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8 09:14:36瀏覽3436|回應13|推薦45 | |
活下去,好累人!我蠻欣賞的作家李性蓁燒炭自殺死了。新一代散文寫家裡面,她很有獨到之處,有自己的風格。她的文章活潑、俏皮,最具時下報章媒體謅出來的「達人」味道,那種由她在中時人間咖啡屋帶引出來「時尚達人」味。看她的文章覺得她生意盈然,但不想文章背後卻是個重度憂鬱症患者。
中時部落格作家的詹偉雄今天在他部落格裡寫道:「她天天與名牌與化妝品為伍,但我還沒深入讀太多她的文,就已經大概確定了真正的她和這些表面上的形象肯定是格格不入,而她的心境又和她正式的「愛情 張老師」的文章肯定有著更大程度的反差,她真正的心情竟只能全部寫在自己的部落格裡。或許,連部落格都沒辦法讓她抒發,終於有一天,度不過每日每月的情緒低潮,自殺了。」 「據說,袁哲生在表面上是挺搞笑的一個人,卻無法 點亮心中快樂的那盞燈;藍絲絨(李性蓁)表面上是一個有自己理性想法的兩性專家,卻無法解決自己感情的問題。最會寫愛情的人,其實是最不會愛情的人,所以,他們必須 耗上一輩子去寫愛情,一邊寫一邊學。」 世上知名作家自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以降,有許多作家最後都以自殺落冪,譬若近代知名小說家傑克倫敦、維珍妮亞吳爾芙、海明威、褚威格…等等皆以自戕了結。 以致大陸著名作家王蒙据之急遽地下了這樣的一個結論:「中國作家為什麼偉大的不多?是因為中國作家自殺的太少了。」 這個推論很怪吧?不由要讓人追究作家自殺與否和其作品優越有必然關聯嗎?難道說是作家由於思想較一般人透徹,能夠參透生死,最後寧以自殺解脫?可是,每年世上那麼多人自殺難道不也是思慮過頭,也對生及死有深刻領會才採取這樣地了斷嗎?這類倒果為因,以現成的結果作譬的推斷是無意義的。有人因想得開而跳樓,也有人因想不開而服毒,理由千百種,一地自殺率的高低和該地產生過偉大作家怎會有必然關連呢? 王蒙自己推斷出的理由是:「創新就像一條瘋狗樣地追著我們來創新。」逼得創作人最後走向自我毀滅;再則是,「精英意識會讓人走向孤獨。」。由於這兩者強制的壓迫下,逼使作家備感痛苦和壓力,以致走向他作的結論。 這樣推論不能說沒有其可能性,但只此而己,並不足以說明中國的作家不創新,不孤獨,所以不自殺。姑不論他的推論如何?而是提出的問題徵結不在此,而是他論斷下得匆促,回顧一下,華人作家自殺相較別地的作家會少嗎? 雖無統計數字,然而,事實上近十餘年來,就我們眼見自殺而去的作家並不在少數,眼看著名聲卓著的作家一個接一個地自戕而去,三毛、張愛玲、袁哲生、黃國峻、張純如…。大陸上按比例大約比不上台灣或海外這邊,但文革時期逼死的作家還少了嗎?現代作家如顧城、海子…等也不是不時傳來自戕的作家。看社會新聞,感覺上華人作家自殺的比例幾乎不少於影劇界人士。同樣的,難道說華語影星自殺的會不若西方或日本影星那麼普遍嗎? 自殺率高是國民性的問題,除了生活、與政治的迫害與壓力外,跟一地地域與氣候的關連遠甚於其他因素,再怎麼看跟出不出偉大作家似乎連不上必然之干係。中國一向好跟日本比,日本人自殺率一向高,其自殺作家之夥眾更是觸目驚心。他們近現代文學史上,不斷有才華橫溢的日本作家自殺身亡;從明治大正時代直至今日,就有北村透穀、有島武 郎、芥川龍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田中光英、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小林美代子、江藤淳等名作家採取自殺的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此種現象令人不解,由此可見,中日兩國人對待生與死似存有相當大的岐異。 照王蒙理論,是否因此就表示日本作家因此就比中國作家出色。表面上日本作家也許較中國作家突出,是啊,光拿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比,他們有兩位,中國只得一個。況且他們兩位當中,就有一位是自殺的。但這代表什麼?浮面的現象就能代表真正的價值比對嗎? 泛泛而論,在世界文壇上,近代中國作家展露出來的成績或許不如日本作家,然而這只給人整體觀感,若要硬碰硬地挑彼此最偉大的作家比對,難道他們的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比得上我們的魯迅、張愛玲嗎?這樣看來中國作家裡面除了知名度不如,並不乏真正偉大的作家,王蒙何需這般沒自信? 自殺與否,與作家的價值不相連。拿眼前自殺的作家作比,張純如、李性蓁是我認為不錯甚或了不起的作家。而袁哲生、黃國峻我覺得是不怎麼樣的作家。 |
|
( 創作|散文 ) |