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東自由行 --大明湖 ‧尾聲
2022/01/12 11:32:08瀏覽1025|回應0|推薦32

大明湖公園以有著泉城明珠美譽的大明湖為主體修建,位於濟南市舊城北部。
1958年建園,因以大明湖為主體而得名。面積81公頃,以湖水為中心,水陸
各半。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被譽為泉城明珠、中國第一泉水湖。

整張圖顯示了濟南舊城區的帶狀公園,趵突泉是在西南角(左下角),大明湖景區位於
舊城的整個北邊,黑虎泉、趵突泉、五龍潭、珍珠泉等四大泉群流入護城河之後,再
匯入大明湖,2010年底整治完成,護城河全線通航,連接了大明湖,成為完整的一條
新的泉水遊覽景觀帶。由於護城河位置較高,在河與湖之間以水閘控制水位,以利
船隻的航行。

作為一條由泉水匯集的河流,濟南護城河是泉城特色標誌區“一城、一湖、一環”
的重要組成部分,沿線歷史悠久、名勝薈萃。整個護城河通航工程歷時四年,於
2007年初開始實施,全線通航使濟南成為全國唯一可乘船環遊老城區特色風貌帶
的城市。

70年代中期,護城河開始遭遇污染。 1984年,由護城河建成的環城公園開放後,周圍
居住區、企事業單位的污水都排入河中,加之泉水斷流,河水淨化能力較差,河道淤積
越來越嚴重,河水流速越來越慢,導致護城河成了一條髒又臭的河道。據監測,高峰時
,兩岸幾十個排污口每天向護城河排放的污水多達30萬噸。

濟南護城河於2010年12月29日正式全線通航,將黑虎泉、趵突泉、五龍潭、珍珠泉
等四大泉群連為一體,構成一條新的泉水遊覽景觀帶。

橋下有些大明湖的繪畫

由於護城河位置高於湖面大約五六米,在河與湖之間以水閘控制水位,以利船隻的航行。

近河側水閘關好後,湖這邊的水閘慢慢打開,船隻慢慢下到湖水的高度後,船隻
即可駛入大明湖中。

濟南分佈有640多處泉,歷史上最著名的名泉有72處。濟南護城河構成的獨特的
城市風貌,在中國城市獨有,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內外遊客前來遊覽。護城河流入
大明湖,大明湖成為其串聯風景的重要一環。此外護城河還流經泉城廣場等重要
遊覽區。護城河構建起了環城公園旅遊帶。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另外兩處名勝為趵突泉、千佛山),是繁華
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風景名勝。位於市中心偏東北
、舊城區北部,是一個由城內萬泉匯流而成的天然
湖泊,面積甚大。久雨不漲,久旱不枯是大明湖
兩大獨特之處。

遼闊的大明湖湖面

由於大明湖和護城河岸,遍植荷花和柳樹,加上大明湖景區有六七成是在水面,
所以常說「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大明湖公園植物配置根據環境特點選擇植物種類,沿湖以垂柳為主,點植法桐、
白臘、國槐等樹,以豐富的湖岸景色,與湖中荷花相襯映,構成荷紅柳綠的特色。

超然樓--超然樓位於湖東北岸,是座仿木結構鋼筋混凝土建築,建於2009年,高51.7米、
共7層。典故源自元代學士李泂曾於大明湖畔建造的同名建築,後倒塌。超然樓坐落在
花崗石台基上,瓦面及附件、門、欄桿等為銅質材料,匾額和抱柱採用掐絲景泰藍銅
工藝製作。樓內設置展廳,主題是濟南當地歷史文化和木雕文化。

超然樓六層建有觀景台,可俯瞰大明湖全景。

有關大明湖的記載最早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稱其為"陂"、"歷水",隋唐時
稱歷水陂。北宋文學家曾鞏稱其為西湖,金代元好問在《濟南紀行》中始稱大明湖。

從大明湖返回護城河時,以相反的方式操作,船隻進入調節區後,關閉前後的水閘
將水注滿,使船隻上升到河面高度,在開啟船閘,駛入護城河中。

濟南護城河,亦稱濟南環城河,別稱濼水、濼河等。位於歷史城區,全長6.9公里
,是國內唯一河水全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流,最終流入大明湖。面積26.3公頃
,河道寬 10-30米,河道兩側綠地10-59米,綠地面積12.5公頃。

歷史上,濟南護城河具有重要戰略防禦功能。據記載,濟南護城河還有多項功能,
其中,河道直通小清河進而通往大海,運輸就是它的一大功用;此外,護城河還
能夠排澇、觀賞。 2010年,濟南護城河全線通航,使濟南成為全國唯一可乘船
環遊老城區特色風貌帶的城市。


護城河的環城公園,是人們最喜愛的休憩之處。

濟南護城河的南邊,有幾個商業廣場,人口較密集。右邊的弧形建築是泉城廣場的一部份。

護城河上風格迥異的橋樑

河岸上是濟南慘案紀念碑--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是1928年5月3日國民革命軍
在北伐途中經過山東濟南時,與日軍衝突,日軍藉機屠殺大量的軍民。

繞了一圈護城河後,回到了黃昏中的趵突泉景區,依依不捨的在夕陽的餘暉中,
欣賞著永不枯竭的第一名泉。

激湍二字相傳是康熙所書。

趵突泉三個字,相傳是乾隆所書。

護城河南岸的泉城廣場

泉城廣場是放風箏的好去處

泉城廣場西邊入口處的泉標標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windward&aid=17121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