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1/05 08:36:12瀏覽141|回應0|推薦3 | |
風高、樹搖、雲飛、雨飄,時有渡鳥掠過。晨起,抱著六月大的孫兒坐看窗外的景物,懷中的知易不吵不鬧似乎也能感受到靜謐的美好。 乾坤美哉。淑真羨慕我隨處都能發現美,「眼前錦繡盈滿,惟人不覺。」引起我談談對美的幾點想法。 李澤厚把中華文明的進程寫出美的歷程,在學者眼中美似乎是靠歷代養分的滋養而來。美是隨朝代異幟、隨風流人物殞落後再起?若是!這個不斷演義的過程應稱之美的征程,由無感到初美到漸美到大美周備,反覆從之臻至大觀。 由遙遠的時代開始,初以巫術、神祭的狂熱、表現在圖騰、紋樣、穿鑿的石珠、刻紋的骨器,一路演化到今天的多元藝術。而美學一門就成了誇誇其談之資,批古立說成了學術界成名的手段。 原始人有美的感覺嗎?有審美的能力嗎?學者們說巫術歌舞狂熱活動之外不存在曠野林下自發的翩翩起舞,不是情之所嚮手舞足蹈,而彩陶紋飾只是族群表現是青銅紋飾的前導,直到前秦春秋將禮之政刑典章與樂之文學藝術,雙軌並進而有今日文明。這種一棒接一棒沿襲進化的想法直接否定了先民的人性,無視在那山高水遠的年代何有交流觀摩如同今日。 當我們走進博物館看見斑爛古色神奇又神秘,看到夏商鐘鼎、唐晉墨韻、宋元畫作時,讚嘆之餘總會興千古一瞬感歲月流殤之慨,但應該不會解讀成:美飽經興衰更替融合遂變而來的吧。 這些文物經整理考證布展,集之如流其實是片段發生且無從交相。這些言論因為不讀不看不知專家眼中的美,與市井無緣與庶人無關;所謂心美人美事皆美,美是個人感受,美是人性本乎然也,我不認為美是征程而來,也不認為先民后民對美的感受有所不同。 實情是美不依不傍單獨存在。美向來不宣揚不告知。書法如此繪畫、詩歌、山水等一切藝術自然莫不如此。漢字從象形而來,具有符號的意義故謂之文可以指事、記事、併發線條之美。從甲骨到金文到線條圓而修長的小篆到破圓為方的漢隸,再變草、行、真五體。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追求美感,在方寸之間創造出疏密曲直線條字樣。賞寫兩者有了美的觸發,感之共鳴方得以流傳千古。 俗話說愛美是天性,對美的追求是人性之所趨,只是每個人對美的感受有別。有人鍾情王字有人喜愛歐體,若要評說美的素養誰高誰低,如行書第一者誰大可不必。 福海謝我贈書謂:每一章節都滿含生活的感動,實在是清清楚楚的過日子,淨心即佛心共勉之。覆之:清楚過日子此言見道。在世煩憂不擾享受當下何其美哉。 老實說美惟心所感。美之美矣乃心之用,與美無關與事物無關。大家對事物的反應若一時情急難免會又叫又跳,事後想想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足以說明「當下」誠無美醜亦無來去。又「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正如鑒美之所證證。2023/11/5 落雨天於雪梨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