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8 22:56:14瀏覽2543|回應1|推薦28 | |
終於我讀了《海神家族》。 還記得小時候的歷史課本嗎?那是男人的政治權力鬥爭史。還記得二二八事件嗎?那是女人的血淚回憶史(因為男人都被抓去關或槍斃了,幸運的話也許可以跟黃春明老師一樣在大體解剖課看到老師的屍首)。沒記錯的話,一直到近現代才開始有正式以女性視角看歷史的作品(可能古代也有,但流傳不多,因為無才便是德)。在《海神家族》中,陳玉慧試圖建構一個全面概括所有大事的家族歷史:走過日據時代,打過二次大戰,慶祝過光復,經歷過文革。「她們不需要殺死父親,她們從來沒有父親。」男人不斷缺席,女人是永遠的主角,而媽祖是精神依歸。在女人與女神間,以私歷史化為公歷史的符號。 最初,其實是看了陳芳明老師編的《九十三年散文選》中對陳玉慧產生興趣。在〈父親〉一文,她描寫對於父親渴望、衝突與失去,其實那就是《海神家族》的部分節錄,所以去買了那本書。「我感受到做為台灣人的苦痛…我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和台灣有多相像。」無根漂浪的主角「我」從千里眼與順風耳這兩位媽祖部將的由來開始向德國愛人「你」細數家族綿綿的歷史,該說一生輕狂任性的錯誤造成兩代間的折磨與錯過,不如說看似瑣碎的家庭齟齬都是台灣一路走來的崎嶇顛簸。 曾經參與討論過認同、國族、混血雜種等等大觀念,在政治亂象跟外交困境的陪襯之下,結論更是欷噓淒涼。身在台灣,人民在政治輿論歷史教育耳濡目染下產生隱性的自卑感,所以積極創造經濟奇蹟,然而在海島民族性驅使下,又太過容易小鼻小眼自滿自傲叫囂從不嘴軟。當我們切割與中國的血緣,卻丟不掉魯迅的阿Q性格;當我們認同與中國的血緣,又展現出被殖民後的小媳婦面孔;當我們闡述台灣人的定義,原住民、混血兒與ABC的情仇糾葛更是紛紛擾擾。這些是歷史,是原罪。 在學生時代,對於台灣歷史主體意識受到老師的啟發,可能是自身經驗使然特別能引起共鳴,畢竟所謂台灣文學書寫的正是自己生長的土地,每一血淚雖不盡相同卻能夠相容,《海神家族》就是一本總和這些情感與認同焦慮的長篇小說,讀了覺得很過癮,雖然腦袋像是被炸過一樣轟轟轟,因為我們熟悉,我們可以體會,無家無國還在談主體認同的悲哀。 總是有人說:「寫《海神家族》很容易表態。」也有人拿這本書跟《百年孤寂》相比,雖然缺少了魔幻,卻增添了救苦救難的慈悲媽祖;在寫實的部分以及耙梳揀選的史觀視角上,也有相當程度的中立,「台灣仍然跟自己的身份過不去」,一部成功的台灣家族小說並不是那麼輕易只要帶著一股特定的政治情懷或歷史反省就可以寫成,而文字的動人更是超越當前表面結痂裡面化膿的社會二分法則,給予閱讀者癒療傷痛的溫暖力量。 作者:whynot 註:《海神家族》榮獲2007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