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俄羅斯】2007年「布克獎」揭曉
2007/12/14 00:11:13瀏覽536|回應0|推薦2
2007.12.11 《新浪網》張洪波



2007125日,第16俄羅斯布克文學獎(Booker-Open Russia Literary Prize)在莫斯科金環飯店揭曉,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伊利切夫斯基(Aleksandr Ilichevskii/Александр Иличевский)以長篇小說《馬蒂斯》(Matisse)奪得桂冠,獲得獎金兩萬美元。其他五部入圍作品分別獲得獎金2,000美元。本年度俄羅斯布克獎評委會由俄羅斯作家、翻譯家阿薩爾艾佩利、散文家奧列格扎永奇科夫斯基、評論家薩米依爾盧里葉、詩人兼散文家奧列霞尼古拉耶娃和劇院導演亨利耶塔雅諾夫斯卡婭等五人組成,阿薩爾艾佩利任評委會主席。

據報導,《馬蒂斯》首發於由蘇聯時代延續至今的著名文學雜誌《新世界》。伊利切夫斯基在頒獎典禮上表示,他的得獎要感謝《新世界》這樣的「厚雜誌」,它們歷來是俄羅斯文學的基石。「驅使我寫作本書的原因,是想嘗試著去理解90年代初那一代人的遭遇,那時沒有人能夠把握自己的未來。」伊利切夫斯基說。《馬蒂斯》的故事發生在1990年代初大變革期間的莫斯科,與伊利切夫斯基本人一樣,小說的主人公是37歲的失業物理學家米哈伊爾科羅廖夫,他浪跡於貧民區,周旋於橫行霸道的員警、少年黑幫和越南民工之間,甚至進過教堂改造成的精神病院。為了尋找心目中的耶路撒冷,他獨走南俄,並夢想著能夠擁有一幅馬蒂斯的畫作。伊利切夫斯基生於1970年,屬於典型的「騎牆一代」。他們在蘇聯時代長大,而後眼睜睜地看著過去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動蕩中崩潰。伊利切夫斯基的作品正是對新舊俄羅斯,年輕一代和年老一代之間文化隔膜的藝術再現。但他的視角和風格,理當屬於牆的這一邊。許多評論家因此將他視作「年輕人中的最老者」,而非「老人中最年輕的一個」。

《馬蒂斯》所描寫的無家可歸者們的日常生活,顯然正是當年俄羅斯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出路和民族認同狀態的隱喻。

伊利切夫斯基寫道:
祖國所遭遇的,是一種徹底而且突然的停頓,就像行進中的火車,突然來了個急剎車……火車頭已經躺在了深淵的谷底,而此時,這巨大列車剩餘的車廂還在繼續墜落,並且由於自由落體的慣性使然,不斷加速著,若要避免在猛烈前衝後撞毀,只是一種空想……舊環境的那種形而上學發生了變化。它不只是分崩離析,而且還變得空空如也。可它竟然充滿了科羅廖夫的內心。外面不再有祖國了。但是祖國還在心裡。傷痕纍纍。

還記得1979年阿蓮托娃主演的那部蘇聯愛情大片嗎?那時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但總還有別的可以相信,而十幾年後的莫斯科,已經一無可信。



參與角逐本年度俄羅斯布克獎的其他五部入圍作品是:柳德米拉烏利茨卡婭Lyudmila Ulitskaya見上圖的《丹尼埃爾施泰因,翻譯家》(Daniel Stein, Translator)、安德列德米特里耶夫(Andrei Dmitriev)的《快活海灣》(Bay of Joy)、尤里馬列茨基(Yuri Malentsky)的《針尖》(Needlepoint)、伊戈爾薩赫諾夫斯基(Igor Sakhnovski)的《萬事通》(The Man Who Knew Everything)和阿列克斯塔爾恩(Alex Tarn)的《上帝不玩骰子》(God Does Not Play Dice)。

與此同時,青年作家、記者麥婭庫切爾斯卡婭以《雨神》榮膺大學生布克獎,獲得獎金25,000盧布。

俄羅斯布克文學獎由英國布克文學獎評委會於199112月設立,是自1917年以來,第一個非政府非官方設立的文學獎。自2002年起,該獎項更名為布克-開放的俄羅斯獎。該獎已經成為俄羅斯最重要、最權威的文學獎項之一。所有提名作品尤其是入圍作品都有不俗的市場反應。2006年,這一獎項又恢復到1991年創立時的名稱──「俄羅斯布克獎 俄羅斯布克獎的贊助方已經四易其主,今年的贊助方為BP國際石油天然氣公司。本年度其餘五部入圍作品每部作品的獎金額度由以前的1,000美元增加到 2000美元。1992-2006年,馬哈里托諾夫(Mark Kharitonov)、弗馬卡寧(Vladimir Makanin)、布奧古賈瓦(Bulat Okudzhava)、格弗拉基莫夫(Georgy Vladimov)、安謝爾蓋耶夫(Andrey Sergeev)、阿阿佐爾斯基(Anatoly Azolsky)、亞莫羅佐夫(Aleksandr Morozov)、米希什金(Mikhail Shishkin)、柳烏利茨卡婭(Lyudmila Ulitskaya)、奧巴甫洛夫(Oleg Pavlov)、岡薩雷斯加利耶沃Ruben Gallego、瓦帕阿克肖諾夫(V. Aksyonov, 1932-)、傑尼古茲科(Denis Gutsko)和奧莉茄斯拉夫尼科娃(Olga Slavnikova)獲得俄羅斯布克獎」(2006年,獲獎作品《2017

評委會主席阿薩爾埃佩爾說,評委會的選擇很不容易。參評作品引起了最深刻和最認真的關注。最後,評委們在亞歷山大伊利切夫斯基的《馬蒂斯》和尤里馬列茨基的《針尖》之間選擇了《馬蒂斯》。

亞歷山大伊利切夫斯基1970 年生於阿塞拜疆,畢業於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詩人、散文家、自由電台記者。1991-1998年,在以色列和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從事科研工作。1998年回 到莫斯科。21歲時,突然癡迷於文學創作,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寫了兩部長篇小說《石油》(1998年)、《梅謝拉的房子》(1999年)。2005年,他以短篇小說《麻雀》獲得尤里卡扎科夫獎。長篇小說《艾-佩特里》入圍2006年度大書獎。長篇小說《馬蒂斯》曾入圍2007年度第二季大書獎。他還著有《克列因的瓶子》、三本詩集等作品。

小說《馬蒂斯》與著名畫家馬蒂斯沒有任何關係,描寫了一個過去的物理學家為了獲得自由、尋求自由,逐漸變成流浪漢的故事。本書根據當代俄羅斯生活素材寫成,描寫了改革中和後改革時代的莫斯科、莫斯科郊外的城市和村莊的生活,以及高加索、里海、俄羅斯中部地區等,展現了不同職業的人的不同生活畫面(流浪漢、研究生、商人、科學家、妓女、達吉斯坦的農民、在電視機廠裝配車間工作的盲人、知識分子和患呆小症的流浪漢),兩個流浪漢和一個數學家是本書的主人公。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145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