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1 13:49:52瀏覽588|回應0|推薦2 | |
2012.12.10 中國文化報/叢林 「現在,我不想繼續寫作了。我把一生都獻給了小說,讀小說、寫小說、教小說。我已經將擁有的天賦發揮到了極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79歲的美國作家菲力浦‧羅斯這樣總結自己半個多世紀的寫作生涯。 羅斯的「退休」意味著2010年出版的《復仇者》是他最後的一部作品。1959年,他的第一本著作《再見,哥倫布》,為他在美國文學界贏得了地位。從此,菲力浦‧羅斯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影響整個美國文壇。1969年,《波特諾的怨訴》使他一躍成為世界級的著名作家。時至今日,羅斯一共創作了31部作品。他的作品內容涉獵廣泛、寫作手法常變常新,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福克納獎、美國全國圖書獎、普立茲小說獎等。「所有重要的美國文學獎他都獲得了。近十年來,他常常入選諾貝爾文學獎最有競爭力的候選者名單。」 2005年,羅斯成為將著作刊印於聲望顯赫的「美國文庫系列叢書」的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國作家,這為他贏得了「文壇活神話」的美譽。「美國文庫系列叢書」所收錄的作家絕大部分是已經過世的、在美國文學史上已經蓋棺定論的經典作家。同年,《紐約時報·書評週刊》請200位著名作家、評論家、編輯等文壇重要人物推舉「過去25年來出版的最優秀的一部美國小說」,得票最多的前20部小說中,菲力浦‧羅斯的作品占了6部:《美國牧歌》、《反人生》、《夏洛克行動》、《薩巴斯劇院》、《人性的污穢》、《反美陰謀》,足見其作品對美國文壇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羅斯的文字敏銳犀利。批評家歐文說:「那些許多作家需要終其一生去刻意追求的東西——獨特的聲音、穩妥的節奏、鮮明的主題,菲力浦‧羅斯似乎立刻就全部把握了。」 羅斯被認為是一位用心靈創作的偉大作家,他的創作來源於對人生的感悟。「74歲那年,我意識到我的時間已經很有限了,所以決定讀自己喜歡的小說。過去3年,我未曾寫下一個字。多一部作品或少一部作品對我的文學生涯根本不會產生影響。」 菲力浦‧羅斯(Philip Roth, 1933-)是一位至今還活躍在美國文壇的重要美國猶太作家。美國文學批評家阿哈榮‧阿佩菲爾德(Aharon Appelfeld)曾評論說:「在我看來,菲力浦‧羅斯是一位猶太作家,不是因為他自認為是一位猶太作家,或者因為他人把他視為猶太作家,而是因為他用一種小說家講述他感到親切的事情那樣,寫出了一些名叫朱克曼、愛潑斯坦、凱佩史、他們的母親、他們的生活、他們生活中的溝溝坎坎。」應該說,阿佩菲爾德的評論是非常中肯的。縱觀羅斯的創作生涯,他的確以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敍說了美國猶太人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種意義上說,他與辛格、貝婁、馬拉默德三人共同構築了美國猶太文學的基本框架,或者說,共同成為支撐美國猶太文學這座殿堂的四根主要支柱。 羅斯在五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共獲得了22種文學獎項:如1960年和1995年分別因《再見,哥倫布》(Goodbye, Columbus, 1959)和《安息日劇場》(Sabbath’s Theatre, 1995)而兩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1986年和1991年分別因《反人生》(The Counterlife, 1986)和《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Patrimony: A True Story, 1991)而兩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批評界獎。另外,他還獲得「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普立茲小說獎」、「國家藝術獎」等獎項。 菲力浦‧羅斯 羅斯1946年到1950年間在威考希克中學讀高中。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有關歐洲移民的史料,並且深入瞭解了哈德遜河兩岸的移民情況。這為他後來在作品中寫下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1950年,他在紐華克羅特格斯學院註冊讀大學。翌年,他為擺脫紐華克狹隘的地方主義和抱著去看看美國其他地方的心理,又轉到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巴克乃爾大學就讀。在這所大學學習期間,他幫助創建並參與編輯了《其他等人》(Et Cetera)雜誌。羅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哲學,或類似的東西》(Philosophy, Or Something Like That, 1952)就發表在這份雜誌上。195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英語學士學位。