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0 深圳商報/謝晨星
英國推理女作家約瑟芬.鐵伊(Josephine Tey, 1896-1952)。生於1896年,逝於1952年,原名伊莉莎白.麥金托什(Elizabeth MacKintosh),是與愛葛莎.克莉絲蒂齊名的偵探小說女王,被譽為「一生沒有任何失敗作品的大師」,特立獨行,一生未婚。
無論是不是偵探小說迷,你都一定聽說過《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上的慘案》,偵探小說女王愛葛莎.克利斯蒂和她的作品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可是,與她齊名的另一位女王級人物——約瑟芬.鐵伊多年來並不為國內讀者熟知,就連在偵探小說迷中,她的粉絲數量也遠遠達不到女王級別。要知道,鐵伊窮盡一生也只寫了八部小說。
但假如你因此忽略了鐵伊,那將是個巨大的錯過。也許沒有人能比鐵伊更「量少質精」,八部作品水準齊一、風格各異,這位神秘的推理小說女作家因此被譽為「一生沒有任何失敗作品的大師」。
對男人不感興趣的女作家
在偵探小說界,解謎是創作的核心。鐵伊也將此精神帶入生活,她狂熱地保護自己的私人資訊,使得挖掘她的生平本身就像在解謎。她成了一名僅以作品知名的作家。
「她的朋友圈子很小,平時與出版商保持距離,總是避開鏡頭,從不接受採訪」,施錚告訴記者,約瑟芬.鐵伊也只是她發表小說的專用筆名。鐵伊原名伊莉莎白·麥金托什,1896年出生於蘇格蘭的英佛耐斯(inverness),是水果商的女兒。她的另一個筆名戈登·達維奧特則是她發表劇作品的筆名,也是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名字。
從目前可知的資訊中,似乎看不到她幼年受過什麼文學薰陶。鐵伊從英佛耐斯皇家學院畢業後,在1915到1918年間於伯明罕的安斯特伊物理訓練學院就讀,課程包括醫學、指壓療法、物理理論、體操和舞蹈。在那個時代,這是很流行的課程。畢業之後,鐵伊先後在利物浦附近和坦布里奇.威爾斯的物理訓練學院中任教。後來,她把這段在學校就讀與任教的經歷寫進了1946年的小說《萍小姐的主意》(Miss Pym Disposes)裡,一個發生在一家虛構的萊伊斯物理訓練學院中的故事。直到1926年,她的母親去世,鐵伊回到家鄉照顧已經殘疾的父親。據說在這期間,她曾在當地的報紙和英格蘭評論上發表過一些短篇小說和詩歌。
「她從未結婚,也沒有資訊表明她有過戀人」,王星提到,鐵伊在作品中曾有這樣一段話:「一個成功的人總是從自身而不是從他人的身上尋求滿足——包括婚姻」,再加上她在小說中塑造了一系列獨立的女性,這些女性總是主動避免婚姻,這不得不讓人猜測,這些全是她個人婚姻觀的真實流露。
偵探小說才不是「針線活」
1929年,鐵伊以戈登.達維奧特為筆名發表了處女作《排隊的人》(The Man in the Queue)。據說,《排隊的人》是鐵伊為參加由Methuen出版社贊助的寫作比賽而在兩個星期之內創作的。在這部小說中,鐵伊塑造了「儒雅神探」亞倫·格蘭特的探長形象,成為之後貫穿其作品的核心人物。
鐵伊文學生涯的的第一個巨大成功發生在1932年,那一年她的劇作《波爾多的理查》(Richard of Bordeaux)由約翰.吉爾格爵士(Sir John Gielgud)執導並主演,連續上演十四個月之久,引起了全國性回響。鐵伊一生創作了12部獨幕劇和12部長劇,遺憾的是在她生前只有四部得以搬上舞臺。
有人說,鐵伊對戲劇創作的熱情要遠超小說,也有人聲稱「鐵伊把偵探小說當作每年要做的針線活」。然而鐵伊創作小說的態度十分嚴謹,鐵伊對細節的考究特別認真,小說中一些看似輕描淡寫的歷史故事均有史可依,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經過再三考證之後才下筆的。而且她無論是在名詞的運用還是對莎士比亞戲劇的引用上,都是精心選擇,不可能只是隨手寫寫。無論怎樣,鐵伊儘管寫了數目可觀的劇本,但沒有哪個能與她的偵探小說相提並論。
