。賓奇遂成為整個英語世界最受追捧的頂級暢銷書女王。1999年,她被授予英國圖書獎的終身成就獎。2000年,《紅羽毛》(Scarlet Feather,紅色羽毛)將她的創作帶到新的高度。

《山楂林的故事》(Whitehorn Woods,白角森林)200620068月初版的作品,曾高居英格蘭《衛報》、愛爾蘭《獨立報》、加拿大《蒙特利爾報》和美國《紐約時報》等報紙的暢銷圖書排行榜首位。講述愛爾蘭羅斯摩爾鎮外的一片山楂林,連同林中那個相傳非常靈驗的聖安娜井,是鎮裡人心靈的慰藉與寄託。人們在此留下無盡的溫馨記憶,以及段段難以言傳的感情。新開闢的公路即將穿過山楂林,毀壞聖井。於是,人們紛紛訴說起自己與聖安娜井相聯的人生往事……失落的靈魂發出了幽微的低語,而深藏於心的愛也終於蕩溢出陣陣暖意。《山楂林的故事》透過二十多個不同的角色,講述了有關貪婪、出軌、禁戀、犯罪、精神困擾、獨身生活、現代職業婦女困境等問題的故事,筆觸生動而感人。作者以絕妙的手法,使一系列故事結合成渾然一體的長篇小說,同時展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度」和「文學宗師的技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678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