1955年,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參軍,但因在訓練中背部受傷,又被退了回來。此後,羅斯又回到芝加哥大學攻讀英語博士學位。1957年,因某種原因,他放棄了學業。 到1957年為止,羅斯一共發表了七部短篇小說,其中有兩篇獲獎。隨後,他獲得霍頓‧米夫林文學研究基金和古根漢研究基金的資助,於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再見,哥倫布》。從1960年起,羅斯開始在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任教。兩年後,又到普林斯頓大學做住校作家。在這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隨波逐流》(Letting Go,1962)。這部小說描寫芝加哥和紐約等地年輕猶太知識分子的生活。他的創作可以說自此大作迭出,卷帙浩繁。到目前為止,他發表了共計三十餘部作品,其中包括三大系列小說(「朱克曼系列」、「羅斯系列」、「凱佩史系列」)和其他非系列小說、非小說、文集等。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羅斯筆耕不輟,接連出版了多部長篇小說,如《人性的污穢》(The Human Sta in, 2000)、《垂死的肉身》(The Dying Animal, 2001)、《反美陰謀》(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2004)、《退出的幽靈》(Exit Ghost, 2007)以及「報應系列」中短篇小說(《所有的人》(Everyman, 2006)、《憤怒》(Indignation, 2008)、《謙恭》(The Humbling, 2009)、《報應》(Nemesis, 2010))。除小說以外,羅斯還出版了文集《閱讀自己和他人》(Reading Myself and Others, 1975)以及其他許多評論文章和短篇小說。 從時間上劃分,羅斯的創作大致可以分成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作品主要是指他在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一些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在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主要關注美國猶太移民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作品的基調是挫傷與抑鬱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一般都是過著邊緣人孤獨生活的年輕人。他們似乎不滿意於自己的時代和生存環境,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自己既愛又恨的家人。他們試圖突破心中的鬱悶,但卻不知道如何去做。有時即便是做了,也常常歸於失敗。羅斯從創作朱克曼四部曲的第一部《鬼作家》(1979)起,進入了創作中期。一般說來,在這一時期,羅斯由先前的探究性欲與猶太傳統等問題轉向了思考藝術與人生的契合。換句話說,藝術與人生的契合就是指猶太作家如何將自己的寫作與猶太民族文化以及利益相結合的問題。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羅斯進入了晚期創作階段。在這一期間,他的小說創作部分地重複了以前的關於性欲與猶太傳統、猶太人在現代社會的生存問題、美國政治與反猶主義、文學創作與猶太作家使命等主題。與此同時,他還以嶄新、深厚的筆觸書寫了對其父輩的敬仰與愛戴。1991年出版的《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一部小說。 美國文學批評界對羅斯早期的創作褒貶不一。不過,總體說來,批評界對羅斯的創作還是給予積極肯定的,特別是對其中短篇小說集《再見,哥倫布》、「朱克曼系列小說」等給予充分的肯定。其中,美國文學批評家莫里‧鮑姆加登和巴巴拉‧格特福萊德的意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認為,貝婁的創作在寫法上摒棄了福樓拜、喬伊斯、海明威等現代主義小說家所特有的冷峻、嚴肅、狡黠、雕琢的風格而顯得格外地鮮活與新穎。當然,美國的另外一些批評家,如萊斯里‧菲德勒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挖苦道:紐華克終於發現了自己的桂冠詩人——一位像這座城市本身一樣「庸俗、怪裡怪氣、敏感、憂鬱以及骯髒」。菲德勒的觀點代表了當時猶太社區一些保守人士的看法。他們當中有的人甚至把羅斯視為反猶主義者,認為他把猶太人寫成墮落和好色的傢伙,其意是在引導讀者以為這個世界沒有猶太人會更好些。曼‧布克獎評審委會中一位名叫卡門·卡利爾(Carmen Carllil)的評審委員則乾脆稱她「根本就不認為他(羅斯)是一個作家」。這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批評,一方面反映了美國保守的猶太社會抱殘守缺的心態和其他看重「道德」的批評家的一些成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一代猶太移民及其後裔急於突破厚重的民族文化重圍所做出的努力。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