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漢字產生
2006/12/17 19:39:09瀏覽966|回應0|推薦2

漢字產生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作用,漢字是怎樣產生的,是什麼人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最為流行的是:「倉頡」造字說。

(一)「倉頡」造字
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韓非子》、《淮南子》、《說文解字》等書中都認為倉頡創造了文字。司馬遷、班固等史學家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還有的史籍,如《論衡》中說倉頡長著四隻眼睛,「仰觀奎星圓曲之勢,府察龜紋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文」。

但是,對於一種獨立發展又有相當久遠歷史的文字來講,它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在較短的時間內發明的。在原始社會,生產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極為低下,文字的產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任何人都無法經歷如此之長的過程,所以,倉頡造字之說是不可信的。我們還可以舉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早期文字成於眾人之手;而非一人獨創。中國的早期文字,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都有許多異體字。也就是說,同一個字有幾種甚至十幾種不同的寫法,如果是倉頡一個人發明,他為什麼要給自己和別人製造這麼多麻煩?荀子就曾經認為,古時候,創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眾人發明的,而倉頡的名字為什麼單獨流傳下來呢?因為他做了一些整理文字的工作。也就是說,在倉頜以前,文字已經產生,不過當時的文字還在初期階段,殊體異形,沒有定制,而倉頡的功勞正在於對這種形體不一的文字進行了整齊劃一的工作,因此他的名字世代被人們稱頌。

從「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這一說法,我們還可以分析出,文字記錄與古代的史官關係密切。至於倉頡的活動範圍,現在,在山東壽光,河南開封,河北南樂;陝西長安和白水等地都有倉頡墓、倉頡廟和倉頡造字台等遺蹟。其中以陝西白水縣的倉頡廟規模最大,長安縣的倉頡造字台保存尚好。儘管這些古蹟都是後人根據傳說附會後造出來的,但是也從另一側面說明,造字活動波及地域之廣,以及人們對文字發明者的崇敬。

倉頡本人曾被人們神化。《論衡》說倉頡長四隻眼睛,《淮南子》中說倉頡造字時天上下小米,夜裡鬼哭泣。這種想像雖離奇荒誕,但其中卻孕育著深刻的含義。人都只有兩隻眼睛,而倉頡卻比普通人多生了一對眼睛,無怪乎他能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辨鳥獸之跡,見常人之所不見,造出文字來。倉頡造出文字後,人的能力空前提高。人們利用這位比常人多一雙眼睛的倉頡的發明,不僅能看到千百里之外發生的事,而且能夠看到千百年前發生的事。這豈不是給世人也多添了一對神奇的眼睛嗎?至於「天雨粟,鬼夜哭」,則是對文字的威力的形象化的讚歌。文字的發明,使千百萬人的經驗得以流傳,也使那些在黑暗中活動的魑魅魍魎無所逃其形,無處隱其身。在文書上,歷史上,永遠記錄他們的劣跡、罪惡,鬼怎能不躲在黑暗的角落裡流淚哭泣呢?

因此,我們既不能將倉頡作書當作史實,也不能把它當作迷信簡單地完全摒棄,而應把它看作對現實事物所作的非現實的反映。這反映了人民對發明文字的祖先的無限景仰和欽佩,也表達了對文字產生及其價值的高度評價。把發明文字的功勞歸於倉頡,正像說伏羲發明畜牧,后羿發明弓箭,神農后稷發明種植,夏禹的父親鯀發明築城一樣、並不是在他們之前沒有這些活動和成果,而是後人將祖先的創造力人格化,賦於一身,這些傳奇才如此神奇動人,流傳不斷。

() 文字產生的基礎
我們認為文字的產生,首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它必須有兩個基礎:即語言和實物。沒有語言,便沒有文字。文字依附於語言而存在,是記錄和傳播語言的工具,這早已成為眾所周知的道理。

人們也曾用實物來傳遞資訊、表達感情。這種方式的特點是直觀,不用旁人多加解釋。據古希臘歷史學家記載,古代波斯人曾接到北方斯西德人的一封 「信」,裡面有一隻鳥、一隻老鼠、一隻青蛙和五支箭,這封信表達的意思是;波斯人聽著!你們能像鳥一樣高飛,像老鼠一樣在地下活動,像青蛙一樣跳進池塘嗎?如果不能,那你們就休想和我們打仗,當你們踏上我們國土時,我們就用箭射死你們!中國歷史上也常常看到一些用實物傳遞資訊的畫面: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劍,是示意讓他自刎。唐明皇贈楊貴紀細盒和金釵,是象徵商人要永遠廝守,不分離。送給流放者以「環」(還),表示結束放逐,允許回來。出示「玉玦」(決)示意永別或促使對方下決心……這些雖然是在有了文字以後的事,但也可看作是古代以實物傳遞資訊的遺風。

