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出版行銷通路變化的衝擊
2006/06/03 08:47:17瀏覽738|回應0|推薦1
文/蘇青林

常聽人提起,出版社直接與書店來往,受惠的是不是讀者?(這裡指的多半是價格優惠)我想答案是一半對一半錯,因為這通常和出版環境或現實問題有關,譬如為掌握更多的自主權,或更廣大的行銷通路。

在台灣,一般小型出版社或強調產銷分離的出版社,大多會轉交地區中盤或由一家總經銷,如此可節省倉儲空間、發書作業人員,以及查補、收賬、退書等一連串費用,且可降低呆賬或倒賬風險。易言之,出版社可以不必另設發行部門,編制在十人上下的出版社;若出書量每個月超過15本以上,或每週平均發新書在四本以上,可評估是否直接與書店往來,但須考慮原因包括:陳列空間受限,市場出版量的增加相對形成空間競爭,以目前台灣地區書店,每週新書出書量超過400種來看,只仰賴總經銷恐怕很難展現一定的績效。

總經銷商之所以無法兼顧,部分導因於本身利潤考慮,然而與其代理出版社的家數過多也有關,自然影響發、補書的品質。有一大部分受業務區域重疊,造成和區域經銷商間的競爭,如搶發新書、補書、拚折扣,使得一些較不出色的作品遭到提早撤架的命運;有關地區中盤或總經銷的發行結構問題,在台灣頗為複雜,很難一概而論。

對於出版社和書店直接往來,通常考量的應是掌握較多的自主權及搶市場先機,當然它可見的利益,是從中盤商到書店的折扣差所產生的利潤;可另外一個原因,是透過書店工作人員的情報回饋與提供銷售資料,可以快速且準確地了解公司出版之優缺點,同時能較全面性照顧到出版各類型書籍的發展動向,此點對出版種類繁多的公司而言,更突顯其必要性;另方面由公司培訓出來的營業人員,可深入了解本身產品,輔助書店作業人員的不足,對產品推廣可獲正面幫助。

相反地,出版社直接和書店往來,勢必增加倉儲、發行、財務、運輸等管銷費用。舉收賬一例說明:以往收賬若交由總經銷或地區代理商,則處理賬務對象,至少不會超過六家;一旦加強和書店的往來,依全省各地區主要具關鍵書店的分布,就必須掌握到超過40家以上直接往來的書店,(這其中包括連鎖書店,如金石文化廣場近百家分店,係以一家計)這純就收賬言;若牽涉查補書或發書,試計算一位業務人員,一天能查補多少家書?跑幾個地區?查補一家書店須花費多少時間?

每月新書出版量不到五本的小型出版社,無須在組織上徒增倉管、財務、發行、行銷企劃人員;人員的增加並不代表利潤或業績的擴大,這應與經營者擴展目標息息相關。

出版社與通路間關係的變化,是否會對總經銷商、地區經銷商或讀者帶來一定的衝擊,或者直接與書店交易就會產生更多利潤?又是否對讀者可以提供更好、更豐富的閱讀環境,這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連!但肯定在這其中已經有了質的變化。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29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