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11 21:02:28瀏覽2943|回應9|推薦17 | |
八十年代起,由於環保風氣盛行,使得自行車流行於歐洲,許多國家紛紛仿效過去荷蘭政府的做法,在城市馬路上為自行車騎士規劃自行車道,騎自行車大為便利安全,這股潮流至今不衰,愈來愈熱門。 自行車是德國人發明的,德國也是目前歐洲最大的鐵馬樂園。 德國人喜歡騎自行車,就算雨天或下雪的日子出外不騎,在家也會踩腳踏車健身器,德國人愛自行車,根據早年德國大作家褚格麥雅的看法,那與民族性格有關,因為德國人習於躬腰低頭 (聽令)及喜於往下踐踏。褚格麥雅在大戰後說出這傳神但嘲弄德國人的譬喻,使騎自行車一時變成冷門,再加上在大戰前後,因為摩托車和汔車的發明,自行車變成窮苦的象徵,只有窮人和外勞才會騎自行車,這一點,在義大利當時的寫實主義大導演的狄西嘉的名作單車失竊記,便可以一窺端倪。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當自行車成為中國大陸民普遍眾的交通工具時,歐洲沒有多少人騎自行車。 但是隨著環保意識興起,逐漸地,自行車洗刷悲苦的形象,卻成為歐洲人時尚的健身和交通工具,尤其油價不斷上升,很多綠色意識和反全球化人士開始主張回到古老時代,大家騎自行車,即可環保又可健身,這是政治正確的交通工具。
德國人愛騎自行車,目前德國自行車人口約有六千五百萬,平均每年共騎了二百八十億公里以上,而這個趨勢仍在增加中,有孩子的自行車騎士不再把孩子置於後座的兒童椅架,而是加裝有帳篷的小車,而溜狗者也騎自行車,要狗跑步健身,過去十年,每年平均賣出一百萬輛自行車,德國大約有七千萬輛的自行車,有四千家自行車店。自行車店除了賣自行車,也像早年台灣修自行車的地方為人修理和保養自行車。 新一代的德國人喜歡騎鐵馬,都帶著那麼一點印地安牛仔的精神,也有族群意識和道義責任,他們在轉彎繞道時,會出示一手做手勢,讓後面的人清楚,他們在雙向的自行道會自行分出左右行駛,夜晚有人忘了開燈也有人會大聲提醒。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對地球做了好事。 德國是自行車騎士的樂園,而穆斯特這個城是佼佼者。穆斯特的右派市長豪瑟上任以來,全力推動綠色交通政策,他要市民老老少少都騎自行車,官員全部以身做則,整個市政府只設二輛車,他本人也騎自行車上班,車子是接送外賓或搬運物品用的,這個城市一切以自行車為大,設有紅綠燈的交通號令也以自行車者為尊,凡有自行車者都有優先行駛權,很多開車的人受到刺激,也開始考慮騎自行車。
一些旅行社看到德國人喜歡騎鐵馬玩,相繼推出外地鐵馬遊,最熱門的團是到紐西蘭或義大利和法國,都是先搭飛機去,在地後才騎自行車,這樣的旅途即能健身又走遍天下,招來許多顧客。 八零年代起,台灣自行車廠商如捷安特或wheeler等牌曾經在歐洲諦造銷售佳績,但這些年來,歐洲品牌又奪回市場,以德國最著名的品牌hercules而言,該廠共有八百種以上的自行車種類,每年光該家公司便在德國境內賣出廿萬自行車,在歐洲,自行車騎士相當注意個人品味,尤其很多人騎去上班,成為上班的裝備之一,有人因要搬運自行車到捷運或辦公室,注重自行車的重量,目前最輕盈的自行車有三公斤,也有人注重換檔的可能性,以便於區分上班及休閑等不同用途,女性最重視自行車的彈性,一般喜歡坐墊有彈簧裝置及由人體工學設計出來的車種。 慕尼黑做為南德大城,由於湖濱田園離市區不遠,且夏季各處啤酒園盛行,加上城市早在八十年代便開始規劃自行車的交通,目前市區已有七百公里自行車道,有二萬二千處自行車停車處,而地鐵和捷運也可以讓自行車上車 (需外加購票),因此慕尼黑的自行車人口眾多,一般在五公里之內的行程,大多數人以自行車代步,即沒有停車問題,又不必花錢,是最快的交通工具。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