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時,流浪就是回家
2012/06/05 00:21:19瀏覽1085|回應0|推薦0
每次看到雲門的流浪者計畫,就想起齊豫的「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今天參加了雲門第七屆流浪者計畫的成果發表會,就感覺很多人在詮釋這首歌。

例如,去年夏天原本要到上海學崑劇的姚尚德,有一天為了打發時間,跑到黃埔劇院戶外表演,一位婆婆說:「這是默劇,我已經二十多年沒看過了!」這句話讓他的流浪轉了彎,塗上白臉、紅唇,姚尚德「默默」演遍了22個城市。

一路上,總有熱心路人陪他演出,幫忙拍照記錄,甚至阻擋「城管」的驅趕。在杭州西湖畔涼亭演出時,大叔大嬸見狀直說:「小伙子,表演沒音樂怎行?」主動拉起二胡、吹起口琴,默劇不再沉默。姚尚德從廢墟、市集演到別人家的庭院,抽菸的工人、洗衣的大嬸,都是他演出的靈感來源。

旅程中,姚尚德發現,大陸民眾認識的台灣,居然比自己還多,第二階段「默劇出走」計畫醞釀成行。為了籌措「出走」台灣的經費,姚尚德賣掉藏書,4月23日起,從台北出發,新竹尖石、苗栗泰安、南投鹿谷、雲民西螺、嘉義大林...一路往南走,旅途中點點滴滴,姚尚德放在網站上與大家一同分享http://www.facebook.com/lenfant.s.theatre。

到陝北高原流浪的廖哲琳,去年行前對陝北一無所知,她只是因為崇拜已故的國畫大師石魯,而決定走這一趟,到了陝北,當地人一聽說她要作畫寫生,馬上就跟她說:「妳去『寫生基地』吧!」

這個地方會成為寫生基地是因為它具有「原生態」,也就是充分地落後及原始,生活條件很差,但廖哲琳在這裡很自在,農家子弟出身,一碰到土地,就有親切感,於是她成了第一個到這裡的台灣人。

她跟大家一起住在「窯洞」裡,她愛死了窯洞,愛死了窯洞裡的水缸及臉盆,她形容:「一盆水,可以洗臉、洗腳、洗毛筆,特別是一個月沒洗的衣服,洗出一條條的小黃河,讓我特別有成就感。」

窯洞裡有水電嗎?她說:「不但有電,還有電燈、電話、電視、電毯,還有電腦給你玩接龍。」

但她提醒:「當地人一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請勿讓農村人沾染城裡的惡習。」

有試過倒著走嗎?在城市這是做不到的,但在陝北高原的星空下,她跟一些也到這裡來寫生的畫家,一時興起,倒著走夜路回去,她說,倒著走讓她真正感覺到了走路這碼子事。

對她來說,到陝北高原也是個「倒著走」的事,台大哲學畢業的她,到美國攻下了碩士,在攻博士時半途而廢,回台灣教托福搞翻譯,然後,開始學畫。

到陝北高原前,她對自己生命這樣的翻轉其實是迷惘的,但在這荒漠無邊的黃土高原,她找回了失落已久的感動。

實在太想念這樣的感動,太想用畫筆抓住這樣的感動,所以迫不及待地,她又去了陝北,又去了「寫生基地」,這回至少要待一年。

這是不是也很「橄欖樹」?

你也想去流浪一下嗎?2013年「流浪者計畫」即日起開放徵件,至7月18日截止。只要你是45歲以下的人,又熱愛文學、音樂、表演藝術、影像、美術創作,或有志從事公共服務、城鄉發展、人道關懷、文史工作等社會工作者,可至雲門舞集網站www.cloudgate.org.tw 下載獎助辦法及申請書,或電洽雲門舞集02-2712-2102。

圖/雲門提供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bbar66&aid=6517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