在《排隊的人》問世7年之後,鐵伊才推出了第二部小說《一先令蠟燭》(A Shilling for Candle)。這部最具奇情色彩的作品,次年便被希區柯克改編為電影。時隔10年,鐵伊創作了《萍小姐的主意》,她那姍姍來遲的小說創作高峰也終於出現。1948年,推理小說史上「從頭到尾沒有死人」的傑作《法蘭柴思事件》(The Franchise Affair)出版;1949年則是描摹家庭懸案、身分疑雲的《博來特.法拉先生》(Brat Farrar);1950年,《一張俊美的臉》(To Love and Be Wise)刻畫了一宗神秘失蹤案給小鎮帶來的影響;1951年,鐵伊發表了她最負盛名的作品《時間的女兒》,此書圍繞理查三世謀害囚於倫敦塔中的兩名小王子這一段歷史公案展開,被譽為歷史推理小說之最,在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票選的史上百大推理小說中名列榜首,在美國犯罪作家協會票選的的百大推理小說中位列第四,緊隨《福爾摩斯全集》、《瑪律他黑鷹》和《愛倫.坡短篇小說集》之後。1952年初,這位孤獨低調、不愛迎合讀者、多少有些清高寂寞的女作家與世長辭,逝世之際並沒有引起媒體的多大回響。她的最後一部作品《歌唱的沙》(The Singing Sands)在她去世後才出版,此書也成為格蘭特探長的謝幕之作。
我們得不到任何公開的資訊來表明鐵伊有過任何的羅曼史,儘管約翰.吉爾格爵士曾暗示說她在一戰期間經歷過一次「失去親人的哀痛」。鐵伊在小說中塑造了一系列獨立的女性。她們主動的避免婚姻。按維吉尼亞.莫里斯和格蘭特探長的話來說(後者曾在鐵伊的多數作品中出現過),「一個成功的人總是從自身而不是從他人的身上尋求滿足——包括婚姻。」而作者看起來也抱有同樣的觀點。
鐵伊文學生涯的的第一個巨大成功發生在1932年,那一年她的劇作《波爾多的理查》由約翰.吉爾格爵士執導並主演,這部作品引起了全國性的回響,並且幫助約翰.吉爾格爵士鞏固了他的地位。從此以後,二人成為了朋友,而且約翰.吉爾格爵士寫的一些回憶錄成為研究鐵伊生平的重要的資料來源。
儘管鐵伊寫了數目可觀的劇本,但沒有哪個在受歡迎程度上可以和她的第一個成功之作相提並論,有一種說法是在鐵伊的心目中,推理小說的重量無法和戲劇相比,這種說法建立在約翰.吉爾格爵士的評論之上,按爵士的說法,鐵伊把推理小說當作每年要做的針線活。這種說法掩蓋了鐵伊小說的高品質,其中最優秀的六部都是在她的晚年完成,同時,它也忽視了鐵伊對戲劇的矛盾心態。很多在鐵伊小說中出現的戲劇界人物都被描寫成不受人歡迎的角色,尤其是在《萍小姐的失蹤》中出現的愛德華.艾德里安,他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公認的國寶級的舞臺演員,被形容成「一副疲倦的神態」,看起來像隻「正在蛻皮的鷹」,他喜歡在鏡子裡研究自己,他對物理訓練學院一位教師——魯克斯小姐的求婚遭到了拒絕,因為這為女士認為戲劇界的人都是「落伍的老保守」,並把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稱為對一個好人的惡毒的譭謗,一場吵鬧的政治宣傳,一齣愚蠢的戲劇。在鐵伊最著名的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中,她進一步論述了這個觀點。
鐵伊愛好釣魚,騎馬,觀賞鄉間景色和電影。在她的作品中往往會出現關於釣魚和騎馬的情景。儘管有著蘇格蘭血統,鐵伊更喜歡英格蘭,她在1950年發表的推理小說《博拉.法來先生》就讚美了英格蘭的鄉間景色。
鐵伊把她的全部財產(總價值大概在26,718英鎊)和全部版權收入(大約50萬英鎊)都捐贈給了英格蘭國家信託基金。有趣的是,《一先令蠟燭》,一位女演員,也把全部財產交給了同一個基金。
1952年2月13日,鐵伊在倫敦的Stratham去世。很明顯,鐵伊事先以知道了她所患的致命疾病。卻有意的對她的朋友們加以隱瞞。她的一些戲劇界的朋友參加了她的葬禮,其中就包括約翰.吉爾格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