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德國人的「閱讀革命」
2014/02/04 21:41:12瀏覽3031|回應0|推薦3

2013.12.12   長江日報/餘曉春、王燕雲

「德國各種類別的出版社達1.2萬餘家,平均每年有8萬多冊新書出版,由德國出版的書籍總數已達6億冊左右,全球每10本書中就有一本是德國出版的。」
 
用讀書豐富國家的智慧
德國人愛讀書的習慣要歸因於技術上的條件和體制上的條件。早在18世紀晚期,德國便開始了一場「閱讀革命」。當我們理解了德國的這些條件和歷史後,才能明白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興起一場這樣的「閱讀革命」。
   
首先,德國是西方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國,發明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為後來的「閱讀革命」創造了技術上的前提。古騰堡15世紀發明了含鋅、鉛和銻的金屬活字印刷術,還發明了一種含油墨水。他的主要印刷成就──《古騰堡聖經》,享有極高的美學及技術美名,一共印刷了180份,其中49份今天尚存。古騰堡的合金鉛字能夠承受印刷時的壓力,因而能反復使用,用的紙張多為羊皮紙。
  
再者,從體制條件上講,西歐本身具有獨特性。在當時世界的其他文明中,不是教權壓倒王權,就是王權壓倒教權,而在當時的西歐,教權既沒有壓倒王權,王權也沒有壓倒教權,因而形成了一種教權與王權二元並存、彼此衝突的局面。這種局面為新生事物的成長留下了寶貴的透氣孔。而1517年德國教士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導致了基督教的分裂和新教的產生,出現了新教與天主教的二元對立並存的局面,這就為歐洲的思想自由又增加了一個係數。首先從新教徒那裡開始,識字變成了一種生活需要,閱讀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這給德意志的世俗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成果,並注定了新教邦國中教育的成長與飛躍。而活字印刷術又為聖經的大量印刷準備了技術上的條件。德國大詩人席勒將18世紀稱之為「一個被墨漬鋪蓋的世紀」、「一個讀書成癮的世紀」。
   
1763年世界上第一個《普遍義務教法》在德國的普魯士誕生後,1807年普魯士政府承擔起「教育整個民族」的重任:所有的小學、中學和大學一概由國家出資。德意志從此走上了一條全民免費教育的道路,從而也將這場「閱讀革命」推向了高潮。當德意志帝國於1871年建立時,已基本上消滅了文盲(當時的法國和英國還分別有24%和30%的文盲)。正是在這場「閱讀革命」的高潮中,德意志民族才成為了一個「教育的民族」,一個具有「嚴守時刻、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廉潔奉公、井然有序、熱愛科學」之美德的民族。
   
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是交流融合的結果。那種所謂的「純粹的民族文化」不過是「貧血的文化」。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問題是交流,不僅是物質的交流,更是精神的交流,而這種交流的第一步就是閱讀,閱讀世界上所有的好書!

reader books in berlin

一個專業圖書館的書架長達2公里
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圖書館1737年誕生於德國哥廷根大學,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學專業1808年也誕生於德國哥廷根大學。哥廷根大學是世界大學圖書館及其專業、也是今天所謂「資訊管理科學」的鼻祖。它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藏書種類最多、功能最齊全的大學圖書館。
  
在德國,任何一位德國公民或遊客,只要持有能證明自我身分的有效證件,就可以自由進入任何大學圖書館,人們可以在此自由借閱任何書籍。
 
德國的大學圖書館都是開架的,要借的書由讀者自取,一人一次限借出5本。但在歸還時,必須由專業管理員來歸架,以免放錯位置。德國各大學的所屬學院也都配有圖書館,這種專業圖書館同樣大得驚人。例如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院的圖書館,書架擺放的實際距離達2公里!這類專業圖書館有嚴格的規定,任何大學生要將書籍借出,一次只能借3本,而且在第二天早晨9時以前必須歸還,以保證9時開館時所有館藏書籍都在架上。只有教授才能憑證件一次借出10本書,一週之內歸還。
   
