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圖書發行通路概況
2006/06/03 08:34:33瀏覽1285|回應0|推薦1

文 / 蘇青林

圖書發行中最關鍵的工作,應屬新書發行量的預估與各點分配的合理性,以及發行的過程應確實掌握的幾個工作要點。

每一位發行人員應對責任區內的各書店類型、販售商品力的強弱以及相互間的優勝劣敗有一明確資料,進而言之,負責區域與大市場間的差異也要有概況性的比較分析。在發行過程中新書第一次量的預估是風險性最高、評估難度最高的一環,原因不外:1).該書書系形成的背景、動機與特色;2).作者的知名度、同類型的地位、在市場的影響力;3).價格的競爭力;4).是否有足夠曝光度或宣傳活動造勢……一般排除上列干擾因素,發行人員通常採取以下二至三種操作模式交叉評估:一是向書店徵訂,一是利用市場調查了解反應,或調出同類型銷售數據作參考,連鎖書店部分因都設有採購單位,所以新書分配量大都由該單位控制,出版社發行人員可事前整理完整資料方便採購人員判斷下量。

通常各類之出版品,在沒有任何有利條件下,即沒有強而有力的作者或話題及宣傳,文史哲類之學術書,初版分配量大多在1,000-1,500本,知名作者首版都有超過10,000本的印刷量,小說羅曼史平均都在2,000-4,000本的基本配量,非文學類的分配量差異相當大,有時公司也有政策性的基本保證量,比方說漫畫書,最少的也要有1,000本以上,但是大致上如果初版低於3,000本,都只能算是D級書。(按:依漫畫發行的大類,有ABCD級四級來顯示關心的強度。A級為10,000本以上;B7,000本以上;C3,000,本以上;D級書通常指的是市場接受度相當低的書;而A級書各書店的分配量都要到一定印量才能達到展示宣傳的功用。)

其次,決定新書初版量後,必須依業態別,即如連鎖書店、一般傳統書店、中盤或CVS等等。並參考區域銷售的差異性合理分配比例,一般分法為:北部地區50%、桃竹苗地區12%、中部四縣市13%、高屏南地區25%、其他地區5%;新書上市,發行人員必須充分掌握以下六點工作重點:

1.各地區新書上市日是否同步。通常較偏遠地區,如南投、屏東與花東地區,上市時間會晚1-2天;各書店的進貨是否已到現場並被陳列。

2.陳列位置是否易見。一般要求重點書至少需要協調書店擺放在最接近入口處得平台陳列或主走道旁。

3.各書店是否了解該新書特色。

4.重點書,發行人員必須在上市日起每日進行銷售調查,連續四週。

5.一般書上市則應在上市後第一週開始進行市調,每週一次連續一個月並做銷售結案報告、列管存查!

6.圖書發行市場,除必須重視新書的預發作業,更必須長期做好補書工作(查補),支持出版長期存活的主要命脈在於長銷書的補書管理作業,發行人員每人手中都應明列一份公司長銷書單,經常至各書局查補,使此書單經常維持不斷書狀況,猶如活水源源不斷才能支持出版持續發展。

目前補書系統有幾種方式:
1.書店依POS電腦銷售轉訂購方式。
2.補書條方式。
3.由出版社發行人員查補,再由書店蓋章確認該次補貨品項與數量。
4.書店人員自行依缺書狀況直接向出版社補書。

 

 

 

 

 

 

由出版公司發行人員查補的優點是,較書店作業人員了解公司產品;一方面可協助整理上架書、排列;且可為公司產品爭取較有利之陳列位置或平擺位置。現階段連鎖書店大都拒絕出版社的查補,但可接受產品特色之建議配量。中南部書店比較習慣以補書條做為查補工具,也因為交通及幅地關係,筆者建議偏遠地區可仿日本作業,鼓勵店家以補書條回補,並以若干金額獎勵,促使書店積極回應,則可替代發行人員查補之不足!

近年,受到CVS通路與大型連鎖書店快速發展、出版社直接和各地區大型書店往來的影響,區域中盤出現嚴厲的考驗,長期依賴的供應鍊出版社總經銷商地區中盤商書店正逐漸鬆動……總經銷商同時面臨機能的調整,如強化物流與理貨速度和品質。未來也將出現具更專業經銷商,以符合專業出版社的需求。

◎ 補書條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2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