時至今日,用插草標表示出賣;用烽火表示戰爭警號;信上插雞毛表示十萬火急等,在某些民族中依然存在,並得到社會的共同理想,約定俗成,無需解釋。但是這類象徵性的實物畢竟數量太少,而且範圍也有限。複雜的大千世界以及人世間的種種情感、意念、行為、很多是難以用實物來表示的,而且這些記事也不易保存,這就促使人們進一步探索,於是便產生了後來的象形圖畫,並成為文字的源頭。

() 文字產生的過程
從語言、實物到文字,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為了幫助記憶,記錄和傳播知識資訊,人們進行了多種嘗試,結繩記事、契刻、圖畫和刻畫符號是文字產生的重要步驟。

所謂結繩記事(見上圖),是用繩子打結采幫助記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利用過這種方法。中國的古書上就有許多「上古結繩而治」的記載。例如《莊子》中說:「昔者……民結繩而用之。」直至現代,這種結繩記事的方法在中國邊遠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中還在使用個如雲南的哈尼族、西藏的門巴族、台灣的高山族等。哈尼族買賣田地時,就用單股麻繩打結來標誌田價,買賣雙方各執—根,以為憑證。在國外,波斯人、墨西哥人、秘魯人也都使用過結繩記事的方法。

契刻,是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種痕跡和記號,用以記事或幫助記憶。這也是古今中外曾廣泛使用過的方法。古代雙方訂約時,將兩塊木片合攏起來,在上面劃刻記號,雙方各執一塊,以幫助記憶,並有符信之意。《易經》、《北魏書》、《隋書》等古代史書中還記錄了當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無文字,刻木記契」的情況。直至近代,某些少數民族仍有採用此法的。雲南省博物館曾收藏有侗族的一根傳代木刻,木頭兩側刻有許多缺口,每一缺口代表著一件事情,以刻口的深淺表示事情的太小。據說每年在吃新米的時候,便拿出這塊刻木,由一位長者敍述每一刻口代表的事件,人們借此得知本村的歷史和其他各種事情。

契刻同結繩一樣,留下的只是代表某件事情的符號,而不是語言符號。它只能喚起對某種事情的回憶或想像,而不能表達抽象的思想和概念,只能記事而不能達意。因此,它雖然有著幫助記憶的作用,但還不是知識的具體記錄。

圖畫是文字發展的重要階段。由於勞動和生活的需要,上古人常把所觀察到的和自己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事物畫在所居住洞穴的石壁上。起初,這些記事的圖畫是非常生動而逼真的,人們一看便知道畫的是什麼。如想要人知道所說的是鹿,就精心地畫出一隻鹿。有時還同時畫幾件東西來表示一件事情。但時間久了,當人們習慣了這種圖畫之後,就不再畫得那麼複雜、細緻,只用幾根線條勾勒個大概輪廓,把原來畫的複雜圖畫,簡化成一定的圖案符號,人們見到這個符號,也就知道它所代表的是什麼了。這樣,圖畫就逐漸脫離了對具體事物的描繪,變為事物的一般意向的代表,可以拿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它。於是,圖畫便和語言相結合而成為交流思想的工具了。這就形成了原始的圖畫文字或稱圖形文字。

刻畫符號和刻畫文字大約出現在原始公社的後期,即新石器時代的發達階段。在西元前四千年的仰紹文化和其後的龍山文化遺址中,都曾發現了這種刻畫符號和文字。在中國山東莒縣陵陽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發現刻畫符號十八個,可以歸納為八種,我們舉四個為例:

不少學者認為它們就是文字,於省吾認為第一、二為「旦」字,第三為「錛」字,第四為「斧」字唐蘭先生認為第一為「靈」字,第二為「炅」字的繁體,第三為「斤」字,第四為「戍」字和「戊」(古為一字)。也有的學者認為是「代表個人或氏族的形象化的圖形標記」。它們屬於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約為西元前2800至前2500年。我們將其與更晚一些的甲骨文及金石銘文相對照,可以發現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有些刻畫符號,與青銅器上表示族徽的文字就更為相似。從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過程來看,這種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和刻畫文字與漢字的產生、發展是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的,它們是漢字的始祖,是中國文字的萌芽階段。( 2006.12.12 / 摘自中國圖書-之一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6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