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17 22:13:45瀏覽1535|回應3|推薦92 | |
參觀過河內的廟堂之美及國家級建築,不妨到 三十六行街看看他們的庶民文化。 三十六行街是一片古老的街區,位於河內城東北, 原皇城和還劍湖之間。 這裡交通很亂,車輛多、沒什麼號誌、標線可循, 人車行在此地,只有自求多福! 一群年輕人在大馬路上聚眾聊天 我們坐環保電瓶車去逛三十六行街 河內位於紅河三角洲頂點,自古是商業中心。早期不少街道 以集中交易的貨物命名,如棉行街、紙行街、魚露行街…等。 三十六行街有上百年歷史,除了販賣傳統越南商品, 也融合了法國殖民時留下的色彩。 這裡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是1886年法國人建的 聖若瑟教堂(St.Joseph Cathedral)。 我們到時正逢放學,一群家境不錯、穿著體面的青少年, 不知被什麼新奇的玩意兒吸引住了! 越南特有的斗笠和挑擔文化,使我想起了童年的鄰居,一位來自廣東的 老媽媽。不懂粵語的我,總覺得越南話和廣東話聽起來好像,後來查資料 才知,公元前210年左右秦將趙佗為龍川縣令時曾上書秦始皇,要求從中原 遷50萬居民至南越,以加強漢族(華夏族)、越族(百越)的融合。 後來趙佗在廣州建「南越國」,當時的轄區除兩廣,還包括紅河一帶, 所以北越和嶺南在歷史上關係密切,文化、傳統和種族也有一些相似。 春寒料峭的黃昏,越南特有的個體戶還在街頭販賣,他們籃內的 商品有水果、蔬菜、日常用品等,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北越另一著名景點是寧平省的陸龍灣 寧平省在河內南方,行車約3小時左右。這裡的三谷湖也是 石灰岩地形,坐著船夫划的小船,可欣賞兩岸奇峰異石, 因風光綺麗又被譽為《陸地上的下龍灣》。 這裡的船夫大部分是農民,因未列入世界遺產,所以知名度不高、 遊客較少,輪到掌舵的機會也不多,生活比下龍灣更清苦。 這個洞穴外面張著一塊織布,仔細往裡看有一個床板, 可能是船夫的臨時居所。 在我們上船時,領隊提醒大家要避開他船的鏡頭。他說——有許多 當地人在船上偷拍遊客,下船後把沖洗好的照片展示在廊下,要求你 購買;如不想把玉照留在異鄉,最好把帽子拉下來,以免麻煩。 陸龍灣獨特的搖槳方式「以腳划船」
雙手環抱以腳划船,看起來好悠閒! 如果工作就像遊戲,可能不覺得那麼勞累! 你看!這位女船夫好像自得其樂!我也想試試! 為我們搖槳的大叔不會英語,所以彼此沒有交流;但下船時 他不忘以生硬的中文說:「小費!小費!」 遊罷陸龍灣導遊帶我們去寧平碧洞古廟。寧平省在十世紀左右, 是越南丁朝與黎朝的國都;碧洞古廟就是當時的建築。 寺廟分上中下三層,沿著山洞而建,古色古香的造型很有中國味道。 去碧洞古廟時,背後跟著一群孩子,其中一名約11歲的女孩 一直用中文喊我:「阿姨!阿姨!我幫妳按摩!」看她那單薄 瘦小的身軀怎麼可能有力道?但她鍥而不捨跟了好久,最後 我終於被童稚的臉孔及毅力所感動,讓她用嘴巴而不是用雙手 就賺到學費!這裡的居民生活清苦,不論船夫或兒童,都主動 找機會賺錢,孩子們的處境和河內大教堂前的學生有很大差異。 在我們上車離去前,大家掏出隨身所帶的糖果和原子筆等小東西 分贈給他們。如果在行前說明會時知道此狀況,我會多備一些 文具及兒子那些淘汰但完好的背包轉送他們。 這是旅館旁的教堂 天主教在16世紀時傳入越南,法國統治時取得合法地位; 今越南使用的拼音文字,是根據一位法國耶穌會 傳教士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所編寫的 《拉丁文-葡文-越南文辭典》改良而成。 越南的國服“奧黛”(Ao Dai),看起來很飄逸。 在北越時我們也看了一齣水上木偶戲,這可是他們的國寶, 但不同的生活背景,真不知如何欣賞,只能說「有看沒有懂」。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