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5 21:58:38瀏覽1120|回應4|推薦39 | |
造型優美古典的高雄燈塔 高雄燈塔和旗後砲台是這次高雄行的最後一站。冬天的時候,特別喜歡高雄的天氣,來到南部,漫步在旗津海岸的冬陽下,揮別北部陰霾的濕冷。 站在旗後山上的砲台舊址,看那悠久的砲台要塞,緬懷先人戊守邊關的艱辛。也感慨清末時期列強的貪得無饜,和滿清非常艱辛的守住這個王朝。 旗後砲台舊址給我的感覺,和台南赤崁樓附近,有很大的不同,台南的古蹟總讓我無限的傷感,鄭成功付出很大的代價,勝利逼退荷人,而他後人鄭經最後卻降清。面對著中共越來越強勢的局面,而台灣萎靡不振又自我解除武裝,後果真是難以設想。 在旗津山上視野非常遼闊,從中山大學往右的方向,是高樓林立的高雄市區,再來就是忙碌的高雄港,接著就是高雄最早的發源地--旗津。長達
光緒九年(1883年)聘英國技師築燈塔於旗後山上。當時為磚造的方形塔,內裝六等單蕊定光燈,見距約十浬,所有的儀器設備均購自英國。 日據時代擴建高雄港,為實際需要乃重修燈塔。民國五年(1916年)改建新塔,至民國七年(1918年)完成。新的燈塔仍在原址上。現隸屬於財政部關稅總局。 民進黨執政的時候,開放很多地方,神秘的士林官邸也是,而這燈塔則於1992年1月起開放供民眾免費參觀。
三級古蹟旗後砲台 旗後山扼守高雄港口(打狗港),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打狗開港與外人通商。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欲加強台灣海防,遂有砲台之興建。旗后砲台由當時淮軍提督唐定奎與副將王福祿先後督造新砲台,並聘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分兩處,在旗后山上者「威震天南」,在鼓山者即為「雄鎮北門」(在西子灣側)。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加強防務,又聘德籍工程師鮑恩斯修建旗后砲台,並購買英製的阿姆斯壯前膛大砲四尊,安置在砲台南側,使其成為一座威力強大的西洋式砲台。 旗後砲台,除了欣賞歷史古蹟外,較為有趣的是砲台所鋪的各式各樣的花磚,階梯以及牆壁都不相同。
******************************************** 後記 說過不再想妳 可是妳的身影,妳的笑靨 ,總是徘徊在南台灣的空氣之中 思緒飄飛在南台灣 說過不再想妳 難以穿越的中華二路 或許妳已淡忘 那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