德國大學的圖書館設有複印室和照相室,所需材料可以當場免費複印或拍照帶走。每個閱讀座位都配有電腦,該圖書館沒有的書可以透過館際互借系統到別的圖書館去借,這種互借系統甚至能幫你借到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有的德國大學圖書館24小時開放。不少學生帶上乾糧和飲料,進入圖書館徹夜不歸。

reader books in berlin01

法蘭克福有「世界出版業的奧運會」
德國以主辦大型圖書博覽會而聞名於世。每年春秋兩季,萊比錫圖書博覽會、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成為全球圖書廠商最大的盛會。萊比錫圖書博覽會有90多年的歷史,而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獲得了「全球第一圖書博覽會」的美譽。
   
在法蘭克福,書展差不多有500多年的歷史。早在16世紀,這裡就是拉丁文精裝巨書出版商的聚集地。二戰後,為了振興德國文化,1949年舉辦了首屆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此後每年10月上旬即舉辦一屆,為期7天,並且每年選擇一個國家作為主賓國,向世界介紹該國的書籍、作者等。博覽會對展品概不審查,責任由展出者自負。
  
半個世紀以來,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使這座城市成為「世界出版業的麥加」。這場「世界出版業的奧運會」,不僅是法蘭克福的節日,也是這座城市的一樁大買賣。每當盛會開幕,至少有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0家出版商前來「競技」。
  
2010年10月7日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開幕時,展出了30萬種新書,吸引了30萬人造訪,造訪者中有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還有約12萬名書業界決策人士,世界上約75%的版權貿易是透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達成的。
   
用德國一位官員的話說,所有這一切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展開,那就是德國在「用讀書豐富國家的智慧」。事實上,德國的圖書出版業已經全球化。號稱世界出版第一大公司的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下轄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和美國第一大出版集團──藍燈書屋,其銷售業績在1999-2000年度為154億美元,遠遠超過德國書業的總銷售額。

reader books in berlin02

家裡沒有書 等於房子沒有窗戶
德國人喜歡讀書是舉世聞名的。只要在德國的公共場所走一遭,不管是在幽靜的草地、芳香的咖啡館,還是在飛速疾駛的火車上,都會看到人們手捧一本書,沉浸其中。甚至那些剛從建築工地下班的工人,還沒來得及換洗,跑進地鐵一坐下,就拿起書本「啃」了起來。德國歷史上為什麼出現如此眾多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與他們的博覽群書有關。
   
德國人不僅喜歡讀書,而且喜歡購書、藏書,親朋好友饋贈禮物常常少不了書。據統計,德國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人均藏書100多本。一個普通的德國家庭,每月購書支出達50歐元以上,占業餘愛好支出的10%。他們常說:「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
  
德國人也喜愛聽書。在柏林,隨意翻開一份報紙,便可發現這座城市每天有一二十個「朗讀會」。臺下上百人傾耳靜聽,臺上捧書大聲朗讀的正是剛出版新書的作者。這種傳統可追溯到18世紀末,當時的文學沙龍之風延續至今。
   
星羅棋布的圖書館是德國人的又一個精神家園。德國有1.4萬多家圖書館,深入每個居民社區;平均每1萬人即擁有1.7家圖書館。任何人走進離家最近的圖書館,只要出示當地居住證明,交上10歐元年費,便可在1分鐘內辦好借書卡。憑這張卡,可隨時在全國300多個城市的圖書館借書。德國所有的圖書館均實行電腦聯網,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借到全國任一家圖書館的書。難怪有人說:「在德國借書,比買啤酒還方便。」
   
據德國書商協會統計,德國平均每年有8萬多冊新書出版,由德國出版的書籍總數已達6億冊左右,年均圖書總銷售額達95億歐元,圖書的對外輸出金額每年都在10億歐元以上,全球每10本書中就有一本是德國出版的。每年至少有5,000多種德文書被其他國家買下版權,翻譯成他國文字,其中中文占的比例最高,達到近400種。
  
歌德說:「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在這個延續著綿長閱讀傳統的國家,文化生活永遠高於政治生活。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10951293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19:09 【udn】 這有其他商品!第二 書架 美學 雜誌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